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播放量已超1.3亿!“绍派小馄饨”全网热捧

2020-11-30 13:40

来源:越牛新闻

自从中央电视台出品的《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全网,越来越多的镜头开始聚焦美食。近日,由腾讯视频独播的短纪录片《早餐中国》,把镜头对准了“小吃之乡”嵊州的汤包。白里透红的小汤包浮浮沉沉,滋味鲜美异常。这种近似馄饨却更显袖珍的小吃,是这部豆瓣评分9.1佳作第三季的亮点。

如今《早餐中国》里以“嵊州汤包”为名的这集短纪录片,播放量已超1.3亿。很多网友没想到,以黄酒、霉干菜、嵊州小笼出名的地方,居然还隐藏着如此有特色的小吃。事实上,绍兴的馄饨品类丰富、风味独特,从来都是一块响当当的“舌尖招牌”。

汤包成了网红

《早餐中国》拍摄的沈聪汤包店处在嵊州市三江西街不起眼的位置。这是家已营业20多年的夫妻店。初看是一家再普通不过的店铺,番茄炒蛋色的招牌,装修勉强到及格线,但当陈阿姨动手做起汤包来,才开始展现出这家店的特别。皮子擀得极薄,约四厘米见方,比火柴盒略宽一些。

(沈聪汤包店)

馄饨的制作过程是一段掌中之舞,左手托一张面皮,右手拿小竹片将和好的肉馅贴在面皮的中央,柔柔一捏,迅速压一下底部,再轻轻一丢。一只只玉色“蝴蝶”就这样从手中飞入盘里。掌勺者把包好的汤包放进锅里翻滚的沸水中,当一个个汤包在沸水中飘起来的时候,就可以出锅了。

(陈阿姨在做汤包)

掌勺者用勺子把汤包捞上来,放入洁白的瓷碗中,每碗汤包大约12只,再舀沸水放入碗中……

老板沈聪告诉记者:“汤的制作也有讲究,骨头炖的汤底中加入虾皮、榨菜、葱花等佐料,再加入酱油、盐、猪油等。一般来说,猪油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人就钟爱这特别的猪油香。”尝一口馄饨,喝一口浓汤,美妙的感觉直淌心底。

美味融入生活

很多外来游客刚听到“汤包”这个称呼时,会误认为是咬开能爆汁的一种小笼包。而嵊州本地人早已习惯将馄饨“汤包汤包”地叫,并将这种美食融入了生活。以剡湖街道市心汤包店为代表的老牌汤包店,美味密集分布在老城区。在黄泽、崇仁等镇上,卖汤包的小吃店也往往成为热门打卡地。

在南倚甬金高速、北靠黄泽江的黄泽镇上,不少小吃店清早一开门就排起了“长龙”,到中午生意更加火爆。比如一家前良麦镬店,做形似新昌春饼的小吃麦镬,也做汤包。不少消费者驱车20分钟过来,就为了一口麦镬、一勺汤包的享受。

而往周边行进三四十公里离开嵊州地界,就全然看不到这样的场景。

此外,记者从嵊州市小吃行业协会相关人士处了解到,上世纪50年代或更早以前,嵊州夜市上有“马头汤包”的营生。汤包经营者用“行担”挑着在街巷里叫卖。由于“行担”形如一匹行走的马,故名为“马头汤包”。从“马头汤包”担上传出的吆喝声十分动听,尤其是冬夜里饥肠辘辘的人们,听到这叫卖声,唤来“马头汤包”的经营者,要一份泡包作宵夜。鲜滋滋、热乎乎的感觉,足以成为记忆里挥之不去的美好。

嵊州人口中的汤包,绍兴越城及周边一些地方叫馄饨。

馄饨内有乾坤

据传说,馄饨原是民间用来祭祀的食品。南宋以后传入市肆,普及成为日常美食。薄皮嵌肉的美味传到天南海北,很快融入当地,诞生出花样翻新的各种名称和吃法,如天津锤鸡馄饨、湖州大馄饨、广州鱼肉云吞、成都龙抄手等,知名度相当高。而在绍兴,馄饨也有不少老字号,甚至与节日习俗也扯上了关系。

从前一到冬至日,绍兴人都会弄碗馄饨吃。而在夏至,挨家挨户都要吃面条。俗语称之为“冬至馄饨夏至面”。晚清绍兴学者范寅在《越谚·饮食》中说馄饨“或芝麻糖或醢肉裏以面粉,冬至时食”。可见古代绍兴还有甜味馄饨。

绍兴馄饨皮薄肉多,色香味有别于沪杭。绍兴城里先后有沈桂记馄饨、应桂林馄饨、沈八三蒸馄饨、永生汤馄饨等。“沈桂记”馄饨店开设在古城的清道桥头。吃过该店的馄饨先辈留下记录:该店出售的馄饨皮子极薄,并且配料考究,其中有虾米、蛋皮、紫菜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绍兴馄饨以观巷口的“应桂林馄饨”较为考究。店主应桂林在用料、落锅、佐料上都有一番讲究。如裹馅用的肉要刮去筋膜,让精中有肥的肉质更纯粹一点;店中煮馄饨的锅水常换,汤色清亮。上世纪80年代应桂林退休后,仍有不少人怀念这一口。为答谢老顾客们的厚爱,每年冬至日,应桂林会出现在今越城区大云农贸市场附近,与老伴一道现做现卖馄饨,喜爱美食的人们趋之若鹜。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宏超 文/摄 编辑:王丽丽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