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柯灵:《乡土情结》隽永流芳

2019-11-08 09:49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文汇报·世纪风》创刊号上的“百字文”杂评栏《纸上漫步》(资料图)。

柯灵,是我国现代文学史、报刊史上著名的作家、编辑。他在艰难的生活中磨练,刻苦地自学,勤奋地写作,从而成为有影响的杂文家、电影剧作家、散文家,他还涉猎小说、诗歌、儿童文学,以及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等,先后编辑报纸、杂志、文艺副刊达二十多种。

“孤岛”中的文艺斗士

柯灵,是一位斗士。手中的笔,便是他与敌人斗争的武器。

特别是在上海“孤岛”时期(1937年11月13日至1941年12月8日),柯灵是坚守沪上的重要作家和报刊编辑之一。站在文化抗战的前列,他创作了大量的抗战文艺作品。他先后主编的报纸文艺副刊《世纪风》《早茶》《浅草》《草原》等,是主要的“上海抗战文化堡垒”,创建和延续了一条抗战、进步和现实主义艺术的路线,在“孤岛”文化抗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贡献。

1938年2月11日,《文汇报》文艺副刊《世纪风》创刊。它的创刊,拉开了“孤岛”作家文化抗战的序幕。创刊前一晚,柯灵到报社编稿,敌伪指使的暴徒扔手榴弹袭击报社。在硝烟弥漫中,他立刻在大样上补写了一则不足百字、“无花的蔷薇”式的杂感,严厉地谴责手榴弹“被卑污的手”“所亵渎了”,但相信“这对被击者只有光荣”,刊登于《世纪风》创刊号上一个不署名的“百字文”杂评栏《纸上漫步》的头条,作为对暴力威胁的抗议。两天后,他又以笔名“陈浮”在《世纪风》上发表《暴力的背面》一文,尖锐地指出“暴力政策的背面,正是侵略者的虚弱”。

与此同时,这个创刊号上也没有惯常的“发刊词”一类的文字,而是刊出了一组抗战作品。其中,有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长篇报告《中国红军行进》(梅益翻译)连载,以及梅益的书评《关于中国红军行进》(其中提及红军、苏区、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斯诺和《西行漫记》),还有若水(王任叔)的《谨防扒手》、吴英子的《驱使者谁》。文艺副刊以如此鲜明的立场,和敌人这样面对面地斗争,在新闻史和文艺史上极为少见。

柯灵以《世纪风》为阵地,聚集、组织了“孤岛”上的作家队伍。在柯灵列出的一份《世纪风》主要作者的名单中,有包括王统照、郑振铎、李健吾、王任叔、阿英、风子、梅益、陈望道、傅东华等在内的数百位作家和撰稿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中国文坛的中坚力量。

“从芜杂走向纯粹,从粗浅走向深厚,它总算是一个纯文艺副刊,替荒凉的上海文艺界点缀了一花一草。”柯灵不断地摸索和努力,为《世纪风》确立了一条进步的、现实主义的文艺路线。韦佩(王统照)的随笔《炼狱中的火花》《繁词》,鹰隼(阿英)的小品《国难小说丛语》《胡沙随笔》,陆蠡的散文《囚绿记》,卢焚(师陀)的长篇小说《马兰》,以及钟望阳、陈伯吹、贺宜的儿童文学,茅盾、老舍、林淡秋的文艺评论等优秀作品都刊登于《世纪风》之上。

由于敌伪势力对“孤岛”的加紧渗透和进逼,《文汇报》于1939年6月1日停刊,《世纪风》也随之告终。不过,柯灵随后接手的文艺副刊《早茶》《浅草》《草原》,仍延续了《世纪风》的一惯风格。

“纯文艺副刊”《浅草》创刊时,他在《献词》中说:“我们不菲薄自己,明白一支笔在这时代还应当有它的用处;却也知道自己的力量,担当不起大刀阔斧的挥舞。我们只想老老实实,下一点播种耕耘的工夫。即或是无力的一锄一犁,仅能教瓦砾中开一朵野花,磐石下添一抹绿色,甚至是颓墙边抽几椴荆莽,说明地下并不少蓬勃的生意。”

《万象》与张爱玲

作为一名著名的副刊编辑,柯灵与张爱玲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当年张爱玲在上海滩迅速蹿红,成为文坛奇迹,除了她本身的才华卓越之外,与柯灵的极力推荐是有很大关系的。

1943年,柯灵刚接手著名报人陈蝶衣的摊子,成为《万象》杂志的主编。有一天,他偶然发现了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之第一炉香》,便一直惦记着怎么能约到这位上海文坛新秀的文章。他盘算着想要托罗兰庵主人周瘦鹃介绍认识,却又觉得冒昧。不承想,张爱玲竟然主动登门了。

“那大概是七月里的一天,张爱玲穿着丝质碎花旗袍,色泽淡雅,也就是当时上海小姐普通的装束,胁下夹着一个报纸包,说有一篇稿子要我看看,那就是随后发表在《万象》上的小说《心经》,还附有她手绘的插图。会见和谈话很简短,却很愉快。谈的什么,已很难回忆,但我当时的心情,至今清清楚楚,那就是喜出望外。虽然是初见,我对她并不陌生,我诚恳地希望她经常为《万象》写稿。”在1984年写下的《遥寄张爱玲》中,柯灵记录下当时两人初见的场景。

那次见面后,张爱玲在《万象》连续发表了三篇小说:《心经》《琉璃瓦》《连环套》。那时,张爱玲十分信任柯灵,甚至近乎于依赖他。1943年底,她编了一出戏《走!走到楼上去!》,第一个读者就是柯灵。她让他看,请他提意见。柯灵看了,觉得结构太散漫了,末一幕完全不能用。她十分感激,一次又一次地改;《万象》老板平襟亚想要出版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她又向柯灵询问意见。

在柯灵的精心帮助下,张爱玲在写作上很快登上灿烂的高峰,转眼间红遍全上海。胡兰成撰文恭维她“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个伟大的寻求者。”走在街上,小孩在后面跟随她,喊着“张爱玲、张爱玲……”有那么一段时间,上海文坛几乎成了张爱玲的天下。

1944年秋,张爱玲将《倾城之恋》改编为舞台剧本,柯灵提了不少意见,又为之居间奔走,将她引荐给大中剧团的主持人周剑云。这台戏后来在新光大戏院上演了,导演是朱端钧,当年上海的四大导演之一。《倾城之恋》红了,后来更是拍成了电影,成了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张爱玲的作品由于“资产阶级情调”以及她与胡兰成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曾遭到否定,退隐到历史的壁角。第一个站出来说话的,又是柯灵。

1985年4月,《读书》杂志发表柯灵的怀念文章《遥寄张爱玲》,被认为是为张爱玲“平反”的第一声。在文章中,他犀利地指出,中国新文学运动从来就和政治浪潮配合在一起,因果难分。“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

除了“捧红”张爱玲,作为编辑《万象》杂志4年之久的知名主编,柯灵还使该刊成为了上世纪40年代大型综合文学期刊的翘楚。这份商业性的、都市大众的综合性文化杂志,它的撰稿、编辑和出版,是上海沦陷区有良知的文化人的一次反控制、争自由的文化实践。它集中了上海沦陷区最广泛的作者,更是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文学新人,也吸引了广大的市民读者,始终保持了上万册的销售量,成为上海“非常时期”里一个“非常”的文学现象。

亦情亦理的《乡土情结》

柯灵,是文学的斗士,是一名有节气的报人,也是一位散文大家。

因走进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散文《乡土情结》,柯灵为众多学子所熟知。《乡土情结》是柯灵1991年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7周年而写的一篇散文。这一年,柯灵已82岁高龄。

文中,我们听到了这位老人眷恋故土、热爱家园的心声。这篇充满感情、蕴含理性的散文,声情并茂,立意高远,从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中,破译了炎黄子孙的故园情结、乡土情结和民族情结,诠释了中国人特有的心理感悟和价值取向,让读者心为之动、情为之摇。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在《乡土情结》开篇,柯灵把千头万绪的乡愁具象化。

现代散文大家中,有人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之美,有人擅长在写景中寄寓感情,也有人擅长在叙事中说理,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柯灵的这篇《乡土情结》,则是亦情亦理,情与理有机融合,和谐而统一。

《乡土情结》所表现的是人的思乡怀旧,依恋乡土,将生命植根于乡土的殷殷之情。在作者眼里,故乡的那方土地总是那样让人“魂牵梦萦”,让人依赖和守望。春风得意时乡土在心里,侘傺失意时乡土亦在心里。

“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音色苍凉的“异乡人”,万里他乡遇故知的惊喜,悲啼笑乐的自然传递,把人的各种情感客观而又有评价地表现出来。“乡土情结”在童年的襁褓里生长,在异域漂泊的愁苦中成长。在这浓浓的乡土情结里,又渗透进了人与故土的连结中。

在文中,不仅有隽永惆怅的乡土情结,还有对祖国不可割舍、也无法割舍的爱国情怀。“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在柯灵的笔下,爱国的情愫汹涌而出。

乡土情结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远祖的穴居、栖居,到先民们结庐人境,人们已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乡土故园进行了情感化的界定,踽踽而行,走到今天,并将走到永远。乡土情结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让每个有故乡的人为之心旌动摇,为之付出各种代价,或遭遇放逐和杀戮,或用血泪用生命换取家乡的繁荣、乡音的永驻。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笔名朱梵、宋约。原籍绍兴越城区斗门街道,生于广州。杂文家、剧作家、评论家和散文家。他一生笔耕不辍,大部分时间任职于报社。1933年到1936年,先后任《晨报》《大晚报》副刊主编、记者。上海沦为“孤岛”后,历任《文汇报》副刊《世纪风》主编,《大美晚报》副刊《茶话》、《浅草》主编和要闻版编辑,以及《正言报》副刊《草原》主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上海主编《万象》杂志。上海解放后,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其历年在报刊上发表的杂文短评,已辑为《柯灵杂文集》出版,有关报刊编辑工作的文字,则辑为《煮字生涯》一书出版。

《万象》杂志(资料图)。


作者:记者 徐霞鸿 见习记者 於泽锋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