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宋六陵祭典开启在即 宗族文化千年守望

2020-10-19 14:49

来源:

“冬青花,不可折,南风吹凉积香雪。遥遥翠盖万年枝,上有凤巢下龙穴。”经过800多年的历史洗涤,处于青山环绕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六陵,在考古发掘进展中,逐步显露真容。这里是南宋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也是南宋皇朝的血脉埋葬之地。

2018年,中断了近90年的宋六陵祭祀典礼再次举行,让南宋皇族的后人——赵氏重新走进了许多人的视线。今年10月25日(重阳节),庚子年(2020年)宋六陵祭祀典礼又将如约而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绍兴赵氏宋六陵祭典”,将以更具文化内涵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一个宗族

守望数百年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至此,共传七世九帝,南宋王朝正式拉开序幕。而作为南宋帝陵的宋六陵包含了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七帝陵及昭慈孟太后等7座后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南宋的历史,差不多都埋在了宋六陵。

绍兴文理学院兼职研究员、绍兴市赵氏文化研究会顾问赵岳阳介绍,靖康之难,宋室南迁,建炎四年(1130),高宗赵构以为“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升越州为绍兴府,以绍兴为首都达一年零八个月。绍兴得名于赵宋,随宋室南迁而为天下巨镇。

即使后来从绍兴迁都临安城,赵氏宗亲也有很大一部分定居绍兴,“赵宋宗室自汴京迁绍,高宗曾有下诏在寺院安置宗室之举,可见宗室定居绍兴府之甚。千百年来赵宋宗室后裔在绍兴繁衍生息,分布在绍兴各县(市)有十余万人,后人中更不乏各类名人,清四部尚书赵光、书画篆刻大师赵之谦、民国中将赵家骧都是杰出者。”他介绍,根据宗室分支不同,绍兴现有宋裔主要分理宗、华舍、富陵、平水、大坊口、值俐坊、迎恩厢诸派。前五派为太祖之后,后二派为太宗之后。

中国人对血缘关系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人对宗族或血缘的高度重视,正是中华文化能够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宗族长期演变之后,它不仅成为一个同姓的亲属集团,而且还演变成了同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

赵岳阳说,人是历史文化之载体,《宋史》所涉及十二万余人名,宗室就占八万余。宗室在宋王朝所享有的宗法地位、政冶地位、经济地位,决定这一特殊阶层富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宗室文化亦为宋文化之组成部分。“研究赵宋宗室后裔,与绍兴宋文化的研究密不可分。”他表示,这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一个宗族的数百年守望。

一场祭祀

汇聚一脉宗亲

在宗族文化中,祭祀是其中最不可或缺的环节。皇陵祭祀,更是皇室宗亲每年的大事之一,在南宋,每年春季、秋季的第二个月,朝廷都会派遣大臣及南班宗室朝拜宋六陵,并且有专人守护陵墓,安排祭祀事项。至元代,皇陵被盗掘,官方的祭祀被迫中断,而民间行为的祭祀则一直延续。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根据《南宋诸陵图》重新在宋六陵立碑植树,并加以祭祀,据《越中揽胜》记载,定居在山阴华舍的赵氏,就是从明朝开始接替祭祀六陵。《山阴华舍赵氏宗谱》中也有如下文字记叙:“窃惟攒宫六陵,我赵氏祖宋代之陵寝也。自有明春秋享祀,陵山悉以蠲租。至本朝仰沐圣恩,永远勿替。”这就是宋六陵祭祀的起始。

“宋六陵祭典一直是民祭和官祭并行,自明至清每年春秋两季宋六陵都举行祭典,一直由宋皇室嫡裔绍兴华舍赵氏一族承办,每次宋六陵祭典朝廷都派人参加。”绍兴市赵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国光说,明嘉靖十五年(1536),朝廷允许官民祭祀祖先,同时允许庶民建立祠堂祭祀始祖。华舍赵氏因此也建造赵大宗祠祭祀先祖,确立宋太祖赵匡胤为始祖,并悬挂其巨幅画像供族人瞻仰和祭拜。

2018年10月26日,中断了近90年的宋六陵祭祀典礼重启,绍兴各区、县(市)赵氏族人,还有从北京、福建、上海和本省各地的赵氏宗亲及海内外嘉宾共二百多人参与了祭祀。祭祀完全遵照赵宋礼乐制度和《华舍赵氏宗谱》中有关祭皇陵的规制议程进行,这一次祭奠,也让宋六陵祭典以一种鲜活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更为后期恢复常规祭祀奠定了基础。

“祭典的所有规制议程在宗谱中都是有明确记载的,一代代传承下来,我们也要照着这个做下去。”赵国光认为,宋六陵祭典历史悠久,它承载了南宋的历史和文化,蕴涵着深邃的文化遗产精华。重启祭祀仪式,不仅让中断近百年联系的赵氏宗亲、赵宋南外宗正司、海外赵氏宗室重新建立了新的联系,也是进一步挖掘绍兴宋文化的一次契机。

2019年9月5日,越城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绍兴赵氏宋六陵祭典”位列民俗类非遗项目,这也表明了绍兴赵氏宋六陵祭典申报非遗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一本宗谱

承载后人志

家谱、族谱、宗谱,皆为宗族文化、根亲文化中的重头戏。

在赵宋后裔的各派分支中,均有属于自己的沉甸甸的宗谱,有的已经被收藏于各大博物馆、图书馆,而追根溯源,许多都可以找到同源。比如华舍赵氏,始祖为宋太祖十一世孙赵孟洢,是赵匡胤次子燕王德昭的后裔,这与诸暨赵氏同出一脉,在诸暨,有燕王德昭之后五万余人,宋安定郡王赵子涛、明中都留守赵九思、清雁门关总兵建威将军赵鸿谋、当代“两弹功勋”赵忠尧、全国劳动模范人大代表赵林中、全国人大代表赵丰为诸暨宋裔名人。

翻阅每一本赵氏宗谱,都仿佛可以看到一部部绍兴赵宋后裔的绵延史与迁徙史。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一些宗谱的编修也陷入了困境,绍兴赵氏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难题。

据介绍,这之前,各县(市)的赵宋后裔之间虽有联系,却在赵氏文化内涵的挖掘上、宗亲事务上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2018年,赵氏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各支派宗亲的来往明显密切起来,大家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

2019年,《绍兴赵氏文化》统筹出版,这本会刊中,不仅有赵氏文化的研究,也有许多赵宋后裔在南宋文化研究上的一些见解和成果。

在宋六陵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中,绍兴赵氏研究会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赵国光表示:“我们作为先祖子孙,希望能够在遗址公园内复原一些先祖陵寝的面貌,以供后人瞻仰。”

一本本宗谱记载着赵宋后裔的每一个节点,汇聚在一起,又何尝不是整个绍兴赵宋后裔的大宗谱。随着绍兴赵氏文化的不断挖掘,这一本大宗谱,将会被修缮得更为完善。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敏霞 编辑:杨旭晓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