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白云深处,有一座走马楼~

2020-09-14 22:24

来源:越牛新闻

“绍兴城里五万人,十庙百庵八桥亭,台门足有三千零”,初到绍兴的远客,几乎都能听到“台门”这个字眼。台门乌瓦粉墙,砌有石阶和石门框,古朴、肃穆的样子仿佛为这座城市定下了某种基调,但绍兴文化是多彩的。近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示了越城区第二批历史建筑推荐名录,共计50处,在各种民居、台门、戏台、桥中间,出现了越城区鉴湖街道坡塘云松自然村的走马楼那么,位于南部山区的这座楼特别在哪里呢?记者进行了实地寻访,了解了相关情况。

保存完好的建筑群

沿中兴南路向南,高楼过后,会稽群山在眼前绵延铺开。玉山、芳泉、井亭等地名掠过,转入小道没多久,看到一处新式牌楼,上书“云松”两字。左右楹联写道:“上山狮子下山龙,落地梅花在当中”,字有书法家米芾的味道,并非印刷体式糊弄。

这里是国家森林乡村,也是一处准备发展旅游产业的地方。“我们这儿有茶山、古道、泉水……空气也特别好。去年开始整修道路,添置了一些休闲设施和景观小品,还在开阔地开辟出了停车场。”一位陈姓居民热情地说。找到走马楼并不难,在他指引下,记者拐入小巷,看到不远处一处坐西朝东的古旧两层建筑,就是走马楼,它有什么特别之处?至少在乍一看的外观上,没有显现。

入口处的壕沟、大门上的门楣、敦实的石门槛……这些都是稍有规模古建筑的标配。进门是一方开阔的天井,约半个篮球场大小,以鹅卵石铺垫,一个捣臼上盛满水,漂着几瓣荷叶。

环顾四周都是建筑,是古旧又保存相对完好的建筑,厚重木门、花纹木窗、高处方正齐平的屋檐……保存完好的建筑自有整体美,即便没有复杂的雕花工艺,但简洁的建筑结构与主体和谐搭配,让人越看越有味。

走马楼的真貌

一位老人突然出现在眼前,顺着他过来的路线,看到一块崭新的民宿招牌。这位名叫罗来友的老人现年75岁,退休前,曾担任过云松村村干部。知道记者身份后,精神矍铄的他,滔滔不绝说起了这里的故事。

“为什么叫走马楼?这个建筑可以分四处独立建筑,大门正对着坐西朝东的主建筑,左右两处是住宅,大门侧边是祠堂。以前这里四周是连通的,楼与楼之间由走马楼回廊贯通,骑马可以在里面畅行无阻。走马楼包围在整个建筑的外沿,现在已封死或整体损坏。”罗来友说道。

裹着建筑,又串联建筑的部分被称为走马楼。在梁思成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中,走马楼被定义成南方民居建筑中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的确,在长沙、宁波等地都有走马楼,绍兴地区安昌、梁湖等地也有走马楼的身影。相关研究者认为,这样的建筑形制适宜大家族聚会,便于各户之间行走串门。走马楼走的往往不是马,是亲人间的一团和气。也有人觉得,走马楼在货物运输、噪音隔绝、安全防御等方面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罗来友和他的妻子,是如今走马楼唯一的常住者。去年他将老屋内饰整修一番,不久前获取营业资质。他不奢望这里以后有多热闹,只是觉得整修过后交给儿子,显得体面,而且民宿的生意可以如涓涓细流,一直持续下去。

小山村的平静

罗、陈是云松村大姓。走马楼原来的主人也姓罗,在杭州、绍兴城里做生意发家,便回乡建楼。罗来友清楚记得这家的历史,走马楼分给4个儿子,他指着主建筑说:“那里是大儿子家的,旁边连着我家,是二儿子的。南北两边是给第三、第四个儿子的,他们的后代有时还会过来。”

上世纪70年代,罗来友年纪轻轻就当了干部,特地去杭州找到罗家后人,买下现在的住处,花了500多块钱。“罗家后代生活境况都还不错。”罗来友一边讲着过去,一边打量着建筑。

说罢,他走到主建筑的木头柱子跟前,轻轻拨弄一下后说:“你看,木头质量多好。”自上往下打量,仅是柱子外封着的石灰有些剥落,上面与房梁的交接,下方与石墩子的契合,都显得完好。“这里以前还当过村里的文艺中心。”罗来友想起当时的上海知青,带来沪上风行的越剧,领着爱好戏曲的村民来这里排练。有时要忙到深夜,自导自演折腾出了一场场《智取威虎山》,给当地村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山村生活偶有波澜,但终归于平静。即便云松村景点分布密集,此次推荐名录上就有4处古建筑位于此地,记者一一探访,有的年代更早,有的建筑雕花引人注目,但保存最好的还数走马楼。走出建筑群,1500年的古树、清澈的古泉、悠长的古道,在眼前辉映。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村人的闲谈,他们更乐于诉说家常,仿佛这些事物是不存在的,更不会说到云松村名字的由来——山上的古道旁遍植松树,云雾缭绕即为云松。这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般的画面感。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宏超 文/摄 编辑:王丽丽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