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乡绍兴北部,一条河流已经在桨声灯影里流淌了2500余个春秋。她起于现柯桥区钱清街道,穿过绍兴古城,终于上虞区永和镇,绵延百余公里。她就是浙东运河绍兴段。
一部运河演变史,半部绍兴发展史。绍兴,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繁荣。运河支撑了绍兴的历史,兴旺了绍兴的经济,辉煌了绍兴的人文。
2014年6月24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作为浙东运河的核心区和主体,绍兴古运河(浙东运河绍兴段)自此也成了一座丰碑。
浓缩的绍兴治水史
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泛泛渔舟,闲闲鸥鸟。走在运河园段古纤道上,仿佛走进了运河历史的时光隧道。古桥群、牌坊群,老石台门、石柱刻石、古亭、闸石……让人目不暇接。这里能真正感受到“白玉长堤路”“无水不连天”的意境。运河园所处的位置,是绍兴古运河的核心区域,也是浙东运河的核心地段、西兴运河的精华地段。距柯桥5公里,离镜湖新区2.2公里,离绍兴古城8.8公里。
25万平方米的运河园犹如一个大型博物馆,展示着浙东运河的过往与现在。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修建了一条东西向贯通全境的山阴故水道,并通过东、西两条小江连接吴国及海上航线。“越国生聚教训,投醪出师,反败为胜,故水道可谓功莫大焉。”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邱志荣说,之后,秦始皇巡越,促进故水道大规模整治与提升。
公元300年前后,晋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凿了一条西起钱塘江边的西陵(今杭州滨江西兴)到会稽郡城(今绍兴城)的河道,后称西兴运河,加上原有的山阴故水道和鉴湖,西兴运河过湖至曹娥江又与上虞、余姚的自然河相连接直达明州(今宁波)。至此,浙东运河基本形成。之后,鉴湖和西兴运河效益充分显现,亦所谓“今之会稽,昔之关中”。
到了宋代,浙东运河水利、航运地位更加突出。公元1131年,赵构驻跸越州,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漕米物资运输和官来客去,帝后梓宫迁运宋六陵,全靠这条运河水道。”邱志荣说。
由于浙东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河流多为南北向,因此,东西走向的浙东运河需要穿越多条河流。为维持不同区域的水位并使船只能够通过,运河中修建了许多碘闸和堰坝设施。这与数量众多、形式各异的桥梁一起成为浙东运河的特色,也成为重要的运河遗产。
运河文脉依水绵延
运河之美,因水而生;运河文脉,依水绵延。八字桥、八字桥历史街区、古纤道、太平桥、荫毓桥、融光桥……都是浙东运河绍兴段最为珍贵的闪光点和最具文化价值的地方。尤其是绍兴古纤道,更是中国运河史上的孤例,也是运河活着的文化孤本。
“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在过去,古纤道又称官塘、纤塘路,是古人行舟背纤和暂避风浪的通道。自西晋西兴运河凿成即现雏形,唐代修筑完成后,曾经被多次毁弃和重修,明弘治年间改用石砌。在悠长的岁月中,它已化作一本古书,记载着古运河的过去。
古运河是一条活着的河流,也是流动的文化。它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的每一处闸、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都等待着人们从历史中探寻未知。浙东古运河的河道,从市区中兴路长桥直街口南面向东穿过八字桥街区,直达都泗门。八字桥陆连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浙东古运河。古色苍苍的桥上爬满了植物,年年落又年年绿。桥上的石头早已起了皱纹现了斑点,烟雨蒙蒙的日子里,古桥就会像吸饱了水一般透出青灰色的光泽。
浙东运河沿线一直是吴越文化的生发地和传播地,从而铸就了浙东多元文化的精神特质。它将京杭大运河与浙东广大地区的水网连了起来,为“浙东唐诗之路”的水路奠定了基础。随着运河航运的发展繁荣,运河周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一大批村庄聚集,并逐渐扩张为乡镇、城市。“千古浙东大运河,至今千里泛清波;江南鱼米之乡地,众口同称赖此河。”我国文物界老前辈罗哲文先生曾这样形容。
古运河保护与开发
然而,这样一条著名河流,到上世纪末却出现不少问题:航运功能下降,航道变窄,有些地方已不能通过较大吨位船只;沿河石墈多有倒塌,有的已损坏。“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当时的古运河,那就是破败。”市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盛志刚曾参与浙东运河绍兴段整治工作,他回忆说,当时运河里水草丛生,水质也很差,沿岸基本都是土坎,看上去破败不堪。
本世纪初,环城河综合整治工程的成功实施,为绍兴治水提供了新样板。在推进城市化建设、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掀起热潮的时代背景下,绍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新决策:实施浙东运河绍兴段整治。2002年10月,浙东运河绍兴段一期整治工程开工。整治对象为绍兴西郭公铁立交桥至当时绍兴市、县交界(现越城区东浦街道)河段,长4.5公里,地处古运河主干河段和城市中心位置,整治内容包括清淤、疏浚、砌坎、沿岸绿化等,重点是打造绍兴运河园。“运河园的建设,是一种绍兴文化的自觉和担当,也是水环境保护的创新思维。2006年中国大运河开始申遗,绍兴运河园成为中国大运河保护示范工程。”盛志刚说。
2003年10月,以绍兴运河园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古运河整治一期工程完工。随后,其他河段工程也相继跟进。运河园因收集了重要运河实物,展示了大量文化遗产,被业界视为水文化博物馆,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评为优秀园林古建工程金奖。
去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要求突出中国大运河不同河段特点,建设浙东运河博物馆等一批既相互衔接又各具特色的运河博物馆。今年上半年,浙东运河文化园项目在绍兴正式开工。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分文博、文创和文旅三大区块。其中,文博区以运河博物馆为主馆,辅以淡水鱼水族馆,主要用于展示浙东运河文化、淡水鱼类科普展示与教育;文创区以运河文化创意产业用房为主体,主要用于培育和发展浙东运河文创产业;文旅区以垂钓竞技中心及文旅用房为主体,同时还配有社区活动中心。“我们希望打造的是一个中国的、绍兴的、现代的、传承传统的运河历史文化片区。”越城区水利局局长章国荣说。
古老运河厚重的历史感,催生出保护与传承的文化自觉。2019年2月,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将《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列为初次审议项目,之后进行多次审议、修改、完善。2019年9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批准通过了《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从今年1月1日起,《条例》正式施行,吹响了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冲锋号角。
河(湖、库)名片
浙东运河浙东运河始凿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渐形成复线与水利航运网络,真实完整地见证了运河发展历史与技术演变过程,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关系非常密切,历史与科学价值较高。浙东运河全线位于浙江省,西起杭州西兴,向东经绍兴至宁波入海,全线可以分为西兴运河、山阴故水道、虞甬运河、四十里河、慈江-中大河、刹子港-西塘河、姚江、甬江等河段。其中,浙东运河绍兴段以绍兴古城为中心,向西经柯桥至钱清出市境;向东经皋埠、陶堰至曹娥江,过曹娥江后分为南北两线,北线经百官、驿亭至五夫长坝出市境,南线经梁湖、丰惠至安家渡出市境,全长101.4公里。浙东运河绍兴段被列为世界遗产的点段共有4个,即大运河绍兴段河道本体、八字桥、八字桥历史街区和古纤道,它们是大运河绍兴段最珍贵的闪光点和最具文化价值的地方。绍兴的“纺织之乡”“黄酒之乡”等美誉,都讲述了“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繁荣”的故事。
河长感言
越城区皋埠街道党工委书记、浙东运河皋埠段镇级河长 李鲁旗
让运河文化融入城市
浙东运河是一条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河道,更是皋埠人民的母亲河。因运河而诞生的一系列文化,至今仍留存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应该让运河文化真正融入城市。
大运河绍兴段沿线分布着古镇古村、名人故居、工业遗产等各类场所,要对这些场所因地制宜开展宣传展示活动;大运河沿线的黄酒酿制、石桥营造、越窑青瓷烧制、传统木船制作技艺和绍兴传统戏曲、水乡社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进一步发掘、整理、研究和保护;与此同时,可以组织大运河传统民俗节庆活动,让优秀文化传承与大运河发展结合在一起。
浙东运河承载着所有皋埠人民的情感,我们要做好保护文章,也希望依托母亲河让皋埠迎来新发展。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林佳萍 见习记者 赵婧赟 编辑:施妍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