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古城保护:开启“绍兴模式”

2019-11-08 10:58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核心提示

2003年,越城区仓桥直街历史文化街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以此为新的起点,绍兴古城保护迈入新的阶段,为全省、全国名城保护工作提供了“绍兴模式”。

昨天,市新闻传媒中心“回望路标、坚守初心”新闻行动采访小分队来到仓桥直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探访。

特色:十座城门七弦水

公元前490年,越国大夫范蠡“立国树都”,在府山东南角建勾践小城。

2500多年过去了,绍兴老城区城址未变,格局依旧,风貌犹存,历史文脉绵延至今。这样的城市在中国实属罕见。

昨天,在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记者见到一张百余年前《绍兴府城衢路图》,当时城廓仍设城门九座,其中七座为水门,全城有河道33条,石桥229座。绍兴水中有城,城中有水,“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

“一直到抗战前夕,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我清楚地记得童年时看到过的绍兴城墙,仍是往昔的原址原貌,百雉巍垣,城廓依然。”绍兴文史专家陈惟于先生曾这样写道,十座城门七弦水,这是绍兴古城的生动写照。

十座城门,指西廓门、昌安门、都泗门、五云门、东廓门、稽山门、南门、偏门、常禧门,外加因“罗门打开盗贼来”封闭的罗门,整整十座。七弦水,是说城内河道纵横,犹如七根丝弦布满在琴台上。

绍兴老城区,星罗棋布着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禹治洪水、勾践建都、秋瑾故居、鲁迅故里和周恩来祖居等等,不胜枚举;府山、塔山、蕺山三山鼎峙,是老城区的地理坐标;幽雅的园林,随处可见的小桥流水、枕河人家;正可谓“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

漫步在仓桥直街历史文化街区,其散发的浓浓人文气息,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自北而南,依次架有仓桥、宝珠桥、府桥、石门桥、酒务桥、西观桥、凰仪桥7座石桥,风骨依旧,古韵犹存。

古城保护专家、原绍兴市城建委主任钟华华说,绍兴把人文美跟水乡情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魂,用路来串点,用河来串区,用绿来串景,把整个古城勾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新中国成立后,古城面临着保护古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有护城河环绕的绍兴古城,地处市区中心位置,面积仅为8.32平方公里,街道狭窄,人口稠密。要想原封不动地保留古城,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一边是,老屋阴暗潮湿,生活诸多不便,居民迫切希望旧城改造,提高生活品质。另一边是,古城需要保护,传统水乡风貌需要恢复。

在古城保护、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之间,如何做到鱼与熊掌兼得?

保护:把古城还给世界

深入仓桥直街街巷中,可以见到绍兴居民原生态的生活——老街坊或攀谈,或喝茶,或斜倚屋门,静静看着街巷里的过客。

钟华华说,在中国的城市类别中,绍兴是一座很特殊的城市,它可以复制其他城市,而其他城市很难复制绍兴,因为它有自己的城市规划思想,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荟萃的历史人文群体,还有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编制城市规划就是用城市建设最高的法律文本形式保留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利用价值。

绍兴古城保护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历届绍兴市委市政府领导都清醒地认识到,绍兴最大优势、最大价值和最高知名度,就是历史文化。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只能也必须继承和保护好。

跳出古城,保护古城,这是国内外古城保护的成功经验,也是保护绍兴古城的迫切需要。

古城保护专家、原绍兴市城建委主任钟华华(左一)在接受记者采访。

《绍兴市志》总纂、《绍兴城市史》作者任桂全清晰地记得,1999年开始,古城轰轰烈烈地做“扩城”文章,绍兴县政府迁出老城区,5个乡镇并入越城区,越城区面积大为扩大。“最值得记取的一笔是:把100多家印染、酿酒、建材等企业迁出老城区。”任桂全说。

保护文化名城是一次发展机遇。秉承着这一理念,《绍兴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和《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历时六年,进行了三次较大的修改调整。2001年12月底,省政府批准了这两个规划,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正是这两个规划的实施,使绍兴逐渐闯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古城保护利用之路——“点线面”结合保护利用。

点,指的是各级文保单位;线,指的是环城河和17条内河;面,指8片历史文化街区。

“以‘点’为基础,以‘线’为纽带,以‘面’为突破,以‘全城’保护为终级目标。”市名城办的有关人士表示,最终达到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和人文自然融合性相统一。

发展:打造耀眼的明珠

今年7月15日,是绍兴首个“古城保护日”。绍兴开创性地设立这一节日,是高度重视古城保护,重视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名城报》以整版的篇幅推介绍兴古城保护的主要做法。

今年1月1日起,《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绍兴古城保护基金管理办法(试行)》相继实施,为做好古城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利于绍兴破解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间的矛盾。

今年5月,市委书记马卫光专题调研古城保护工作,再次强调,要唱好“双城计”,既要发展新城,更要保护好古城,要坚持文商旅一体化发展思路,把古城打造成绍兴城市文化体系中最耀眼的明珠。市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强调,千方百计留住绍兴的“根”,彰显绍兴的“魂”,力争再现古越繁华景,再创古城新辉煌。

今天,当人们坐画舫游12公里长的环城河,自稽山园,沿鉴水苑、治水广场,经都泗门……随波逐流,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2500多年的绍兴建城史,从水开始,流淌至今。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条承载着悠悠历史的环城河,一度成为黑臭河。1999年,绍兴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对环城河综合整治,清淤,砌坎,拆乱,布绿,建景,造路,设街。无论是环城河沿岸的稽山园、鉴水苑等景点,还是鉴湖旁的水街,都向市民和游客展示绍兴“水清可游,岸绿可闲,街繁可贸,景美可赏”的水乡旖旎风貌。

街随河走、河连桥路的水乡风貌,粉墙黛瓦、竹丝台门、乌黑柱廊、棕色油漆……老城区正在恢复明清街景;新城区:新修的城中湖——迪荡湖碧波荡漾,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镜湖新城作为绍兴大城市的核心区,文体设施拔地而起,湿地公园美轮美奂。古城新城一体两翼,书写着最新最美的新时代“双城记”。

绍兴这座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大湾区时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正成为绍兴以大城市之姿阔步迈向世界的傲人资本。

倾听

王佳丹:老绍兴“风”味满满的幸福感

仓桥直街是一个“活着的历史街区”,仅文保建筑就有6处,老台门里的生活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老绍兴风味。这些年,仓桥直街发生了不少改变:居民卫生设施截污纳管、禁止机动车在老街通行,街区变得卫生、有序;一家家店铺入驻营业,呈现一派繁华景象;社区把文化活动从院内搬到院外,使以往萧条的街头文化活跃了起来。这些变化,吸引游客慕名前来,这不仅推动了历史街区的文化展示和保护,而且给当地居民增添了幸福感。

(编者:王佳丹系越城区府山街道越都社区居委会宣传干事)

钟华华:神形兼备 相得益彰

现在,绍兴的古城保护利用正处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好环境下。我希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达到一种比较高的境界,那就是神形兼备,相得益彰。

首先,要强调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整合。街区里面有害景观要逐步改造,使历史街区有一种气质,有一种文化。

其次,要处理好历史风貌与时代风貌的关系。在古城区里面要坚守以白墙黑瓦为基调的传统建筑形式,新区则要现代,两者之间要形成反差。

再者,要进行城市空间的进一步整合。一个是空间的格局,一个是路网的格局,还有一个是水系的格局,这些格局要进一步完善和保护。

(编者:钟华华系古城保护专家、原绍兴市城建委主任)

       2003年10月24日《绍兴日报》报道仓桥直街历史文化街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作者:记者 沈卫莉 童 波 撰文 首席记者 袁云 摄影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