新闻中心

新晋网红打卡地,绍兴也有一座“悬空寺”?

2021-03-02 11:16

来源:越牛新闻

最近位于绍兴柯桥的一处古庙火了

不少网友驱车前来

只为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前不久的春节,一些在外游子在回乡途中,偶然瞧见山上有一座红黄配色的庙宇,它悬在其中格外醒目,不禁产生疑问,难道绍兴也有“悬空寺”!

惊叹之余,很多人举起手机,拍照上传,“绍兴版悬空寺”便迅速走红网络,获赞连连。那么,这座位于柯桥稽东镇的寺庙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悬空寺”呢?带着疑问越牛新闻记者展开了实地探访。

“网红庙宇”背后的故事

从绍兴越城区城南出发,沿阳明路、平水大道、212省道,经过平水江水库,大约行驶8公里,向右拐入车竹线,不多久,就能看到沿路有醒目的“游客中心”招牌。地图App上显示,这里是柯桥区稽东镇大桥村。

眼前是山水相依的自然好风光。山即石苍山,据传,悬于半山腰的庙宇,原名天化庵,现名陈圣公庙,也有村民称其为石苍山庙。

这座建筑,“半隐悬崖,神秘至深”,有人说它有千年的历史,也有人说它隐藏着大秘密。

由于远远望过去犹如悬在半空,险峻而神秘。因此每次路过这里的人,都会被吸引。早年这处建筑为白色,近期重新修缮,加固加高、刷上了黄漆。

早前照片

古庙当然不是凭空出现。越牛新闻记者从《绍兴村落文化全书》中了解到,庙宇的由来还有着一段传说。曾有姓陈的和尚行至石苍山麓,因天旱无雨,乡人日夜不停地踩水车灌田。陈作揖向他们讨茶吃,乡人答应了,随即和尚答应乡人求雨,果然当晚大雨倾盆。第二天人们纷纷议论,说这是和尚求来的雨。于是人们在石苍山上立寺塑像,尊奉他为“陈圣公”。

石苍山不高,山势也算不上陡峭,沿石阶而上,可以看到两边山坡遍植毛竹。位于山脚处的介绍牌上写着,此庙建造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绍兴当时属吴国)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清朝顺治三年重修,“文革”时拆除,后在上世纪80年代由热心人士捐资重建。

从半山腰处开始呈现怪石嶙峋的特点。爬山10分钟左右,越牛新闻记者就到了此庙跟前,这才发现整座庙宇建筑是附在山体岩石上的。

近看,这座庙宇并没有明显悬于空中的感觉。由于几经兴废和改建,近年来又有多次修补,建筑底部也早已披上了水泥外衣,难以推断这座寺庙的最初是怎样一番模样,更难以判断现在的这座庙宇是否采用了真正悬空寺的建造手法。

揭开“悬空寺”的秘密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了解真正悬空寺“悬于空中”的秘密。以最具代表性的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为例,它的诞生来自宗教“上延霄客,下绝嚣浮”的诉求,关键问题是,如何才能将寺庙建筑悬挂在山体之上?

山西恒山悬空寺 图

绍兴资深建筑设计师潘晖提供的《建筑学报》相关资料显示,恒山悬空寺的建造至少分为三个步骤。工匠抵达恒山山顶,看准山体上的凹槽后,通过身上绑定的绳索从高处悬下,抵达凹槽处,利用工具扩大凹槽,凿出一个可以施展的地方。工匠站立在凹槽处,向山体上凿出巨大的石孔,孔内大外小,深达数米。这里将安装至关重要的构建——“挂钩”,这是第一步工作最为核心的内容。

“挂钩”本身颇为奇妙,它选用质地坚硬的铁杉木,并且用桐油长时间浸泡,达到防腐防潮的效果。最神奇的是木材的一头,预先打上了楔子。当木材插入石孔,楔子便会将木材撑开,恰好卡在内大外小的石孔内。等同于现代的“膨胀螺钉”。

接下来,这些木材超过三分之二的长度深入山体,以岩石平台为支点。每根可以承受数吨的重量。“挂钩”制作完成后,工匠继续“悬空作业”,将建筑材料运上山体,再悬吊至“挂钩”处。接下来就是第二步搭建悬空寺的建筑主体。

在半空中,工匠们以“挂钩”为横梁,横梁上设立柱。立柱上再搭梁、枋,利用中国传统的榫卯梁架组合,将建筑材料拼接为一体。这样搭出建筑框架之后,屋顶、门窗、栏杆接连铺设,一层层殿阁跃然而出。

最后,为了获取更大的空间,工匠们向山体一侧继续挖掘出石窟。最终窟连殿,殿连窟,形成木结构高空摩崖建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悬空寺。

看过了悬空寺诞生过程,我们知道它的建造需要山顶平台和经验丰富的石匠。对应陈圣公庙,石苍山有现成的山顶平台,绍兴地区也历来有经验丰富的石匠群体,但仅是这些,远远不能确定陈圣公庙就是悬空寺。从当地居民的口述中,它更像是搭在巨型岩石上的一座寺庙,至于是否用到了悬空寺建造的部分建筑手法,目前不得而知。

(资料来源:绍兴晚报、柯桥文旅)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屠妍婷 王敏霞 编辑:屠妍婷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