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前后的主角 农耕时代的“团宠”
话说绍兴“牛事”
“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赞赏牛的奉献精神,这两句话成了经久不衰的名言。人们对牛的青睐自古就有,牛被称为“六畜之首”,在农业生产中的影响非同一般。
绍兴地区自古以来物阜民丰,离不开牛的出力。而绍兴人与牛的深厚渊源,在昔日繁忙的农事中得以体现,并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至今流传的生动故事和特色民俗。
牧童牵着水牛在水里洗澡(拍摄于1924至1925年间的绍兴)
A
牛与水乡的
“CP组合”
在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东侧,有一头铜牛与真牛大小相仿。它安详地卧在雕刻着波浪漩涡纹饰的石座上,牛眼圆瞪,凝视着昆明湖,牛背上有乾隆御笔的《金牛铭》。这头牛因为大禹治水的传说,与绍兴产生交集。相传大禹治水每治好一处,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到了唐代,铸铁牛就改设到了岸上。
为什么铸的是牛,而不是其他生肖动物?有观点认为,大铁牛位于河湖岸边,就能镇住那些可能“发脾气”的水,因而黄河边的铁牛格外出名。在水网密布的绍兴,也曾有水利工程取这样的寓意,在岸边铸造铁牛以求水静波宁。如新昌县澄潭江边名为铁牛村的村庄,就曾有铁牛“镇江”。
商周时期的祭祀礼器上,抽象的牛图纹往往是常见纹饰,犄角、耳朵、圆眼等特点被简化成符号。就像甲骨文里的“牛”,中间一竖表示牛面,上面两竖加弯表示牛角,下面两小撇表示牛耳。也有人认为,牛终生耕田犁地,民间觉得它是天庭盗取天仓谷种、下凡拯救百姓的社稷神,而天帝为了惩罚牛,让牛世代受劳作之苦。因而,绍兴也用“牛钱”代指血汗钱。
春秋战国时期,相传越城区、上虞区交界处是当时越国生产物资的“经济高地”,称山是称炭铸剑的地方,牛山、猪山等用来养各种家畜。绍兴地区还有约6座山峰,名叫牛头山,其中位于柯桥区杨汛桥街道的牛头山,是“明朝一哥”游玩结社的地方。
上世纪80年代初,意大利摄影师马达罗拍摄于绍兴市越城区禹陵乡。
B
农耕时代的
“吉祥物”
绍兴地区曾长期处于农耕社会。作为农人忠实、得力的助手,牛是民众重视对象。绍兴有谚语,“吃三年粥,有一头牛好买”表达攒钱辛苦、“冬冷勿算冷,春冷冻煞犊”体现对牛的爱惜……
而立春的风俗“迎春牛”,更是将这份重视表达得淋漓尽致。立春前一日,官府农业相关部门的大小官员,会穿着官服到城门外迎接春牛。随后将泥土制成的春牛放置在官府所在地供奉。土牛的形状颜色都是以历朝历代官方颁布的《春牛图》为依据。
据绍兴民俗专家裘士雄描述,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在广袤乡村的道路上,前方有鼓乐开路,还有官府的差役鸣锣开道,仪仗队伍跟随,“土牛”在队伍中被簇拥着前行,营造一种庄重不失喜庆的仪式感。一路上,农民笑脸拱手相迎,有的会摸摸牛的腿脚沾喜气,观者如潮。绍兴有谚语称“摸摸春牛脚,铜钱赚得着”。到了立春,官员鞭打击碎春牛,表示鼓励春耕。有的民众捡破碎土块带回家,以求农事顺利。这也是新一年农事开始的标志,农民结束春节期间娱乐,着手准备耕种生产。
清宣统二年农历十二月十五,在南京读书的鲁迅回家休假,曾与二弟周作人到大坊口、东双桥观看绍兴父母官率众迎春的盛况。更早时候,陆游也有“老夫一卧三山下,两见城门送土牛”的诗句。此外,绍兴人还用“牛穿鼻”喻指小孩读书学习有瓶颈,到了春节,则有“跳黄牛”的习俗,这些似乎与牛的形象没有明确联系。“跳黄牛”需要两人配合操作,一人扮黄牛,另一人做驱赶的动作,同时沿街乞讨,嘴上说吉祥话乞求赏赐。裘士雄告诉记者,这是由古老的祭祀舞蹈演变而成的。
以上照片来源于《另眼相看——马达罗先生镜头下的杭州与绍兴》影集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宏超 通讯员 顾鹏程 编辑:杨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