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妥帖精炼的陆游诗选
三野丰浩(日本)
陆游是南宋的伟大爱国诗人,他的《剑南诗稿》85卷辑录了将近万首的作品。因为陆游诗歌艺术成就很高,而且作品数量多,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和学者都编著了各种各样的诗歌选集。我在日本研究陆游已经多年了。中华经典好诗词唐宋卷《陆游集》(河南文艺出版社,作者高利华,2018年出版)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作品,值得一读。
1993年到1994年,我在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那时,跟几个日本朋友第一次去绍兴,访问绍兴文理学院,认识了高利华女士。15年前,我到绍兴参加2005年陆游与越中山水国际研讨会。高女士亲自送给我她写的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卷》。最近,我又在日本买到了这本书的新版。这本书可能是高女士《陆游集》的主要基础。把两种选集比较,2018年新版的作品总数比2002年旧版少,没有旧版卷尾的《陆游简明年谱》,但是陆游最重要的作品差不多都包括在内。 钱钟书《宋诗选注》选录的《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五月十一日夜且半》《小园》《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夜风雨大作》《沈园》和《示儿》,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选录的《鹧鸪天》《钗头凤》《卜算子·咏梅》《渔家傲》《鹊桥仙》和《诉衷情》等都被选录。《陆游集》的作品选择妥帖而合适,比旧版选得更加精炼。每首作品都有简单的注释和详细的点评,帮助读者了解每首作品的具体内容和写作背景。不但内容非常充实,而且封面也设计得很漂亮,富有文雅的感觉,可以说是一本很好的陆游选集。
高女士的《陆游集》一共选录了84首陆游诗词。具体地说,七古11首、杂古4首、七律15首、七绝38首、五古4首、五绝1首、六绝2首和词9首。虽然没有五律,但是差不多具备了主要的诗歌形式。它的过半是七言的作品,其中最多的是七绝,占着百分之四十五。钱钟书的《宋诗选注》只选录七古、七律、七绝三体,高女士的这本比它丰富多彩。此外,这本书的作品排列也有自己的特色。一般来说,大部分的陆游诗歌选集是由于编年体而成书的。此书不采取编年的方式,也不采取由于诗歌形式来整理的方式,却把陆游的作品分为九个大类,格外自由地排列作品。这样,她发挥了自己的独创性,从九种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陆游的作品世界,给读者提供了她心目中的陆游形象。通过这些诗词的阅读,读者可以了解陆游作品世界的概略和特色。
第一类“寸心如丹:位卑未敢忘忧国”主要选录陆游“悲愤激昂”方面的诗词,一共有13首。
第二类“梦里关山:铁马冰河入梦来”》主要介绍陆游歌咏梦境的诗,一共有6首。
第三类“沈园鸿影:灯暗无人说断肠”主要介绍陆游的爱情诗词,一共有10首。我去过几次绍兴,参观过沈园,看过两首《钗头凤》的石刻,也看过以陆游和唐琬的悲剧为题材的越剧。对我来说,这些都是难忘的回忆。
第四类“酒醉无言:诗魂恰在醉魂中”主要选录陆游歌咏自己醉境的诗,一共有5首。
第五类“梅香如故:为爱名花抵死狂”主要选录陆游的咏花诗词,一共有7首。《卜算子·咏梅》词象征地表达出词人高洁的品格,富有余韵。
第六类“军中足迹:远游到处不销魂”主要选录陆游在旅途上写的作品,一共有10首。
第七类“故土小园:柳暗花明又一村”主要选录陆游歌咏自己故乡山阴的诗,一共有21首。这一类的作品数量最多,占着整体的四分之一,可以看出编者对故乡绍兴的热爱。高女士说,“陆游一生有三分之二强的时间是在故乡山阴度过的。”尤其是离蜀东归以后,他基本上在故乡度过了晚年的岁月,留下了很多作品。
第八类“听雨忆人:小楼一夜听春雨”主要选录陆游的怀人诗和咏雨诗,一共有6首。
第九类“父德子贤:家祭无忘告乃翁”主要选录陆游的示儿诗和示孙诗,一共有6首。每首诗都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子孙的深厚爱情。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七绝《示儿》,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是无人不知的陆游辞世,表达了他一生的抱负和对于后代的期待。
《陆游集》是很有特色、很有精彩的一本陆游作品选集。它包括了陆游的主要作品,而且有周到的注释和点评,给读者提供了贵重而且丰富的文学遗产。因为我的汉语能力有限,有很多“言不尽意”的地方,请原谅。
作者系日本爱知大学教授
重新认识医学的局限性
马高祥
197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澳大利亚著名病毒学家麦克法兰·伯内特在他的《传染病的自然史》一书中提出这样的观点:疫苗的出现,将使人类不会再被传染病所困扰了。新书出版不到5年,埃博拉疫情就出现了,接着,艾滋病、寨卡病毒、SARS等新型传染病接二连三地出现。最令人难忘的是今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我们只能依靠传统的隔离法和新冠病毒做斗争,直到2020年还剩最后几天,我们的生活还无法恢复原状。为了能摘下口罩,自由的呼吸,大家都在急切地盼望着“定海神针”——新冠疫苗早日投入临床使用。
事实上,我们已经有了针对很多传染病的疫苗,可是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这些传统的传染病已经被消灭了吗?可见,疫苗并不是万能神药,在和传染病的斗争中,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现代临床医学的突飞猛进,为医学界树立前所未有的自信同时,也为医患关系制造了悖论:医疗的效果很好,但又远远不够好。医生竭尽全力的诊治并不一定导致正向的疗效。于是,医生与病人,同一战壕中的伙伴却被有史以来最为紧张的关系所羁绊。当医患矛盾逐渐成为尖锐的社会话题时,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医学的局限性。
白宫健康政策顾问阿图·葛文德医生在《医生的修炼:在不完美中探索行医的真相》一书中记述自己的一次心路历程。作者通过自己当住院医师8年的经历回忆,提出医学的本质就是不确定性,面对不确定性要如何去做,就要看医生和病人的智慧了。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郎景和院士在谈到医学和医生的处境时,用《昆虫记》作者法布尔的话做了很形象的描述:“不管我们的照明灯烛把光线投射多远,照明圈外依然死死围挡着黑暗。我们的四周都是未知事物的黑洞……我们都是求索之人,求知欲牵着我们的神魂,就让我们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移动我们的提灯吧。随着一小片一小片的面目被认识清楚,人们最终也许能将整个画面的某个局部拼制出来。”
医学并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而是一个时刻变幻、难以琢磨的知识系统。医生和追求的目标之间总会存在差距,可正是这个差距不断地驱使我们更努力地探索医学的奥秘。我们抓住每分每秒,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去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让这个人过得更好。有时,成功实在出乎我们的意料。虽然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但总会有成功的时候。
在疾病和病人厮杀的过程中,医生的存在价值在哪里呢?1915 年,爱德华·特鲁多医生去世后,他的墓志铭广为流传:“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应该是我们这一代医生群体回应时代问题时的思想潮流。近30年的行医生涯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病人而言,疾病除了身体某个部位的症状外,还牵涉心理的反应,甚至亲朋好友等社会关系。作为他们的医生,应该从“病痛”中看到“病人”。现代医学不断发展,技术日新月异,真正的考验已不再单单是祛除病人的病痛,而是医生能否以将心比心的态度提供热情亲切的服务,包括尊重他们的自主权,保证他们自己选择诊疗服务的权利,或是引导他们选择正确的方向。
书中作者的很多论述,尤其是医生的成长经历,我感同身受。医生的技巧和信心是从经验中累积的,我们都需要不断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职业技能。不过,与众不同的是,我们是在用人练习,我很感激给我“练手”机会的患者。医学需要有人文情怀,需要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只有当医生在某种程度上了解患者的经历,诊疗才能在信任和尊重中进行。而医生一旦体会到了疾病的残酷,认识到医学的边界在哪里时,反而看到了更多可以作为的地方。或许罗曼·罗兰的一句话更接近于对医疗和疾病的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它。”
作者系绍兴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副院长
作者: 编辑:金哲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