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东、湖北、福建、甘肃等多地在冷链环境中检出新冠病毒阳性,关乎国民饮食日常的跨境冷链系统,尤为惹人注目。国内海鲜还能吃吗?进口海鲜、冷冻食材还能吃吗?冷链物流各节点需要如何监管?这些都成为民众和相关行业当前最为关心的问题。
“尽管新冠疫情是一次全球灾难,但从积极方面去看,我国的冷链行业将因此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国分集团(中国)三慧物流青岛公司副总经理、青岛市物流协会冷链行业分会秘书长郑淑坤告诉记者。
2019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市场规模约3391亿元。据中冷联盟预测,至2020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4698亿元,冷链物流需求总量将达2.4亿吨。不过,冷链配套远远跟不上需求是始终困扰着冻品发展的问题。
毋庸置疑,2020年的疫情正在加速国内整个冻品产业链的调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冷链物流成新蓝海,如何补齐短板
那么,何为冷链物流呢?
冷链物流一般包括预冷、包装、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主要的基础设施有冷库、冷藏车、保温盒、超市的冷藏陈列柜等,这其中任何一个冷链设施环节的缺失都会让产品品质打折扣。
不过,冷链物流的核心不完全是冷,而是恒温。专业人士向记者指出,例如速冻食品、冻肉品、冰淇淋等需要冷冻运输,水果、蔬菜、饮料、鲜奶制品等需要冷藏运输,而医药品需要恒温运输。
“当前,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断链’,无法保证全程恒温。比如有的装卸货操作人员操作意识薄弱,反复开门装卸货,导致车内货品受到温度影响。甚至有个别司机为节省成本,在运输过程中关掉制冷机,快到目的地时再开机……”郑淑坤说,这些都是属于典型的“断链”情况。
冷链物流当前在我国依然是一个新的、不成熟的细分行业。据记者了解,虽然国内一些领先的物流企业已经对生鲜食品冷链开始了布局,但大多都是以“中小散”企业为主,市场集中度较低,行业难以形成大气候。
为什么冷链物流业难以出现大企业?资深投资人谢飞一针见血地指出,冷链行业是一个前期投入大、运营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不高的行业,所以不少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投资力度不大。另一个制约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原因,在于冷链物流行业专业化分工尚未形成,现在急需解决价格混乱,在冷链运输中监控不到位、标准不落地等问题。
郑淑坤则表示,目前冷链物流行业集中度低、无序竞争状态也与冷链物流人才稀缺有关,尤其是缺乏掌握冷链物流专业技能的人才。随着社会年龄结构的改变和人力成本的逐年增加,智能化成为冷链行业新趋势,这种情况下行业急需一批懂得冷链物流的新型专业人才。
因为疫情袭击,当前冷链物流成为国内高度关注的行业之一,中央和地方政府因势利导,出台多项政策和标准情况,明确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要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物流新模式,改善消费者体验。
记者获悉,2021年3月11日,我国首个食品冷链物流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GB 31605-2020)将正式实施。为了促进冷链物流创新发展,一向干在实处,敢为人先的浙江,也在今年11月上旬正式印发《浙江省冷链物流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底,冷库容量超过1530万立方米,产地预冷保鲜设施容量达到276万立方米以上,冷藏运输车达到5300辆;70%的冷库面积和70%的冷藏运输量进入温湿度监控体系,基本建成冷链食品追溯系统等具体发展目标。当前,北京、浙江、四川、天津等诸多地区,也都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冷链食品追溯平台”。
这些要求的背后,都标志着国家和地方上下齐心共同推动冷链物流的决心。“支持政策已经来了,人才和资金也就快了。”谢飞说道。
疫情之下进口冷链食品能不能吃?
2020年已进入冬季,新冠病毒在低温下最为活跃,存活时间长。目前国外很多国家正处于新冠疫情爆发期,各种物体的表面包括食品及其外包装都有可能被新冠病毒污染。
那么,进口冷链食品消毒以后可以放心食用吗?
“的确,新冠病毒在光滑物体上生命力顽强,而且很容易依附在上面,所以进口食品的包装被病毒污染再通过运输和存储的环境使病毒得以存活下来,这有一定的发生概率。”不过,郑淑坤还强调,截止目前通过各地对于大量样本检测发现,病毒并未在冷冻海鲜食品“体内”检出。就说明食品本身被病毒污染的几率非常小,也就说明病毒通过食品传播的几率比较小。”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也对媒体公开透露数据:截至目前全国抽检监测的阳性率是万分之零点四八,而且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装。
“即便食品本身不易被新冠病毒感染,但是在运输过程中仍然存在病毒感染风险。既然境外进口冷链食材不安全,我们为什么还要进口?”面对境外疫情袭击,不少民众发出如此质问。
事实上,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水产进口国,除此之外,中国还是巴西猪肉、牛肉和鸡肉的最大买家,浙江则是中国进口海产品(全品类)前十大地区之一。
“中国有14亿人口,需求庞大,完全停止进口可能性不大。增加食品农产品进口是我国实施积极进口政策的重要内容,但是进口的食品农产品必须符合中国相关检验检疫规定。我想说停止进口冷冻海鲜以及相关食材,不是一件很容易或者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因为进口冷冻食品检测出新冠病毒而暂停进口,有因噎废食的嫌疑;另一方面,一概禁止进口,甚至可能影响国内市场平衡,造成食品连锁式涨价,更会造成民众恐慌。”郑淑坤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能采取通过完全停止进口冷链食品来抗疫的根本原因。
巴西、西班牙都是中国重要的肉类产品进口来源国,来自浙江金华的国内首家A股上市火腿企业----金字火腿其主要食材猪肉就一直从西班牙进口。金华金字火腿有限公司电商新零售负责人黄特跃向记者透露,今年受疫情影响,国内猪肉市场需求与往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公司的进口量也比往常更大。
金字火腿所有从境外购买的食材会进入位于金华市工业园区的企业窖藏冷链物流基地,那里包括了低温冷库、物流配送仓库、辅助用房等,建筑面积共14.29万平方米。“现在是境外疫情爆发期,国内对入境物品要求需要持有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合格证明以及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的消毒证明和报关单才可以入关。”黄特跃说。
据记者了解,为了落实“人物并防”各项措施,切实阻断新冠病毒传播链,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日前印发《浙江省入境物品及相关工作人员新冠病毒防控工作指引的通知》,要求建立工作人员健康登记制度,入境物品查验、装卸、运输、贮存、加工、销售等环节相关单位要做好工作人员(含临时作业人)14日内行程及健康状况登记;对物流作业人员提出应穿戴工作服、工作帽、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手套、鞋套、雨靴等防护用品,必要时穿着一次性隔离衣、佩戴护目 镜或面屏等要求。
“我们企业积极响应省、市号召,对包括装卸、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餐饮,各个环节都做好了新冠病毒防控具体要求。比如说装卸搬运工,我们要求在上岗前一定要佩戴好工作衣帽,戴好一次性医用口罩、手套,而且必要的时候还要戴护目镜和面屏,在整个搬运过程中要防止皮肤直接接触冷链物品表面,搬运结束后立刻洗手消毒。在没有脱掉工作服和洗手消毒之前切忌触摸口、眼、鼻,还要对从业人员加强定期的核酸筛查。”黄特跃表示,只要冷链食品从业人员按照相关要求,把这些防控措施切实落实到位,安全是有保障的,可以大大降低食品冷链从业人员感染的风险。
记者从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早在今年6月浙江已上线冷链食品追溯系统“浙冷链”,利用“冷链食品溯源码”,可以实现从供应链首站到消费环节产品最小包装的闭环追溯管理,全面掌握冷链食品供应链流向。由于这是基于区块链的冷链食品追溯技术,具有不可篡改的特点,所有数据一旦记录就不能被改动。当前对未加贴“冷链食品溯源码”的进口冷链食品,浙江要求应做到不采购、不销售、不使用。
值得一提,在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物防工作方面,浙江宁波还在全国首创“进口冷链防疫综合保险”,将保险损失补偿功能引入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强化社会共治。该保险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中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引起新冠肺炎的传播所致的应由企业依法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由保险公司承担,每人每次最高50万元。
温馨小贴士
个人如何对冷链进口食品进行消毒?
消费者接触到冷链食品,首先要做好手卫生,接触后马上用“六步法”洗手。如果洗手不放心,可以再加上手消毒剂。这是最必要的措施之一。同时,对可能接触到的冷冻食品里用的炊具,如刀、砧板应该及时清洗,在清洗时应该防止飞溅。
同时对于刀、砧板可以用加热方法,用开水烫一烫、煮一煮,或是用60度的水浸泡一段时间。也可以喷洒75%的酒精或者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对于案台,建议可以考虑用酒精、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与此同时要注意将残渣收集起来,及时送到垃圾收集点。
在食用时,如果购买海淘产品,食品包装表面一定要做好消毒处理。接触这类食品后应立即洗手,做好手卫生。处理这些食品时要防止飞溅,避免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疫情期间最好吃熟食。
(内容来源:浙商杂志)
作者: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