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美国药企辉瑞研发的蓝色小药丸“万艾可”(俗称“伟哥”)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小小一颗,售价约200元。14年后药品专利到期,价格降到约80元一粒。2020年8月20日,齐鲁制药以最低价每片2.08元,击败原研药厂辉瑞和竞争对手白云山“金戈”,成为唯一中标企业。
这一天,被称为医药人“高考”的第三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在上海开标。56个品种涉及糖尿病、高血压、抗肿瘤、精神疾病等治疗领域,公众熟悉的降糖药二甲双胍、抗生素阿莫西林等常见药亦在列。
这不单是一场决定几百亿药品市场归属的采购,也将决定普通人未来看病的费用高低。当日深夜,上海阳光采购网正式公示拟中选结果:55个品种皆有药企降价应标,乙肝药拉米夫定片成为唯一的流标品种。据新华社消息,此轮采购共有189家企业参加,拟中选产品191个,平均降价53%。
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后,已经开展了两轮常用药品集中采购(以下简称集采)的尝试。2018年底,药品带量采购在11(“4+7”)个试点城市启动,2019年9月将首轮集采品种推向全国,2020年1月再扩充33个品种。截至目前,前三轮平均降价分别为52%、59%和53%。
按照国家“以量换价”的设想,中标企业药价大幅降低的同时,将获得大量市场,未中标企业则退出竞争一线。和前两次一样,参与集采的仿制药都必须通过一致性评价(注:质量可控性和疗效方面和原研药相同),推动国产仿制药实现“进口代替”。
经历了两轮集采和一年多的实际市场反馈,不同类型的药企逐渐揣摩出不同的报价策略和玩法。本轮中选结果预计将在10月正式执行。
外资原研药企:集体撤退
8月20日上午的报价环节,原研药企颇有一种无心竞标的意味。原研药企涉及的品种在国内市场大多占据主导地位,集采后,“蛋糕”将被成功入围的仿制药分割。但这次集采,它们的态度较为一致。
中美史克、礼来、西安杨森、默沙东……这些外资药企的原研药,绝大多数报出了比最高限价还高的价格,另有少部分选择了象征性降价10%。最终,仅有日本卫材、辉瑞和优时比3家外企的产品中标。其中辉瑞和卫材均以超过70%的降价力度,分别换得利奈唑胺片、甲钴胺片的第一顺位中选。
“集采虽有量,但降价后利润太低,让跨国药企选择策略性放弃市场。”一位外资药企的市场准入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两轮集采过后,外资药企发现“中标者得天下”并非一成不变的定律,跨国药企拜耳就是典型。
两周前,拜耳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业绩报告,降糖药阿卡波糖(商品名:拜唐苹)全球销售额下降了73.8%,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市场实施了带量采购政策,即便拜唐苹的销量增长,也无法抵消药品的大幅降价。在2020年1月结束的第二轮集采中,拜唐苹以0.18元/片的超低价中选,降价90%。拜耳这一“自杀式”降价的举动,当时震惊了整个行业。
反观之下,此前没能进入集采的“明星”降脂药立普妥和降压药络活喜却销势强劲,推动辉瑞普强(辉瑞旗下从事中国市场普药业务的公司)2020年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7%,实现了“出局者生”的结局。
当时出局后,辉瑞普强的方法之一是降价:立普妥主动降价幅度最高达到40%,络活喜也有20%左右的降幅。原研药自带的品牌光环加上常年维护的医生关系,使得辉瑞普强的药品依旧占据大量市场。
按照集采规则,如果一个品种只有一家企业中选,可获得全国采购量的50%。中标企业越多,采购比例就越高。如果一个品种中标企业有4家及以上,它们将拿下约定采购量的80%。
不过,不进集采,外资药企也有自己的活路,他们看重的是集采之外的市场,比如基层、民营医院和非处方药(OTC)市场。出局后,日子虽没以前舒坦,但凭借品牌影响和强大的市场推广能力,不至于马上饿死。
国内仿制药:降价到“冰点”
和外资药企的玩法不同,集中采购变成了国内企业互相厮杀的斗兽场,“杀价”依然是主旋律。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发现,本轮集采中,与最高有效申报价相比,石药欧意治疗阿尔兹海默型痴呆的盐酸美金刚片最高降幅达98.72%,而类风湿关节炎用药托法替布、治疗哮喘的孟鲁司特钠和治疗雄性脱发的非那雄胺等一些品种,降幅亦在95%以上。
国内仿制药头部企业恒瑞、扬子江、齐鲁制药、科伦药业等依然来势汹汹。齐鲁制药的卡培他滨、枸橼酸西地那非(俗称“伟哥”)、奥氮平、孟鲁司特钠、托法替布等8个品种全部中标。华海药业、华东医药和正大天晴的申报品种也全部中标。
一位参与了本轮集采的国内仿制药企业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企业之间的成本差异很大,一些自身拥有原料药的企业,药品的利润空间会更大。
本轮集采竞争最激烈的品种当属降糖“神药”二甲双胍片,这是治疗2型糖尿病最普通的一线核心药物。中国目前有超过1.1亿糖尿病患者,大多数为2型。
考虑到市场和药品供应,本轮集采中,如果某一品种符合申报资质的企业超过11家,最多可允许8家企业入围。
二甲双胍口服常释剂型,共有29家企业有竞标资格;另一剂型缓释控释剂型,也有17家企业符合要求。每个剂型最多只能8家企业中标,竞价几乎到了“肉搏”的地步。重庆科瑞制药的报价最低,每片仅1.5分。剩余中标的7家企业,多数报价也不到7分。有网友调侃“水比药贵”,“以后吃一片二甲双胍,得心疼这口水”。
此次集采还诞生了两个“一分钱”品种,分别为降压药物卡托普利和精神类药物氯氮平。
“惨胜,未必值得庆贺。”一位药企代表向南方周末记者感叹,有些品种单片价格不足一毛钱,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兼顾利润,是摆在企业面前的难题。而对只有个别品种入围的企业来说,尽全力中标成为唯一选择。
作者: 编辑:施妍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