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今日「冬至」:中医教你打好“入九”的基础

2020-12-21 10:44

来源:生命时报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国人的衣食动养,皆依季候而作,随岁月流转。

2020年,《生命时报》将四时节气作历程,推出系列策划“二十四节气·养生历”,一年365天,顺应时节来养生。

长按图片,保存养生历↓



庚子年戊子月戊戌日冬已至,春欲来

“风一更,雪一更,故园无声”

古说: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这天,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循环的开始。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民间一直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是因为从冬至开始,白昼渐长,阳气初生,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此时养好身体,会影响整个一年的健康状态。

岁又冬至,数九寒天

冬至又名一阳生,从这一天就要开始数九了,表示真正步入了严寒季节。这天起,从一九数到九九,“九九消寒”,春天就到来了。

庚子年戊子月戊戌日       冬至·三宜

滋补

“冬至补对一天,身体健康一年”,冬至前后,人体阳气生发,脾胃运化转旺,容易吸收营养。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达到调养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

在饮食上,可以适当进食羊肉、牛肉等温性的肉类,有补阳益肾的功效。多食用健脾养胃的药膳,如淮山、板栗、桂圆等。

保暖

冬令时节天气寒冷,人们白天出门必要时戴上帽子、手套、系上围巾。

平时可以通过揉搓手掌、揉按手指充分刺激手部穴位,以疏通经络,预防感冒。

益气

俗话说“气始于冬至”,冬至日,人体阳气生发易吸收营养。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菜等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背部是人体督脉所在,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冬季多晒背可以补阳气。

庚子年戊子月戊戌日       冬至·三忌

受冻

冬至时节人体的阳气较弱,抵抗力也较差,外出时戴帽子和围巾,捂好背、腹和足底,避免风寒的侵袭。

耗损

冬季主收敛,应选择一些相对平缓的项目如散步、练太极等。在阳光出现后外出活动,以防止阳气过度消耗。

平时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尤其是不能熬夜,中医认为熬夜最伤阴血。

湿寒

冬至前后,全国多地降雨雪,尤其南方以湿寒为主。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肾主水,二者与人体的水湿代谢密切相关,冬季养护脾肾,达到祛湿防寒的目的。

平时注意保暖,防止湿寒入体。饮食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宜。少食咸,咸味食物多性寒,最易损阳。



夏至日渐短,冬至又复长,春天便已经在路上。冬至这天,太阳走上了回头路,时光永不停息。

“长夜相思日,岁月正醇时”,愿天涯各处的你,总有热汤,总有人共团圆。▲



受访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彭玉清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博士 代金刚

中国保健养生协会会长  吴大真


作者: 编辑:杨寒凝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