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历史街区之连

2020-03-19 19:49

来源:越牛新闻原创

古城绍兴,一条环城河圈出了8.32平方公里的一块风水宝地。白墙黑瓦、老街小巷,古桥流水人家,走进这里,江南历史文化古城的原生态气息便扑面而来。走过2500多年的历史沧桑,这座古城在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下,至今依然保存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风貌。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历史街区遗存丰富,名胜古迹鳞次栉比。

通过原汁原味的保护、原模原样的恢复、有根的据的重建,将这些名胜古迹、历史街区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构建起一座活着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书写成一部博大精深的“线装书”,千年古城正走在“全城”保护的路上。

袁云/摄

老街、三山、水路,旧貌换新颜

老街、小河、民居,加上老百姓原真的生活味,走进书圣故里的蕺山街,古城一街一河的街巷肌理清晰可见,很多人向往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风貌跃然于眼前。已经在这里居住20多年的市民胡立夫记得,改造前的蕺山街,其历史文化气息被淹没在脏、乱、差的环境中。

1982年2月,绍兴被列为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此后,绍兴逐渐从单纯的文物遗迹保护走向了更大尺度的街坊式区域保护。“历史街区”这个概念提出以后,绍兴积极响应,对8.3平方公里的绍兴古城做了详细的现场摸底调查,并着手编制书圣故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正式拉开了历史街区保护的序幕。

2005年制订第二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绍兴更加重视古城整体空间形态保护,尽可能风貌连片,为古城保护后续创造更多的链接空间,由此,历史街区的保护从5个增加到8个。和蕺山街一样,府横街、府直街、题扇桥直街、笔飞弄、西咸欢河沿、谢公桥河沿等一大批古城老街从那时开始变换了样貌。

府山、塔山、蕺山三山鼎峙,四通八达的水系纵横交织,这些镶嵌于各个历史片区的山、水元素,更是越州古城不可多得的财富。

“18世纪时,有外国人把绍兴称为东方威尼斯,但我觉得把绍兴比作威尼斯,太委屈绍兴了,这座古城的山水历史、密度,都远远超过了威尼斯。绍兴是中国最典型的水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曾这样评价绍兴。

古城范围内,原来共有33条内河,加上至今完整保存的护城河,总长60公里,河道上横亘了160多座古桥,从两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历代均有“遗作”存世,是不折不扣的桥梁博物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承载着古城历史的环城河,一度成为黑臭河。清淤、砌坎、布绿、建景,1999年,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对环城河进行了综合整治,水乡旖旎风貌初现。之后,古城上马了一系列水利工程,持续推进“五水共治”,一座人水相亲的水城渐渐浮现。

“山山水水,是绍兴作为江南水城的最有力见证和绝对稳定的地理坐标,是古城保护利用的重要一环。”市人大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说,《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明确,除了八大历史街区,府山、塔山、蕺山等山体,环城河、府河、投醪河、中国大运河(绍兴古城段)等河道以及北海池、东大池、庞公池等池塘都是修缮、保护对象。

历史街区展现古韵,盘曲小河恢复灵气,三山古树显出生机,都是古城保护利用的基础。

连点成线,打造“毛细血管”

“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资本和动力,要将文化遗产保护体现到城市规划的各层面,建立起保护生命线。”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这样谏言绍兴的古城整体保护。

时下,古城北面,绍兴古城入口改造提升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这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符合绍兴古城文化内涵与历史气息的新地标,今后将成为外地游客游览绍兴古城的主要入口。“这不仅仅是一个古城入口,也是连接书圣故里和阳明故里的文化通道。”市文旅集团重点建设项目办公室副主任李骏说,建成后的古城北入口,以古城墙和宋代风格城楼为线,东连书圣故里,西接阳明故里,让古城两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片区融为一体。

而在阳明故里内部,一条心学文化小径将串起洞天书院、知行广场、观星之台、阳明心厅等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场所。这样的小径,在古城的八大历史片区,会越来越密集。

无论是城墙还是小径,都是连通古城文化的“毛细血管”,一条条文化休闲步行带也呼之欲出。根据规划,古城内将新开辟19段巷道型支路,保护并疏通79条历史街巷,构建起文化主题体现路径,加强各个片区景点的可达性。“这些支路的建设,让历史文化街区和周边区域通过内环文物路径连接成片,打造成为无车区域。”市名城委相关负责人说。

不少专家建议,建设更多的石板小路和自行车路网,恢复沿河水埠、雨廊,形成美观雅致、维修方便的滨河步行道系统是构建古城内部交通的可行之法。“水路,同样是连接古城不可忽视的交通线。”古城保护专家徐智麟认为,恢复更多的城内河网,延伸水上游览线路,不仅能起到连通的作用,而且可以重现“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的水城景色,凸显古城原汁原味。

串点成片,扩展历史街区打造活态古城

绍兴老城区,星罗棋布着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相隔几百米甚至几十米,就能看到一个名人故居、名胜古迹,丰富的文化元素是绍兴古城厚重历史的真实写照。

以线串点、以线串面、由面扩大到全城,将点、线、面的保护延伸到古城格局整体优化的渐进式保护模式,如今已经成为古城保护利用的共识。

已经启动建设的阳明故里项目,得益于浙东运河的商贸繁荣,带来了多元文化与多样化的建筑遗存,使之成为绍兴多元融合之最的区域。这里将恢复、开发诸多阳明遗迹,为全世界阳明文化爱好者提供拜谒、参观、学习、旅游的场所。“过去很多散落的、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的遗迹,会得到有机整合,形成集聚效应。”在李骏看来,阳明故里核心区域中,包含了西小路、上大路两路,西小河、上大路河两河,吕府、千伯府两府,是古城保护利用过程中由点及面扩大历史文化街区的代表性工程。

“古城的八大历史文化街区,目前体量不到古城面积的20%,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建设,丰富文化外延和配套工程,完全可以进一步扩容。”古城保护专家屠剑虹说,小、散仍然是古城保护的现状,很多散落的名人文化、越国文化、山水文化、府衙文化,完全可以像阳明故里那样扩展成面,形成整体规模。也有专家认为,在现在城市建设中,三山一定程度上被分割了,如府山原名卧龙山,原貌盘踞如龙,其面积远比如今要大许多,在古城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更为完整地展现。

“当年鲁迅故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旅游项目打造的,而如今古城保护利用的很多项目则是原汁原味的活态保护。”有专家指出,17年前,鲁迅故里一度成为全国古城保护利用的样板,而眼下,成片的历史街区保护利用则是“绍兴模式”的2.0版本,“城”的理念得到加强。通过保护性建设,既保护完整的历史信息,又满足居民现代生活需要,同时各个历史区域有机互通,整个古城都将变得鲜活起来。

专家三人谈

华汇集团规划咨询研究院院长 陈扬

让古城变成开放的博物馆

城市风貌如同生命一样,既形神兼备,又个性迥异。绍兴的历史文化是古城保护建设中避免“千城一面”的法宝。需要研究规划一条以点为基础、以面为突破口、以全城保护为目标的新路子,让古城的传统风貌以独特的风姿与时俱进。

创新发展机遇、谋划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绍兴的“双城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古城保护与推进城市现代化的矛盾,古城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金名片,保护名城更是一个发展机遇。

我们要用整体的思路格局去赋能古城保护的开发建设,继承和发扬古城环境空间处理手法和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研究绍兴现代建筑风格,探索现代建筑与传统手法相结合的做法,保护城市空间轮廓和视廊的通透性。同时,深化故居保护与修缮,恢复名人生活环境,扩大各个历史街区的内涵和外延。建议对越子城、鲁迅故里、书圣故里、阳明故里、青藤书屋等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片区,做好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串点连线成片,增加展陈空间,让古城焕发新的生命力,真正成为一座开放的博物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和优化古城的生态、文态和业态,讲好名人故事,完善配套设施,让古城绍兴焕发新光彩,成为游客纷至沓来的目的地。

古城保护专家 屠剑虹:

用绣花功夫开展古城保护

绍兴目前规划的八大历史街区,是最能代表古城风貌的区域,小桥流水的建筑风情、江南水乡的百姓原生态生活状态都有很好的展现。

历史遗迹的利用保护,很多时候没有回头路可走,没有后悔药可吃,可以适当借鉴苏州等其他城市在古城建设上的做法,尽量少走弯路。多年来,绍兴古城的开发没有采用大拆大建的方式,而是循序渐进,古城的空间肌理大体不变,历史街区延续着绍兴老百姓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保护与传承的好实例。新一轮的古城保护利用,我们一样要避免大刀阔斧,而是要用严谨的态度去对待一砖一瓦的建设,用绣花的功夫去做好各类规划、改造。

当下古城的古韵、古貌尚有欠缺,需要对历史文化脉络作进一步梳理,将名人文化、水文化、酒乡文化等结合起来,为古城整体申遗打下坚实基础。尤其是“水文章”我们现在做得还不够,建议恢复部分历史水道,通过开发“水上历史隧道”景观带,融入现代科技,来打造绍兴版的《清明上河图》。

古城需要有生气,有人气。历史街区是复杂的有机体,有大量的历史信息遗存,修复中既要尊重并保护好先人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还要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需要优化古城功能,让古城山水交融、形神兼备,让市民享受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达到精神、文化、物质的和谐统一。

越城区府山街道党工委书记 童云英:

让古城变得优雅起来

府山街道是绍兴古城保护利用的主战场,古城八大历史街区中六个云集于此,“一城三故里”的规划中同样有一城和两故里在此汇聚。目前,阳明故里、古城入口、绍兴饭店改扩建等项目已经启动,古城保护的总体格局通过各个片区的规划已经逐步形成。

提高古城居民的生活质量,老小区的整治、改造刻不容缓。除了重点项目建设之外,去年以来,我们通过主要道路路面修复、立面改造、老小区截污纳管等工作,整个街道的面貌已经有了显著改善。今年除了继续做好重点工程的征迁之外,老小区的全方位改造提升将是街道的重中之中,我们计划用2年时间,对辖区内80个老旧小区完成从“面子”到“里子”的改造。在古城保护过程中,让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步从“看得到”转变为“感受到”,进而引导居民提升整体素养、摒弃一些生活陋习。

城中有景、景中有人,古城要提升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就要在保护好历史文化脉络的同时营造现代生活气息。可以预计,2年以后,一批重点工程初见雏形、老旧小区面貌一新、地铁等现代交通也会引入,一座“宜居、宜游、宜业、宜养”的古城会徐徐展现在我们眼前,整个古城会变得“优雅”起来,散发出更大的魅力。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阮越才 编辑:施妍静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