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越剧小镇:履痕处处芳华

2019-11-08 12:23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核心提示

1953年是越剧发展史上难忘的一年,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由袁雪芬与范瑞娟等主演的越剧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完成。这部电影风靡一时,在香港创造了票房纪录。1954年7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用它招待各国新闻记者。周总理巧妙地把《梁山伯与祝英台》译作“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成功地打开了外交僵局,让国际社会见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对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有了新认识。在第20个记者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越剧发源地嵊州市甘霖镇,深入了解越剧诞生发展历史,感受越剧之美。

香火堂前忆往昔

施家岙村,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

施家岙入村口置放着“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的石屏路标,村里至今还完整保留着第一个女子科班的遗迹。女子绍兴文戏时期代表人物、被誉为“越剧泰斗”“越剧皇后”的著名旦角施银花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越剧名家不断革新,越剧也从一隅之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成为我国仅次于京剧的第二大剧种。

越剧,是绍兴名符其实的文化路标。

“中国有很多戏曲,但是有明确诞生日期的,仅越剧一种。”嵊州市越剧研究者黄士波自豪地说。

越剧诞生于何时?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3月27日。这一天,在甘霖东王村香火堂前,落地唱书艺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借用4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演出小戏《十件头》《倪凤煽茶》和大戏《双金花》(后半本)。中国越剧(最初称“小歌班”)从此诞生。

昨天,记者在采访施家岙村早期女子越剧博物馆和“娘家戏班”管理员俞兆南。   见习记者 於泽锋 摄

走进东王村,只见古戏台依旧耸立,香火堂依旧如初,眼前的一切古朴庄重。这方土地之上的人们,对于越剧,有着一种源自血脉的亲切,大多数村民张口就能来。

1923年7月,嵊县籍商人王金水请男班艺人金荣水回乡在施家岙办第一个女班。女班的诞生,开启了越剧走向更大舞台的新纪元。

上世纪30年代,越剧女班风华尽显,诞生了著名的旦角“三花一娟一桂”,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上世纪40年代,又涌现了“越剧十姐妹”,她们因同台演出《山河恋》而声名鹊起。不仅每人都有自己的拿手戏,而且在唱腔和表演上都各有特色。特别是作为大姐的袁雪芬,不仅是越剧观众非常熟悉的一位优秀演员,更是越剧改革的奠基人之一。名动一时、传唱至今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正在在她的带领下,吐蕊绽放。

“越剧之家”述芳华

原越剧之家,现嵊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庭院深深,松柏错落,记者在这里见到了黄士波,他操着一口嵊州方言,话语间透着对越剧的深情。

在黄士波看来,越剧诞生于嵊州,是时代的必然。在越剧诞生之前,落地唱书的表演形式已趋于成熟,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地方影响力;其次,落地唱书艺人善于博采众长,很多剧种(如京剧、绍剧)的精华,都被吸收到了越剧中,丰富了越剧的表现形式。此外,当地没有地方剧种,争强好胜的艺人们有打造地方剧种的强烈愿望。

越剧从诞生之日起,便伴生了大胆变革、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坚韧不拔、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推动越剧不断往前发展。

翻看越剧发展历史,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是越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创作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李娃传》《追鱼》《春香传》《碧玉簪》《孔雀东南飞》《何文秀》《彩楼记》《打金枝》《血手印》《李秀英》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越剧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

继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被搬上荧屏后,越剧也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等经典越剧大戏先后被拍成电影、电视剧,使越剧进一步风靡大江南北。

越剧,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破浪向前,新人新剧不断涌现。2003年8月6日,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在绍兴隆重开演。来自江、浙、沪三地的10个专业越剧团的500多位演员轮番上演《玉蜻蜓》《梁祝》《五女拜寿》《碧玉簪》《红楼梦》等15出经典越剧,历时16天,几乎场场爆满。这场高水平的越剧大展演,让越剧再次从农村走向城市。

“越剧之家”旧址。

越剧小镇现风姿

回首越剧百年历程,从一个源于嵊州的沿门唱书的曲艺形式发展成为流派纷呈、雅俗共赏的成熟剧种,原因就在于始终把握时代脉博,因时而生、因时而盛、因时而变、因时而新。

施家岙村是女子越剧诞生地,美丽的越剧小镇就坐落于此。越剧小镇是一个以戏剧和山水为核心的文旅小镇,占地面积3.68平方公里,沿剡溪而建。嵊州,作为越剧的诞生地,需要有一个载体,包罗越剧精华,迎纳四海宾朋。

秋日的午后,行走在越剧小镇,暖意融融。

“把保护和传承中国戏曲艺术的文化自觉,在越剧小镇里落到实处。保护和创建一个剧种的生存形态,激活她,让人们重新认识她,然后把它交付给今天的时代和市场,实现我们的担当。”越剧小镇文旅公司董事长郭小男说。

今年年初,越剧小镇开园,迎来了第一批客人。由竺小招、茅威涛等越剧名家组成的超强演员阵容,复现了越剧史上具有特殊时代意义的《山河恋》“送信”篇章;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上海越剧院等10家顶尖越剧院团联袂回归,演出了经典越剧《柳毅传书》《梁祝》《追鱼》等折子戏。演出盛况空前,无数观众流连忘返。

时至今日,越剧人才的输送,依然源源不断。记者走进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庄园式建筑与越剧唯美的艺术形式相映成辉。这里被称为越剧艺术家的摇篮,“梅花奖”得主黄美菊、徐铭、蔡浙飞都毕业于此。

越剧丰富了绍兴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绍兴对外的文化名片。保护、传承、振兴越剧,让越剧再现辉煌,不仅是艺人们的心头大事,也是许多绍兴人的愿望。

倾听

我是嵊州市甘霖镇孔村人,孔村也是“三花一娟一桂”之一赵瑞花的故乡,她就住在我家后面,我小时候,她还抱过我。现在关注赵瑞花的人并不多,我希望有更多人关注她、了解她。她的个人传记,便是我写的。

嵊州当地几乎每个村都有业余剧团表演越剧,每个村都有戏台。“嵊州最多时有1000多个戏台,现在还留存了200多个。

历史上,越剧历经落地唱书时期、小歌班时期、绍兴文戏时期、女子越剧时期、大发展时期等几个阶段,诞生了包括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在内的十三个流派。因为独有的女小生形象,使越剧成为一种唯美的艺术。”黄士波说,越剧最可贵的优点就是创新。越剧没有定式,早期越剧发展简单来说就是“拿来主义”,博采众长,丰富多元。越剧发展至今,总结成四句话就是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善于吸收、精于实践。群众喜欢看什么,越剧就呈现什么,因而,越剧也是一门接地气的艺术。

嵊州作为越剧之乡,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如何在创新发展中再铸辉煌,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对此,我们需要去全面地审视剧种本身,确立新时代的戏曲理念,从嵊州越剧的实际去认真思考和分析,寻求一条促进越剧传承发展之路。

(编者:黄士波为嵊州市文化局原工作人员,嵊州当地资深越剧研究者,现年78岁。)

2018年4月20日,《绍兴日报》报道第十七届嵊州·中国民间越剧节暨第三届全国越剧戏迷大会。

作者:见习记者 於泽锋 张 峰 撰文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提供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