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转型升级新动能

2019-09-26 21:48

来源:越牛新闻原创

70年砥砺奋进,70年沧桑巨变,70年辉煌历程。

从上世纪50年代实现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上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有企业改制阵痛到2000年3月上虞第一家上市公司登陆深交所……

70年来,上虞区工业经济一路发展壮大,进入21世纪后逐步迈入发展快车道。

集群发展态势良好,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去年,上虞八大产业集群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440.8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总量的98.6%;集群利润增长贡献突出,现代医药、高端染料日化对全区规上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47.3%和82.5%,拉动工业利润增长分别达12.2和21.4个百分点。

平台引领不断增强,企业规模总量不断壮大。去年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上虞经济开发区两大工业主平台合计实现规上工业产值953.7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5.3%。今年初,两大开发区合并后,平台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上市公司引领作用不断加强,企业梯队整体提升。目前,上虞共有上市公司16家,上市企业数量全市第一,在精细化工、机械装备、照明电器、汽配零件、建筑装饰等行业领域均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话语权。截至去年底,上虞全区销售超100亿元的集团公司有1家,超10亿元的有20家,超1亿元的有256家。

今年,上虞区两会提出“争当区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融杭联甬接沪行动计划,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近年来,上虞区先后成功创建首批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绿色安全制造信息化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试点示范城市等。

据统计,去年上虞规上工业企业达739家,较2011年增加了244家;全区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461.1亿元,增加值282.5亿元,分别较2011年增长21.7%和32.4%。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技术开发区全景。

化工产业改造的“上虞样本”

初秋的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数字化、智能化为重点的化工产业改造提升2.0版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浙江省经信厅产业转型升级处处长苗文斌深有感触地说,“上虞化工产业改造提升2.0版,为全省提供了‘上虞样本’。”

1970年6月13日,阮水龙等在上虞道墟称山脚下4间不足120平方米的低矮平屋里,创办浬海公社微生物农药厂,这是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经过40多年发展,全区化工产业规模已达500亿元,化工产业成了上虞的支柱产业。然而,在支撑上虞经济发展的同时,化工产业也饱受环境之痛、隐患之忧、民生之怨。

从2017年开始,上虞以绿色安全、循环高效为标准,打出一套化工业改造提升“组合拳”:划定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集中安置区块,对散落在园区外的88家化工企业紧锣密鼓地进行有序区外退出;出台全省首个《化工产业改造提升工作标准57条》,实行对标整治等。完成26家企业关停并转,其中22家实现兼并重组,4家全面停产;完成16家停产整治,其中通过验收复产13家,3家实施推倒重建;53家边生产边整改企业全面完成综合验收工作。把兼并重组作为改造提升的重要途径来抓,推出50亿元的产业并购引导基金和一揽子并购政策。迄今为止,上虞区已有22家企业以收购、入股等形式被大企业大集团兼并。

今年6月30日,浙江龙盛和浙江闰土股份有限公司道墟厂区拆除顺利通过上虞区有关部门验收,实现了上虞高质量完成以“一园式”集聚发展为标志的化工产业改造提升1.0版。同年7月底,上虞重构产业体系、重建美好家园,以数字化、智能化为重点,化工产业改造提升2.0版火热出炉。制定化工产业升级工作“1+5”体系,配套出台化工产业改造提升新标准、化工产业(园区)监管服务升级要则、项目入园标准、配套政策及园区空间规划调整等5个专项。

上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上虞将着力提升化工产业改造能级,力争进入“中国化工园区前十强”和“国家级开发区50强”,打造全省化工升级创新示范基地、全国先进材料创新制造中心、全国化工绿色安全智能制造示范区。

八大产业集聚的“上虞模式”

从2017年开始,上虞提出培育新材料等八大产业集群,把产业集聚度高、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和集约节约发展的现代工业产业集群体系作为培育目标。八大产业集群的主抓手是产业集群“三个一批”企业,即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配套企业。通过培育,上虞区目前已认定“三个一批”企业226家。同时,产值超100亿元的集群6个,其中超300亿元的集群2个。

创新是八大产业集群发展的引擎。上虞一方面加大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融合发展,与中国计量大学、南华大学等10家院所开展合作。企业与高校构建的崭新产业创新联盟,直接推动了上虞风机、电机、照明电器、精细化工等多个优势产业的孵化壮大与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建设产业创新综合体,启动绿色环保化工、风机和泛娱乐产业3个综合体建设。如闰土股份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成立联合研发中心、晶盛机电与山东大学共建晶体材料装备研究中心等。

为了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上虞区立足产业链精准招商,大力推动大项目落地。从去年开始,上虞区在“1+N”招商体系基础上把分散在多个部门的招商资源统筹起来,组建区投资促进中心,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集聚的招商新格局,建立了部门招商引资服务团、小分队招商等制度。去年,全区实到外资3.53亿美元,实到外资总量居全市第一位。在去年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中,产业项目共10个,总投资245.2亿元。其中浙江宏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宏哲医药项目总投资10亿元,预计2022年9月正式达产。此外,上虞还在资金、人才引进等方面不断加大集群培育政策力度,仅去年兑现扶持资金9400余万元,涉及59家企业,单家企业最高获奖励4500多万元。

产学研合作的“上虞现象”

16家国内上市公司,186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企业研究所,近2000件发明专利授权……缺少科技资源的上虞,依靠与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走出一条产学研合作新路。

早在1974年冬,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师任世瑶回老家上浦养病,与他的妹夫、上浦小坞村(现大善小坞村)生产队会计徐灿根合作,在小坞村简陋的破庙里“产”出了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冷却塔专用风机。此后,每逢星期天,任世瑶就赶到上虞指导技术、破解难题。任世瑶也被当地人亲昵地称为“星期天工程师”。至1980年,上虞的“星期天工程师”队伍日趋壮大。正是由于“星期天工程师”的技术支撑,徐灿根创办的上风高科成为上虞首家上市公司。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上虞的产学研合作步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上风高科出资与上海交大等8所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风机工程技术中心;浙江大学与皇马科技共同投资800万元,组建油剂及表面活性技术开发中心,等等。上虞区科技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上虞与全国20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有300多家企业建立企业研发中心。时任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在上虞调研产学研合作时惊叹:这是产学研合作的“上虞现象”。

近年来,上虞的产学研合作翻开了校地合作、产校融合的新篇章。据统计,上虞已与17所高校开展校地合作,通过设立科研机构、组建产学研团队、打造毕业生实习基地、孵化科技企业等举措,从源头上为上虞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集聚起优质智力资源。

2014年落户的复旦大学绿色照明上虞研究院,目前正在建设首个万级超净实验室,使上虞绿色照明行业站上行业制高点。上虞还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共建大学研究院,服务精细化工和机械装备产业,目前这3家大学研究院累计吸引超过15个创新团队,引进39个创新项目,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6家,与企业合作研发的5个关键产品项目实现了产业化。

数字经济发展的“上虞示范”

不久前,以“漫步数字·聚焦e游”为主题的上虞e游小镇推介会上虞专场活动在深圳举行,引起广泛关注。截至今年7月底,上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部分营业收入达55.33亿元,同比增长27.9%;增加值7.07亿元,同比增长20.4%,两项增幅均居全市第一。

上虞区把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作为贯穿今年工作的主载体主抓手,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挥产业优势和创新优势,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主战场,不断提升产业的市场集合度、行业集中度和技术集成度,推动“上虞制造”向“上虞智造”跨越,努力打造全省数字经济示范区。

依托上虞e游小镇培育数字经济新的增长极,引导小镇将招商方向从泛娱乐信息经济产业转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一开始,e游小镇的定位是打造网络游戏专业平台,三年多来,落户e游小镇的泛娱乐互联网企业已达700多家,除了盛趣游戏、金科网络这样的头部企业代表,还聚集了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和超强活力的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数字游戏产业链。年初以来,e游小镇顺势而为,确立了打造湾区数字经济产业新高地的全新目标。据统计,今年小镇新引进数字经济企业105家,其中9家已列入限额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成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新的增长点。

上虞还以产业数字化为主攻方向,分层推进区域级、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打造园区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智慧监管向智能服务发展。国祥股份的空调“维大师”维保在线响应平台采用云端+App的模式,可为客户提供日常能源系统维保、能源使用情况诊断、能源大数据处理和能源云服务等服务,实现了机组的无人值守运行、无线监控、远程监控诊断。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范文忠/文 刘盼 朱胜钧/摄 编辑:厉燕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