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热议的“鞋”门事件,就是
“达芙妮宣布彻底退出实体零售”!
前两天,这个话题被刷到了热搜第8,
一度冲上第1,达芙妮作为“一代鞋王”,
网友对它的回忆和情结,可见一斑。
达芙妮,也曾有过高光时刻
70、80、90后几乎无人不晓的知名品牌,没想到也到了关店这一步——达芙妮宣布,彻底退出中高档品牌的实体零售业务,关闭旗下所有其他品牌业务销售点,转型“轻资产”。
说起达芙妮,也算是“暴露年龄”的品牌。绍兴很多人肯定不会陌生,曾经不止是商场里眼熟的“大牌子”,热闹的步行街里,也经常能见到它的招牌。比如中惠百货进门大厅内就有一家,银泰城一楼也有它的一席之地。
曾经的商场标配——达芙妮专柜
S.H.E、刘若英、全智贤、谢霆锋……那么多深爱的明星都曾经为它代言过。不少人逛达芙妮时,肯定也被店内最显眼的海报上那三个女孩的笑容所感染。
SHE的代言海报
“中国每五双品牌女鞋,就有一双来自达芙妮”。在“高光时刻”,达芙妮号称每年能销售出近5000万双女鞋,甚至一度被冠以“鞋王”的称号。
曾经的商场必备品牌,步行街标配,没想到这个红极一时的女鞋品牌慢慢一步一步退场。
绍兴多家门店,难逃厄运
达芙妮退出实体零售,那么绍兴还有多少家达芙妮的门店?是否还在继续经营呢?
越牛新闻记者在大众点评网上搜了搜,发现仍显示有12家门店,其中包括金帝银泰城、柯桥万达广场、袍江大润发、上虞万达广场、诸暨雄风新天地等各地热门商圈。
大众点评网上的绍兴达芙妮门店
记者随机拨打了7家门店的电话,手机里传来的无一不是“你拨打的号码是空号”的提示音。接着记者联系了柯桥万达广场,工作人员表示商场里的达芙妮门店至少在去年就已经关门了。
随后,记者实地走访了中惠百货和银泰城。中惠百货一楼大厅已不见达芙妮门店的身影,原先的位置也变成了“中惠市集”,中惠百货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家达芙妮门店大约是今年疫情复工之后消失的,即今年的三月份左右。
这和达芙妮国际在公告中提到的退出原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对店铺营运和消费市场的影响不谋而合。
原先的达芙妮门店位置已变成“中惠市集”
在银泰城一楼,记者在鞋柜区域搜索了2圈都没有找到达芙妮门店,但是记者在商场的一楼导引图中找到了达芙妮存在过的证明。随后,记者咨询了银泰工作人员,得到的回复是“银泰城的达芙妮门店在去年就已经关闭了”。
银泰城1楼导引图中的达芙妮
看来,在达芙妮国际公告发出前,绍兴的达芙妮门店就几乎全军覆没,难逃关店厄运。行业巨变,消费者更替,当改变悄然席卷全球的时候,固守者无一幸免。
【新闻+:别了,达芙妮】
从少女必备款,到乡村名媛风,达芙妮用了十年。
曾经,“爱上SHE,爱上达芙妮”“美丽不打折,漂亮一百分”,达芙妮曾俘获无数少女心,成为一代“女鞋之王”。巅峰时,内地卖出的女鞋中每五双就有一双达芙妮。
近些年,我们看到了中国鞋王的集体衰落史:富贵鸟破产,达芙妮巨亏,拉夏贝尔债务缠身,百丽、红蜻蜓、星期六等也纷纷关店。8月25日晚,达芙妮公告宣称再次巨亏,决定彻底退出中高档品牌的实体零售业务。
浪潮
80/90后的记忆里,商业街店面里必有一家达芙妮。最快时,达芙妮在2008年至2012年,这5年间,每年新开800家门店,分布于一线到三四线城市,到2012年,达芙妮已经拥有7000家门店。
经营战略是有惯性的,品牌红利,加盟店疯狂涌入,达芙妮们进军实体门面的步伐停不下来,如果不开,就是把市场让给对手。大赚之时,谁愿意耗费精力研究市场的变化? 当达芙妮像一头猛牛扎进实体店扩张时,时代的逻辑变了,大变特变:潮流时尚瞬息万变,消费偏好捉摸不透,八零后变中年了,零售渠道颠覆了,租金还是刚性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电商的出现。
这几年前后,一边是,2009年淘宝网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悄然上线,唯品会于2012上市、京东于2014上市,电商砍去了无数成本……一边是,综合性mall加速出现,提供了吃喝玩乐购一体化解决方案。街边门面愈发“门可罗雀”,达芙妮是两头受挤压。
电商道路上,达芙妮尝试过。早期与京东、唯品会等有过合作,并在2010年,与百度战略投资了一家叫“耀点100”的平台,首创“线上购物+门店取货”模式,自信地终结了与其他电商的合作。2012年,“耀点100”倒闭了。
此后,达芙妮再度尝试拥抱天猫等电商渠道,然而短短几年,无数同类竞品已经涌现,电商的门槛很高了,达芙妮没有这样的机遇,更没有互联网的基因。 下车逗留一会,就会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甩下,因为这是一趟“高铁”。
定位
“我穿故我在”,品牌一定要能代表消费者,甚至是话题性。如今的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降低了。炒鞋为什么这么热?是材料比黄金贵吗?背后要有故事、有个性。
讲不出新故事的“大众鞋王”达芙妮,自然入不了90后和00后的眼,也别说80后们早已消费升级去了,不可能再去“撞鞋”吧? 达芙妮不是没走过高端路线。他们请过国际顶级设计师,打造过限量款,提出过“颠覆”,搞出过精彩绝伦的线下盛典。
但是“大众鞋王”的印象一旦占据了用户心智,过去的“护城河”有多牢固,它就会有多残忍地反噬你。
达芙妮更多走的是低端路线。他们采用低价和促销来吸引客户,例如“99元一双”“买一送一”的广告,一旦成为廉价的代名词,爱面子的女生就会默默地转过身去。最近,特斯拉公司为什么拒绝一些平台的低价拼购?甚至不惜打官司,因为品牌是要有格调的,不能随意拉低层次。
达芙妮在高低之间,进退失据。
其实,近年来,以日本服装品牌优衣库为例,叩开了国门,在线下市场大肆扩张,几乎每个购物中心里面都有。说优衣库高端?人人都买得起;说它低端?质量和设计又很不错,把低价做成了高格调。总之,定位抓得准。
某种程度上,不是消费者口味变得太快,而是达芙妮没有根本改变,即使有那一两次想转型,也是隔靴搔痒或者半途而废。
反思
达芙妮的转型,还没摸到门道,或者说暂时看不到转机。这是所有传统中国鞋业遇到的同样转型困境。
一个对比是,达芙妮实体店疯狂扩张的同时,款式设计却越来越老气、土味。女鞋,怎么可能凭一款包打天下呢?达芙妮在战略方向上顾此失彼了。
即使以规模体量为目标,也没有做好,整体经营水平仍显得粗放,库存积压严重、价格体系混乱、品质问题常见。规模、设计和精细管理,环环相扣,都很重要。
另一个对比是,国产品牌陷入泥泞之中,但中国鞋业市场规模仍不断增长,特别是国际知名的运动和奢侈品品牌,获得了越来越高的溢价,垄断地位很稳固。丰富刺激的营销广告、人气扎堆的实体店活动、推陈出新的概念和设计……多年过去了,国产鞋之王几度易主,大牌鞋永远是国际上那几家。
规模重要,还是品牌重要?很难简单评判,扎心的是,扩张带不来销量,低价还伤害了品牌。更扎心的是,国际品牌的生产地就是在中国和东南亚几个地方,原料都一样,换了牌子而已。
那么,实体店过时了吗?似乎也没有。我们看到,近来,电商巨头京东收购线下卖场五星电器;阿里、美团等纷纷涉猎线下店面,盒马生鲜就是一例;VIVO和OPPO在线下和小县城攻城略地之际,小米也大举开起了线下体验店。到了一定阶段,就要融合发展。 长远来看,赢得品牌、抓住机遇,更为重要。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厉燕军 编辑:厉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