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注意:这些是“毒物”,万万吃不得!

2020-06-18 09:00

来源:越牛新闻

随着气温日渐升高,一些熟悉的“毒物”又悄悄进入了大众视线。大家要注意食品安全,入口的东西,千万要当心!

食用不恰当泡发的木耳可致命

近日,广东东莞一位34岁女子,将木耳浸水泡发约5、6个小时后进行烹饪煮食,隔天继续食用剩余的木耳,然后出现腹痛。做了一系列检查得知是木耳中毒,毒素堆积肝脏,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随后被送进ICU治疗。

考虑到高昂的医疗费用,女子随后被家人转送至老家治疗,但由于毒素引发身体各器官衰竭,最终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近些年来,“木耳杀人事件”多有报道——

2015年8月,长沙邓女士因吃了泡发2天的木耳,造成多器官衰竭最终不治身亡;

2016年7月,辽宁一对夫妇,因吃了泡了快2天的黑木耳,双双出现中毒症状,造成肝肾衰竭、中毒性休克;

2017年7月,28岁辽宁毕女士因为一碗泡了2天的黑木耳,陷入昏迷,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

2018年7月,浙江金华徐女士一家四口吃了浸泡2天的黑木耳出现中毒,其中7岁的女儿5处脏器衰竭,换血4次仍未苏醒。

2019年7月,杭州市西溪医院接诊一名40岁的张先生,一开始还能简单对答,随后就失去了意识,检验报告显示肝、肾功能衰竭......此前一天晚上,他吃了隔夜泡发的凉拌黑木耳……

注意看!

这些“木耳中毒”都有一个共同点

在水里泡发时间过长!

导致木耳中毒的是一种叫做“椰毒假单胞菌”的细菌,可以产生致命毒素“米酵菌酸”,它的中毒潜伏期多数为2~24小时。患者一般不发烧,主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昏迷等症状。

专家建议:

1. 泡发木耳应当勤换水,尤其夏秋季不宜长时间浸泡,避免出现浑浊、发粘和异味。有条件的可以在冷藏条件下泡发。

2. 如果泡发时间较长,忘了换水,出现上述情况时,别舍不得,果断扔掉!因为毒素耐热,清洗、焯水根本无法去毒。

3. 如果是新鲜的银耳,注意不要吃已经发粘、流水、有异味等腐败迹象的。

4. 如果感觉不适,请及时就医,并将就餐史告诉医生。

不要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在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病死率统计中,毒蘑菇牢牢占据着头把交椅。尤其是6~9月,野蘑菇受到雨水滋润生长,误采误食“中招”的人也就多。  

红磷花边伞

这种蘑菇叫红磷花边伞,是杭州比较多见的一种毒蘑菇,可以引起血溶性中毒。更可怕的是,它已经发展出了不少“同伙”,成了一个类群。好在红磷花边伞是单生,不喜欢“聚众”,因此,一般不会成片生长。

百红菇和章氏牛肝菌

百红菇以及章氏牛肝菌,容易引起肠胃中毒,是比较常见的毒蘑菇。

目前全世界已知的毒蘑菇有435种。不同种类的毒蘑菇中毒症状不一样,可分为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和光过敏性皮炎型7种类型。其中,我省主要的剧毒蘑菇中毒症状类型有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和横纹肌溶解型3类。

注意!坊间所传的通过颜色、形状、气味、生长位置、泡水后水色有无变化、是否有虫叮咬、是否在同一棵树上生长等判断毒蘑菇的标准并不科学。收住手、管住嘴,不采不买不吃才是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浙江省疾控中心提醒:

●对于野生蘑菇,最好是不采、不买、不卖、不食,以防中毒。

●如果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恶心、呕吐、剧烈腹泻、腹痛和视力模糊等症状,就应该高度怀疑是野生蘑菇中毒,必须马上就医,否则可能会坐失最佳治疗期。

●如在中毒初期症状出现缓解时,仍应在医院积极接受治疗,观察一段时间,确保病情稳定好转。

(内容来源 :健康浙江、浙江省疾控中心)

作者: 编辑:傅一虹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