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第20个中国记者节,我们回望路标,坚守初心!

2019-11-08 07:18

来源:越牛新闻原创

今天是第20个中国记者节。昨天,市记协与市新闻传媒中心联合组织“回望路标、坚守初心”全媒体新闻行动,新闻记者深入现场、传播精彩,坚守党媒初心,勇担时代使命,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书写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昨天上午,市新闻传媒中心共派出由旗下报纸、电视、广播、新媒体记者组成的7路全媒体采访小分队,先后采访了嵊州市越剧小镇、诸暨市枫桥镇、新昌县陈列全国第一本工商执照的市场监管局历史展厅、柯桥区中国轻纺城、上虞区汤浦水库、越城区仓桥直街和嘉绍大桥等7个发展路标,“越牛新闻”客户端通过短视频、图文+直播的形式进行报道。这些具有时代特征、历史意义的事件、物件、经验、工程等,覆盖全市域,贯穿七十年,体现全领域,是我市文化创新、社会治理、产业转型、民生实事、生态建设、古城保护、城市发展的缩影。大家在采访中纷纷表示,我是记者我自豪,要以见证绍兴进步的发展路标为履职担当的新鞭策,记录时代风云,扛起新时代的新使命。

1950年代越剧小镇

传承越剧文化 重现梦里桃源

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张峰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嵊州市越剧小镇,小镇售票处排着长长的队伍,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国外的游客竞相来访。

嵊州市甘霖镇施家岙村,是女子越剧诞生地,美丽的越剧小镇就坐落于此。它是一个以戏剧和山水为核心的文旅小镇,占地面积3.68平方公里,沿剡溪而建。秋日的午后,行走在越剧小镇,暖意融融。

来到古戏台,一场越剧大戏《山河恋·送信》正在上演,观众们嗑嗑瓜子喝喝茶,演到精彩之处掌声连连。有专业越剧团的演出,自然也少不了民间越剧团的精彩表演。走过吊桥,穿过澄潭江,在桑园水上戏台上,来自嵊州的一支民间越剧团正在演出,台下座无虚席,掌声连连。其中几位国外游客拿着手机一边拍照,一边讨论着。“在嵊州工作一年了,第一次听越剧。”来自美国的戴维告诉记者,早就听说越剧小镇是一个国际性的戏剧小镇,有中国的越剧、京剧等传统戏剧,也有源自国外的话剧、音乐剧等。

上世纪50年代,越剧之家

“把保护和传承中国戏曲艺术的文化自觉,在越剧小镇落到实处。保护和创建一个剧种的生存形态,并激活它,让人们重新认识它,然后把它交付给今天的时代和市场,实现我们的担当。”越剧小镇文旅公司董事长郭小男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在郭小男看来,江南不仅是柔软唯美的存在,其中更流淌着中国的文脉,从春秋吴越,到南北宋优雅的生活方式。越剧小镇要捡拾起江南文脉的品质生活,而戏剧是人类文化历史不可或缺的一支文脉。“这条文脉的梳理不能断,这是我们要弘扬优秀传统和戏曲文化的根本所在。”

2019年新年之际,越剧小镇开园,迎来了第一批客人。由竺小招、茅威涛等越剧名家组成的超强演员阵容,重现了越剧史上具有特殊时代意义的《山河恋》“送信”篇章。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上海越剧院等10家顶尖越剧院团联袂回归,演出了经典越剧《柳毅传书》《梁祝》《追鱼》等的折子戏。艺术之魅引人驻足,唯美景象让人流连。

从50年代,我国第一部彩色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被搬上荧屏后,越剧也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等经典越剧大戏都被摄成电影,使越剧进一步风靡大江南北,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越剧演员。江山代代有传人,这是越剧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不断传承、创新和弘扬,而越剧小镇不仅只是对越剧,甚至对中国戏曲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也落到了实处。

如今的越剧小镇

1960年代枫桥经验

走群众路线 扬和谐之风

越牛新闻记者 何丹

枫溪江畔,红枫似火,与枫叶一样热情的是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取经”队伍。11月7日上午,《浙江人大》杂志慕名组团来到诸暨市枫桥镇枫源村。“本村取名枫源,来自三‘源’……”客人一下车,枫源村村委会主任骆根土迎了上去,热情地当起大家的“解讲员”。

56年前,枫桥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今年64岁的骆根土,已经做了33年的村干部。那时,他还是八九岁的孩子,依稀记得工作组上门的情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骆根土已成为“枫桥经验”的推动者、创新者和实践者。

“这么多年来,我们村没有发生过一起上访。”当有人问起,“零上访”的法宝是什么?骆根土总是这么回答,在基层党建的引领下,坚持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963年,毛泽东主席批示“枫桥经验”

随着“枫桥经验”深入人心,枫源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大变化、大发展。“我们村有595户人家,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48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万元。”骆根土如数家珍,向记者历数枫源村党建引领的新做法、新经验:创“村级事务民主法制化”制度,深化网格化管理,率先推行“三上三下”民主决策机制……

“当了这么多年村干部,我对‘枫桥经验’最深的体会,就是不管哪个年代,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发挥群众的创造性,才能把群众工作做好。”骆根土这一番话,同时也说出了杨光照的心声。

杨光照是枫桥派出所的一名老民警,2010年退休后,一直在枫桥派出所老杨调解中心工作,担任专职的人民调解员。总有人会问:“老杨,为什么再复杂的案子,到了你手上便能迎刃而解呢?”对此,杨光照总是笑着说:“调解不是‘和稀泥’,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依靠群众的力量,这不就是‘枫桥经验’的精髓吗?”

“老杨调解”只是诸暨创新“枫桥经验”的一个缩影。目前,诸暨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就有645家。近年来,诸暨还以善治为目标,广泛推行“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共治,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

1970年代“最早”营业执照

见证新昌经济 发展历史

越牛新闻记者 俞颖颖

1979年10月25日,新昌县核发编号为“新工商证字第001号”的个体工商户执照,申领人为梁爱娟。40年后,这张泛黄的纸质执照成为改革开放后现存全国最早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这张执照不仅见证了一个家庭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新昌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

1979年,“新工商证字第001号”执照

新昌县南明街道县前巷,原来叫西街,因为旧城改造已经拆迁。1979年11月1日,梁爱娟的春饼摊就在这条街上正式开业了,主营春饼,兼营油饺。

“这家小店,开了整整38年,母亲去世后,由她的孙媳妇经营,一直开到拆迁时为止。”梁爱娟的儿子裘嘉虎今年76岁,说起当年的春饼摊,老人记忆犹新。老人回忆,打春饼是家里的祖传手艺,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打春饼的手艺非常好,小摊开业后生意不错,每天能赚1元多。裘嘉虎说,当时他已经参加工作了,作为单位的技术骨干,他每个月工资50多元,和母亲打春饼赚的钱相差并不多。

小店虽然拆迁了,但梁爱娟当年申领的营业执照依然保存在新昌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历史展厅里,随同它一同摆放的还有其他6份执照原件,申领人均为梁爱娟。“这7份执照是我们特意从档案资料里找出来的,它们见证了新昌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新昌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李立均告诉记者。

资料显示,1988年,梁爱娟申领了第四份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注册资金数额从最初的20元变成了1000元,经营范围也从春饼变为了副食品。这个时期正是新昌民营经济大放异彩的时候。

“改革开放后,全县思想大解放,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上个世纪80年代,新昌的民营经济迎来了大发展。”今年87岁的陈伯和曾担任新昌县计划经济委员会综合科科长,主要负责乡镇企业审批工作。陈伯和告诉记者,早在1985年,新昌就提出乡办企业、村办企业、联户企业、个体企业“四个轮子一起转”的方针,当年前来办理企业登记的人络绎不绝,每天从他手中审批出去的乡镇企业多达10几家。“这其中的很多企业,后来发展成为推动新昌经济发展的顶梁柱。”

务实求新让新昌的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40余年蓬勃发展,结出硕果。如今,新昌一共有3.6万余家个体工商户,1.1万余家企业,其中上市企业达到了10家。

1980年代中国轻纺城

30年“织”成“纺织之都”

越牛新闻记者 陈松

柯桥,是一座“托在布上”的城市。而最亮的明珠,非中国轻纺城莫属。很多“以布为生”的新老绍兴人,都是轻纺城逐步崛起和繁荣的见证者。

绍兴鸣宏纺织有限公司的老板娘胡小红,是柯桥最早一批“卖布人”之一。上世纪80年代,绍兴大力发展乡镇纺织工业,柯桥一条临水的狭长小街,渐渐形成了自发的布料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布商。“当时,我和丈夫就坐着小船去拿货,然后运到安徽去卖。”胡小红说。

1988年,“绍兴轻纺市场”建成开业

1988年,绍兴轻纺市场开业后,胡小红花5800元买了一间店铺的6年使用权,实现了在家门口做生意的愿望。然而,没过多久,由于绍兴本地的面料质量相对低端、花样不够新颖,受到了来自广东、温州、江苏等地面料的冲击。轻纺市场要扩大还是关门,一时成了争论的焦点。

想起这段历史,原中国轻纺城党委书记、工商行政管理处主任濮耀胜仍记忆犹新。“1990年,时任浙江省省长的沈祖伦专程来柯桥调研,说绍兴轻纺市场‘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不能关门,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两句话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濮耀胜说,在省政府的支持下,绍兴县毅然决定扩建东市场,使轻纺市场朝更高规格、更大规模发展。

此后的近30年,中国轻纺城更是不断扩张版图,逐步形成了仓储物流区、原料交易区、面料交易区、创新发展区、国际贸易区等“东西南北中”五大市场格局。如今,轻纺城拥有市场经营户3万余户,经营品种5万余种,其中高附加值纺织品占比约20%,销售网络遍布192个国家和地区,日客流量达10万人次,市场群年成交额1808.4亿元,使柯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国际纺织之都”。

胡小红位于东市场的门市部里,挂着琳琅满目的女装面料。在这些面料中,有不少新品出自胡小红自家的纺织厂,深受国内外客户喜爱。除了门市部,她还经营着一家纺织厂、一家外贸公司,手下有10来人的研发团队,每年可推出上百种新产品。这些产品卖到全世界,年销售额可达数千万美元。

如今的轻纺城

1990年代汤浦水库

数百万人口用水提质

越牛新闻记者 范文忠 文/摄

7日上午,记者来到小舜江水库(汤浦水库)西大坝上,天蓝蓝、水蓝蓝,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木倒映在水面上,宛如一幅自然的水彩画,令人陶醉。

当天上午,正逢气象部门人工增雨发射4枚增雨火箭弹,水库上空很快下起了中雨。陪同采访的绍兴市汤浦水库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目前小舜江水库水位在30米以下,水位最高时达34.43米。

据介绍,总投资21亿元的小舜江水库工程,于1997年12月动工兴建,2001年1月一期建成通水,2006年6月二期工程竣工。上游坝址控制流域面积460平方公里,总库容2.35亿立方米,水面面积14平方公里,设计日供水规模达100万吨,属国家大(II)型水库。小舜江水库工程,是浙江省重点工程,也是绍兴市委、市政府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1998年,小舜江成功截流(首席记者 袁云 摄)

库区移民,是小舜江水库工程绕不开的节点。作为小舜江水库的建设者和见证者,原汤浦水库管理局党总支书记金人卫对记者说,早在1996年他就参与水库前期筹备工作,一直到2016年2月退休。根据水库建设需要,小舜江库区移民包括上虞区汤浦镇庙下村等12个行政村,柯桥区王坛镇登岸村等6个行政村及平水镇长征村,移民总数达15623人。这么多群众舍小家为大家,发扬奉献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小舜江水库建成后,水质一直稳定在地表I类水标准。”金人卫回忆,2003年,绍兴市遭遇50年一遇的大旱,持续高温,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飙升。由于小舜江水库及时供水,困扰居民的“水荒”迎刃而解。

小舜江水库作为虞绍平原区域性供水的专用水源,自建成运行以来,一直秉承“视水质为生命,以安全为重点”的质量方针。据悉,小舜江水库工程的建设,不仅优化了虞绍平原数百万人的生活、生产用水质量;而且为绍兴市发展工业经济提供了坚强保障,工业水资源瓶颈大大缓解,还改善了当地的水环境和绍兴人居生态环境,对绍兴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的汤浦水库

2000年代仓桥直街

历史街区保护的典范

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吴可蒙 文/摄

昨天上午9点多,记者来到越城区仓桥直街,沿街不少店铺刚刚开始营业,炸臭豆腐的店家也开了火,三三两两的游客已开始出现在街头,沉寂了一晚的历史街区逐渐醒来。

绍兴古城有许多类似的历史街区,它们是绍兴古城风貌的生动体现。仓桥直街由河道、民居、街坊三部分组成,民居多为清末民初建筑,众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台门保存完好,2003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成为古城保护的一个典范。

2003年的仓桥直街(首席记者 袁云 摄)

“我在家门口开了20多年的杂货店,随着仓桥直街名气越来越响,杂货店生意也越来越好。每到节假日,门口都排起长队。”街区里,有300多户居民像王师傅一样享受着古城保护与发展带来的红利。

仓桥直街统一规划变身,始于2001年。政府完善街区配套设施,排污管道接入每家每户,管线一律入地。“之前居民的生活特别是卫生设施方面,比较原始和简陋,很多居民家里还在用痰盂;全面完成截污纳管工程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了质的飞跃。”越都社区宣传干事王佳丹说。

此后,围绕历史的原则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连续性,仓桥直街的保护和发展从未停止脚步。今年首批“智慧消防”工程就在这里试点。经统一规划,街区的亮化工程和河道亮化工程也不断更新改善。

54岁的沈慧珍从出生起就住在这里,她见证了这条街区从静寂到人流如织的巨变,游客来了,沿街店铺也越开越多,带来了街区商业的繁荣。

今年年初,《绍兴古城保护条例》实施,为古城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也为破解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间的矛盾提供了思路。原绍兴市城建委主任、古城保护专家钟华华表示,仓桥直街被称为“活着的历史街区”,是因为在发展的同时,老台门里的生活仍保留着老绍兴风味。现在绍兴的古城保护利用正处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希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能够神形兼备,注重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整合,在街区里面有害景观、风格为异的建筑要逐步进行改造,赋予历史街区应有的文化基因,注重让居民分享发展的红利,打造人城和谐共生的公共旅游空间。

如今的仓桥直街

2010年代嘉绍大桥

打通融入长三角咽喉

越牛新闻记者 高建峰

钱塘江,浙江的母亲河,绵延上千里,在绍兴与曹娥江交汇,奔流入东海。嘉兴海宁、绍兴上虞隔江遥遥相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2013年,嘉绍大桥建成通车(首席记者 袁云 摄)

昨天,采访团的车子在嘉绍大桥上以100公里的时速前行,穿过10.137公里的大桥大约用了6分钟。“原先从绍兴到上海,要从沪杭甬高速绕道前往,行程需3小时左右,而如今,通过嘉绍大桥去上海只需1个半小时左右就能到达。”司机张师傅跑了十多年运输,现在是苏宁物流绍兴基地的员工,他们的基地坐落于大桥南端的滨海新城。

和张师傅一起去嘉兴送货的基地运营经理高辉告诉记者,嘉绍大桥的开通,是苏宁物流落户滨海新城的首选因素。“物流与交通关系密切,现在能做到‘半日达’,就是你上午下单,晚上就能收到货。”

“嘉绍大桥地处我省大湾区发展战略中心位置,连接杭州湾都市圈,是融入长三角的一道咽喉。”浙江嘉绍大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经理钱锟是大桥建设的参与者和管理者,他解释说,2013年大桥建成通车,乍嘉苏、上三线、绍诸、杭浦、杭甬、沪杭六条高速公路便连接成网,在杭州湾形成了第二个交通闭合圈,吸引了浙南地区、乃至福建的北上车流。

据统计,目前嘉绍大桥日均车流量达4.4万辆次,其中货车流量占比达到41%。长三角地区陆路交通格局由此发生质的变化,嘉兴绍兴两地交通区位优势日渐凸显。钱锟说,货车占比的提升,意味着绍兴作为浙中北部物流高地的效用正在逐步显现。“物流、信息流、人才流等要素正在向绍兴汇聚。”

一通则百通,随之发酵的是“大桥经济”。嘉绍大桥对绍兴和嘉兴来说,服务功能显得更为突出,单是杭州湾两岸因其而产生的滨海新城、海宁尖山新区,已成为绍兴、嘉兴两市打造“大桥经济”,拥抱“湾区经济”的生动实践。如今,一个个新兴产业集聚区、海洋经济发展先行区、城市建设示范区已然屹立在大桥两岸。

浙江嘉绍大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大勇表示,大桥将为绍兴全面实施融杭联甬接沪区域发展战略,融入大湾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增添高速引擎。

作者: 编辑:钱天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