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看古城风卷云舒!世界气象日,解锁绍兴的气象文化

2020-03-23 15:59

来源:越牛新闻原创

古时,夜观星象,断风识雨,只凭经验臆断,而现在,人们却能依靠仪器精准预测未来数日的阴晴雨雪。面对雷电、冰雹、干旱,甚至可以通过“防雷增雨”等手段,让气象灾害纷纷让路。这就是气象,不仅关乎百姓衣食住行,更牵连着一座城市的正常运行。

气象工作面对的是自然现象,而绍兴的气象历史,因为2500多年的建城史,更多了许多独有的文化内涵。今天是世界气象日,我们一起来“观”绍兴的气象文化。

安装于绍兴市气象局内一隅的新型自动气象观测站

气象人见证“风云变幻”

出生于1963年的吴春华,是目前绍兴市气象局资历最深的天气观测员之一,1991年他从外地回绍加入当年位于东湖的绍兴县气象服务站工作,就这样,他在绍兴市气象领域一干就是近30年。

“上世纪90年代,气象观测纯粹靠人工,因为设备非常简陋,基本只能测出本地的实时温度,而且能用的资料也非常少。”吴春华说,温度、湿度等观测仪器都是玻璃制作的,早上8点、下午2点、晚上8点,每天3次人工观测得出的数值,就是当时天气预报的基本内容。他说,其实玻璃设备的精准度并不低,但需要结合观测员的丰富经验,比如能见度的观测,纯粹靠的就是“眼力”,用眼睛观察事先测量好的目标物体,对照参考数值进行运算才能得出观测数值。这就会受到观测员的经验、视力等因素影响。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各种人工手段逐渐被数字化、智能化仪器所取代,气象观测也越来越精准。

那时候受条件限制,观测点多安置在山上,吴春华在工作中还遭遇过一次险情。“那天正好是台风天,我出去记录晚上8点的气象数值,谁知道在路上被蛇咬了。”吴春华笑着说,也庆幸那天刚好是台风天,当时观测站有3人值班,假如当天只有他一人上班,那后果不堪设想。

在绍兴市气象局内的绿化带上,新安装了一个新型自动气象观测站,吴春华打开机箱为记者展示了许多专业内容,他介绍,自动气象观测站能搜集和提供气象参量信息,如气温、气压、湿度、风力、风向、雨量等,仪器将采集到的气温、气压这些数据,直接传输到电脑软件中,数值预报处理系统会根据不同数据的计算方法,将预报结果直接测算出来,一秒后的、一小时后的、一星期之后的……就好像列出方程式一般,用以精确计算。

3月18日上午9点,吴春华与同事出发去柯桥、诸暨两地开展自动气象观测站的校准工作,这是他近段时间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他说根据要求,每两个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平均间距为5公里左右,这样就可以让一些镇、村都能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确气象数据,更好地为百姓的生活、生产服务。“无人化观测是一个趋势,我们今后的工作重心会调整到设备的校准和维护上。”吴春华说。

1961年2月15-16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当时的绍兴嵊县气象站积雪深度达39厘米,为1953年建站至2010年以来的最大值。(资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气象博物馆 开启探索之心

说起绍兴的气象文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桢,他是近代“问天”第一人。其实出自绍兴的气象名人不止竺可桢一人,气象卫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孟执中也是绍兴人。这样的先天人文基础,也成为目前绍兴建设国家级气象博物馆的有利条件之一。

绍兴市气象局分管文化建设的负责人雷俊表示,要打造一个国家级的气象博物馆,绍兴拥有着非常优厚的先天条件,除拥有竺可桢等气象学名人以外,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独特的气候特点。

“别看我们绍兴风调雨顺,但其实绍兴除了没有北方的沙尘暴,其他的气象灾害几乎都是囊括的,所以在绍兴建设气象博物馆,从气象学的角度来讲非常具有代表性,也具有很强的地域辐射力。”他说,很多老百姓认为绍兴灾害少,其实依靠的还是强有力的防御手段。

此外,绍兴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与气象的关系也密不可分。根据史书记载,越王勾践选址会稽山麓建国筑城前,在塔山观测天象气候选址,最终确定了此地良好适宜的气候背景。历经2500多年风雨变幻和历史更替,绍兴城址格局基本不变,也印证了当时勾践选址的“先见之明”。

雷俊介绍,这座气象博物馆总投资2.2亿元,选址就在越城区胜利西路旁的原市政府机关大院内。根据规划,整个气象博物馆将分成:以展示文物为主、讲述中国气象史和绍兴气象故事的主楼,科普气象知识、开辟绍兴研学游新阵地的科普楼,以及充满体验感、趋向科技馆的附展馆。

“为扩大藏品来源、丰富藏品内涵,展示气象事业的历史文化底蕴、气象现代化发展历史与发展成就,我们正面向全国气象行业征集文物、史料,只要是和气象有关的文物,我们都欢迎。”他表示,博物馆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更多的内涵需要逐步扩充。

吴春华为记者介绍新型自动气象观测仪器

气候与水 谱写古城气象史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为“气候与水”,而水正是绍兴这座城市最明显的自然特征之一。除了绍兴本身丰富的水资源,绍兴的气候特点也决定了这座城市要做好气象与水的文章。

绍兴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是总特点。据介绍,全市年平均雨量1400毫米左右,但降水年际变化大,最多雨量为2012年的2003.2毫米,最少雨量为1967年的911毫米,最多年降水比最少年多一倍以上。

绍兴市气象局观测与预报处处长张建海表示,在绍兴的气象灾害中,最常见的也与水相关,其中暴雨洪涝灾害在各类气象灾害中出现的次数最多,为全市气象灾害之首,是本市防灾的重点,主要为梅汛期洪涝和台汛期洪涝。据2019年6月的统计数据看,绍兴年均暴雨日(日降水量≥50.0毫米)3.4天,但近年来暴雨日明显增多,此外,台风对绍兴的影响也不小,影响绍兴的台风平均每年约2个,主要表现为暴雨和大风及其次生的洪涝、小流域山洪与地质灾害等。

由于绍兴丰富的气候自然现象,2012年,浙江省首部历史气候变迁著作,记录绍兴2500多年气候变化的文献——《绍兴二千五百年气候变迁》出版。此书的编撰历时近3年,经众多专家共同努力,共搜集整理了有确切年份记载的历史气候记录2744条、142部史料书籍。

记者翻阅该书电子文档发现,该书从气温变化和旱涝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详细地介绍了绍兴建城以来的气候概况、气候变化特征和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以及绍兴气候变化趋势预估等,并记录了自公元前496年至公元2010年的气候记录表,完整地描述了绍兴气候变化的历史轨迹,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也将绍兴城2500多年的气象历史展现在了世人眼前。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敏霞/文 黄霄/摄 编辑:钱天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