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同走小康路 浓浓援川情!绍兴市对口支援马尔康、金川、小金、马边工作纪实

2020-07-23 15:53

来源:越牛新闻

自201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在产业扶贫、人才交流、劳务协作等方面精准发力,确保高质量完成扶贫协作各项任务。目前,我市对口支援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金川县、小金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被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6月15日至20日,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报道组来到这些县(市),采访绍兴市援川干部与当地干部群众携手奔小康的生动实践。

记者在马尔康市农牧林产品加工物流集中区项目建设现场采访。(阮晓敏/摄)

A. 在马尔康播下一粒粒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种子”

马尔康航拍图(章斌/摄)

报道组第一站走进阿坝州马尔康市。马尔康市是四川省阿坝州首府,地处川西北高原南端。尽管马尔康的中药材、蜂蜜等物产丰富,但始终面临缺技术、缺人才、缺信心的窘境。近年来,绍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绍兴援川干部全身心投入工作,在马尔康播下一粒粒脱贫致富的“种子”,帮助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产业帮扶,技术先行。马尔康市是阿坝中蜂传统养殖区,当地蜂农却一直面临蜂蜜产量低、销路难的问题。马尔康市农牧局畜牧中心受援办主任助理、绍兴援川农技人才李信主要负责养蜂等技术指导。在他一年的帮扶下,不少养蜂贫困户就此脱贫。

李信(右)在与哈特(左)一起检查中蜂养殖情况。(章斌/摄)

马尔康市松岗镇邓家桥村的养蜂户哈特就是其中之一。哈特告诉记者,李信的到来,改变了一家人数十年传统养蜂的观念。经李信的养蜂技术指导下,哈特蜂场的蜂蜜产量和质量大大提升。

“一开始,我们不太相信他,因为他那么年轻,刚毕业不久,而我的爸爸养蜂养了一辈子。但渐渐的,他的真本事让我们信服。”哈特笑着说,李信教的分箱、人工分蜂等技术都很管用。过去,蜂场一年只舀一次蜂蜜,一次最多舀10公斤;他指导后,一年可以舀两次蜜,一次能舀15公斤左右,品质也更好了。“蜜多了,我们的收入翻倍了,养蜂的劲头更足了!”哈特说。

哈特一家的脱贫故事是绍兴市和嵊州市结对支援的一例缩影。自2018年起,嵊州市一批接着一批的专业技术人才来到马尔康,本着为当地农户增收的“初心”,帮助提升中蜂、牦牛等农牧业养殖水平。援川干部们还在马尔康逐步建立起木尔宗乡特色农产品基地、松岗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等产业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让当地农特产品产量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援川医生安君为马尔康市精神卫生康复中心的医护人员指导业务。(胡安娜/摄)

阿坝州是高原,全州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共有近2000人。2018年以前,患者就医配药得去距离马尔康七八个小时车程的成都、绵阳。“不只是患者就医的费用,来去的路费、陪护人员的费用也相当高。”马尔康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邓永梅说,过去,马尔康市一直想成立精神卫生康复中心,却始终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的难题。

2018年,按照“阿坝州所需、绍兴市所能”的原则,绍兴市卫健委、嵊州市卫健局分别派遣医疗骨干帮助筹建马尔康市精神卫生康复中心。当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中心揭牌成立。

从筹建到运营,绍兴医疗团队给予中心技术、制度、管理、设备等多方面的帮助,让阿坝州的精神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医治。截至今年5月底,中心门诊诊治州内外精神病患者772人次,收治精神疾病住院患者145人。

马尔康市农牧林产品加工物流集中区项目。(章斌/摄)

长期以来,马尔康的产业发展受物流周转时间长、天气变化影响大等不利因素制约,虽然菌类、蔬菜、水果和牛羊肉等产量不断增加,但鲜货价格越来越低。如何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成为绍兴市援川干部认真研究破解的一项重要课题。

2018年11月,绍兴市政府和嵊州市政府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援建资金,开工建设集“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农牧林产品加工物流集中区。同时,四川省崇州市与马尔康市开展了省内对口帮扶。

6月17日,记者在集中区建设工地现场看到,园区配套道路、市政智能管网等基本建设完成,园区最大单体建筑——马尔康市生猪屠宰加工厂已经封顶,6幢标准化厂房,3幢办公楼、宿舍楼均已完成主体结构,预计今年底竣工投用。

“农牧林产品加工物流集中区是马尔康市的首个工业园区,马尔康的老百姓对此充满期待。我们有信心有决心高质量建好这个项目。”挂职担任马尔康市委常委、副市长的援川干部姚良火说,这一项目将成为马尔康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促进马尔康市及周边区域农业全产业链集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将为周边乡镇增加400多个就业岗位,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483户1997人,带动全市28个蔬菜生产基地发展。

“马尔康的脱贫攻坚都离不开绍兴各方面的支持!”马尔康市副市长龙湛洵说,绍兴的结对支援,给马尔康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引进落户产业项目6个,援助财政资金14746万元,社会捐赠款物3000多万元。

B.海拔最高的“雪梨之乡”,村民腰包渐鼓

金川县地处川西北高原,因经济基础薄弱、交通制约严重、地质灾害频发,这里曾是四川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去年4月,金川顺利通过四川省级评估检查,圆满完成整县脱贫摘帽任务。为防止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庭特别是深度贫困户出现“脱贫又返贫”现象,绍兴柯桥区、诸暨市与金川县依托本地产业和东西部协作资金等,合力探索“扶贫车间+托管”的新路子,以兜底式扶贫缓解县内就业压力,提高当地群众经济收入。

金川县是全国海拔最高的“中国雪梨之乡”,金川雪梨历史之久远,品质之优良,风味之独特,是见证金川历史、地域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长期以来,受困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开发能力弱等因素,金川雪梨一度面临销售难、价格过低等问题,影响了当地农户种植雪梨的积极性。

“金川雪梨就是金川的‘根’,‘根子产业’不能丢!”挂职金川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援川干部韩洪江说,近年来,为重塑金川雪梨品牌,金川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浙江绍兴对口援建契机,努力实现金川雪梨的提档升级和全面振兴。金川先后培育了数家雪梨深加工龙头企业,全域布局建设10多个20吨-1000吨气调保鲜库,培育创立“金川雪梨膏”区域公共品牌,发展梨花、红叶特色生态旅游产业,重构金川雪梨传统产业持续发展路径。

雪梨产品生产车间。(章斌/摄)

金川县金雪梨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是绍兴援建的扶贫车间项目。2018年以来,企业与当地240户贫困户签订托管协议,每年年底给予分红。“第一年分红24万元,2019年26万元,今年还会递增。平均每个贫困户每年可增收约1100元。”公司总经理简明燕说,“我们正努力做好提档升级,进一步打开市场销路,让老百姓有梨好卖、有地方可卖。”

金川县勒乌镇角木牛村,海拔约2800米。绍兴援建的扶贫车间项目之一——金川县八步里草莓种植扶贫车间项目就位于这里。这也是目前全国海拔最高的室外草莓种植基地。通过上百亩土地的流转,高原草莓育苗种植基地的建设,当地的农户不仅得到分红增收,还在家门口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刘发香曾是角木牛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她将仅有的4亩土地以每亩600元的收益流转给了金川金土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加上每月在基地1800元左右的务工费,实际年收入2万余元。“过去得到处找地方打散工,现在家门口就有稳定工作,日子过得很踏实。”刘发香笑着说。

角木牛村的变化只是金川县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金川县政府以“资金安全性、产业带动性、项目滚动性、扶贫长效性”为基本遵循,累计投入1000万元,建立14个扶贫产业车间,托管178户、504名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助力人均持续增收每年1000元以上,高原草莓、花椒、雪梨等特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扶贫车间+托管”模式已成为金川县脱贫攻坚持续巩固的长效机制。

农户采摘高原草莓。(章斌/摄)

除了扶持当地产业,绍兴援川干部们还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引入附加值更高的新产业项目。白芨育苗和种植推广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大棚温度高时候,要做好通风措施。部分白芨的叶子有点变黄了,这和气候有关,太阳太晒太闷热,我会发一点配方给你们。还有灭菌工作不能少……”这些天,柯桥区参与对口帮扶金川县白芨育苗项目的绍兴康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俞国标因为工作原因回到了绍兴,但对金川县勒乌镇新开村白芨育苗和种植推广项目,他依旧牵挂在心。俞国标时不时地通过微信视频的方式和新开村当地干部进行交流,实时解决白芨育苗种植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白芨中药材种植。(章斌/摄)

新开村白芨育苗和种植推广项目,是绍兴援建的新产业培育示范基地项目之一。该项目为柯桥区对口帮扶合作援建项目,总投资350万元。绍兴康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无偿提供育苗、种植技术。该项目采取返还式扶贫建设模式,建设主体为村集体经济专合社,建设育苗基地的185万元绍兴援建资金作为村集体资产入股专合社,以就近就业和种植补助等形式,带动本村及周边农户发展白芨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带动种植农户脱贫致富。

2018年至今,绍兴柯桥区、诸暨市两地共有80多位援川人员来到金川,帮助金川做好农村环境面貌改善、基础设施补缺、产业致富奔康等工作。同时,他们把浙江的电商产业和平台、绍兴的发展理念和技术人才等带到了金川;还通过劳务协作,把100多名金川贫困年轻劳动力输送到柯桥、诸暨就业。“现在,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金川方方面面发生的变化,由衷地感到欣慰。这两年多的援川工作是值得的,这是我们回报组织、回报家乡人民应做的努力!”韩洪江说。

C.“结亲”3年,41个项目在马边“开花结果”

马边民建小学(金忞焘/摄)

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小凉山地区,其境内群山连绵,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自然资源和水利资源丰富。2017年5月,新一轮东西部扶贫协作启动,越城区与马边县结成了“亲家”。三年来,省、市、区三级帮扶马边资金近1.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个。两地情谊渐深,互派干部人才235人挂职交流,让东西部扶贫协作真正“扶在点子上,帮在关键处”。

6月正是青梅采摘之时,彝族的姑娘和小伙们一边唱着歌一边摘着青梅,一筐筐清脆碧绿的青梅被运出村去。在马边县梅林镇梅子坝村,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种植青梅,如今种有近6000亩。“种的多了,销路就成了问题,过去几年青梅价格波动大,许多村民将家门口的老青梅树砍去种其他果树,青梅曾一度只剩1000亩。”村党支部书记啥妈拉格回忆道。

为了解决产销难题,2018年,越城区投入680余万,专门邀请专家指导技术、嫁接新苗,帮助梅子坝的村民们重新种植了4300亩青梅。同时,寻找绍兴企业在马边开设一家青梅果酒加工厂,长久解决青梅销路问题,保证村民种植积极性,实现两地共赢。

为此,绍兴黄酒集团今年保底收购了1000吨的青梅,用于生产特色果酒。从马边被运往绍兴的青梅,泡满6个月后,明年春天就能成为第一批马边青梅酒。

扶贫工厂女工正在制作衣服。(金忞焘/摄)

除了黄酒,在马边还能看到绍兴另一特色产业的身影。剪裁、修边、打线丁……缝纫机有节奏地喀吱作响,马边县雪口山乡扶贫车间内一片忙碌,身穿彝族服装的工人们正在制作着一件又一件的T恤。

去年10月,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种子在雪口山乡开花结果,由越城区援建的3000平方米扶贫制衣车间正式落成运营。该项目投入资金500万元,引进绍兴纺织企业——绍兴勇大针纺工艺有限公司落户彝乡,就建在雪口山乡黎明村村口。车间就近招录一些村民进厂务工,还进行了免费培训。“工人们多劳多得,每人每年务工收入在3万元以上。”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车间内有95名工人,都来自黎明村及其周边的村子,其中40%以上是贫困户。24岁的“90后”彝族青年吉牛达古和妻子吉聂加日就是扶贫车间的首批工人。吉牛达古说,朝夕相处的夫妻生活,让他感到格外幸福,“现在我们夫妻每个月一共能拿到6000元以上,再加把力,多劳多得,工资还会涨。”

扶贫工厂建在雪口山乡黎明村村口。黎明村是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有5000位村民,大多数村民是从周围的大山里搬下来的,村子的基础设施一度十分跟不上村民需求。2017年,越城区为村子援建了“四中心”,即客运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应急避难中心和黎明村党群服务中心。今年,为了满足村子的教育需求,越城区继续为黎明村援建了一所幼儿园。

越城区援川教师王怡带学生参观微型百草园。(金忞焘/摄)

如今,除了绍兴产业,绍兴文化也扎根在了马边。“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绍兴有名的文化标志。如今,这奇趣无穷的自然乐园和古香古色的私塾书屋,也跳出课本,“来到”了马边民建小学,走进了彝区孩子们的求学生活里。

微型百草园与三味书屋项目是东西扶贫协作教育帮扶工作的一个衍生产品, 最有名的“早”字也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按原迹复刻。“现在的孩子们不缺书本教育,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育,将来在马边孩子的身上,也能看到越城区与马边县的情谊。”绍兴援川教师沈杰说道。

D.精准帮扶,浇出小金幸福花

小金县城航拍图(李庆峰/摄)

素有“纯净小金·户外天堂”之称的小金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是阿坝州3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近年来,绍兴市上虞区、新昌县与小金县开展对口支援,双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结合小金资源优势,两地在产业共建、招商引资、社会民生、干部培训等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合作,优选帮扶干部,培育产业助发展,携手共奔“小康路”。2019年4月,小金县88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整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欢迎来到我的直播间,今天我们带大家认识高原牛肉干、高原小金松茸干,大家有没有需要下单的?”在抖音平台上,一位名叫“嘉绒姐姐阿娟”的“80后”主播格外引人关注,她通过抖音短视频向全国推介虫草、松茸、牦牛肉等本地特色农产品,帮助打开对外销路,现已吸引百万粉丝。

网红助销农特产。(该图由受访者提供)

“嘉绒姐姐阿娟”真名何瑜娟,是嫁到高原嘉绒的川妹子。2017年,她开始在网络平台上推介虫草、松茸、牦牛肉、苹果、野菜干等本地特色农产品,帮助农户实现增收。何瑜娟迅速走红网络是在2018年下半年,这中间离不开绍兴援川干部们的慧眼和支持。何瑜娟回忆,2018年,绍兴援川干部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她为村民“网上带货”的事,便介绍她与上虞“e游小镇”的“小城画画”专业团队对接,该团队从营销理念、策划文案、拍摄剪辑到设备支援,为她的直播事业出谋划策、保驾护航。去年,她还专程前往“e游小镇”系统学习。之后,绍兴又在技术上给予她诸多支持。“网红扶贫”这一脱贫致富的新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央视等各大媒体还对此进行了持续报道。  

近两年来,何瑜娟助销小金农产品超过500万元,精准帮扶当地贫困户、农户500多户;今年,她的助销额有望突破1000万元。阿娟的善行获得了人们的高度赞扬,大家亲切地称她为高原上的“格桑花”。“绍兴援川干部提出‘村村有网红’的设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希望大家复制我的直播模式,向更多人介绍风景和土特产。”何瑜娟说。

经绍兴援川干部牵线搭桥,本月起,小金县委宣传部将对全县电商从业者进行3期带货培训,预计培养村级网红90名,助力当地土特产的销售。结合“网红扶贫”理念,小金县还在订单采购的同时向东部消费者推介当地文旅农特品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努力打造“政府—企业—电商—网红”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品牌推介链条。

当地农户正在玫瑰花田采摘玫瑰。(任峰/摄)

6月是玫瑰盛开的季节,小金县达维镇的千亩玫瑰花田,正在散发芬芳。“由衷地感谢绍兴!两年多来,我们通过绍兴的帮扶拓展了销售渠道,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切切实实的受益者。”小金县夹金山清多香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望慧深有感触地说。

早在2018年,小金县绍兴援川工作组就把玫瑰项目确立为绍兴对口支援的重点产业项目。如何让高原玫瑰这只“深山老区堂前燕”飞入东部“寻常百姓家”,进而转化成当地老百姓的现实收益,绍兴援川干部们动了不少脑筋,打出了“举办推介展销会卖力吆喝、通过网上平台拓展销路、与超市合作开辟专柜”等一整套产销对接组合拳。通过扶贫资金注入和一系列举措,小金县的玫瑰种植面积由原来的8000亩扩大到目前的1.2万多亩,绍兴和小金还合力探索出了“东部资源+公司+合作社+党员+农户+基地”的东西产业协作绿色发展模式。

目前,玫瑰项目已扩展到小金县12个乡镇38个行政村,带动2200户8000余人增收致富,去年仅新桥乡共和村玫瑰种植收入就达到了100余万元,老百姓真正从中得到了实惠。共和村贫困残疾人喻福良说,原先家里种玉米,收成很少。这些年,在试种高原玫瑰后,产量效益逐年递增,满树的花蕾为他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今年预计收入能达到7万元。”喻福良说。

高山生菜基地。(该图由受访者提供)

除了玫瑰产业,小金县还因地制宜推广高山生菜种植,以企业兜底的方式,为蔬菜种植户提供育苗、送种苗、送服务、精加工、保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在此期间,绍兴除了投入援建资金,还为小金提供了一批蔬菜产品培育基地和硬件配套设施。“小金县的高山生菜项目非常有潜力。事实证明,推动当地蔬菜种植产业结构调整的决策是正确的。”挂职担任小金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援川干部何叶春说,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下,小金县高山农业附加值逐步提高,农户的收入和农村经济活力不断提升,产业兴旺带动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从去年至今,已有肯德基、麦当劳等知名餐饮连锁企业和我们公司签订了3200余吨的生菜采购订单,产值超过千万元。”小金县开源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综合部主管贾玲高兴地说。据悉,今年,小金县高山生菜还将进驻“盒马鲜生”超市。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胡安娜 唐洋洋 汤晓芳 陈彬 采写 编辑:施妍静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