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赵忠尧:中国核物理先驱

2019-09-23 12:00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赵忠尧正在伏案工作。(资料照片)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升腾的蘑菇云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土崩瓦解,当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

浩瀚的太平洋中,有一个叫做比基尼的小岛,1946年6月30日,美国一颗原子弹在这里试爆。巨大的冲击波、强烈的光辐射席卷全岛。

一个中国人现场目睹了这一幕。他泪盈双目,焦灼难安,他低头叩问:中国何时才能拥有第一颗原子弹?自此,这位叫赵忠尧的绍兴诸暨人,勇敢地用自己瘦小的身躯,扛起了中国核物理的希望。

再度出国追逐原子梦

赵忠尧塑像有三座,一座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两座在诸暨中学。

2002年,赵忠尧百年诞辰,诸暨中学在校史馆内辟出两间房子,作为赵忠尧纪念馆。杨振宁和李政道,这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杰出华人科学家,执弟子之礼,一个题写馆名,一个书写塑像碑文。

赵忠尧最早与核结缘,是在他第一次出国期间。彼时的中国,积贫积弱,而大洋彼岸,科学发展如火如荼。在担任清华大学教员期间,赵忠尧深感国内的科学研究水平和西方的巨大差距,再不加快速度赶上,中国将永远落后,他不能等。

1927年夏,赵忠尧自费出国。临行前他放心不下70岁高龄的母亲,经朋友介绍,与郑毓英女士结婚,叮嘱其照顾好母亲。

远渡重洋,赵忠尧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师从著名物理学家、192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密立根教授。上午上课,下午准备仪器,晚上通宵采集实验数据是他学习的常态。

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让赵忠尧感兴奋,他如饥似渴,希望能全部装入脑海。然而,1931年,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东北很快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沦陷。看到消息时,赵忠尧正在由德国前往英国的途中。原打算专心于教学与科研的他心中久久难以平静。国难当头,他决心迅速回国,探索救国之路。陷入战争阴霾下的中国,风雨飘摇,从北平到长沙再到昆明,赵忠尧没有停止教研工作,多尽一份力,多培养一个人才,中国就多一份希望。

1946年,美国在比基尼岛试爆原子弹,赵忠尧受邀观摩。爆炸成功的那一刻,他心情复杂:中国何时能够造出第一枚原子弹?

要造原子弹,必须要有加速器,但当时一台 完整的加速器要40万美元以上。在经费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赵忠尧决定再次出国,自己购买零件组装。赵忠尧辗转于美国各大研究机构,为了弄清有关加速器制造的技术资料和零件参数,那段时间,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6个小时以上。有人笑他是“傻瓜”,研究加速器徒耗心力,但赵忠尧不为所动。

舍身守卫核物理希望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曾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句话用在赵忠尧身上再恰当不过。

在美四年,他耗尽心力定制的加速器部件完成了,核物理实验器材也准备完毕。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赵忠尧马上着手回国。从那天到1950年初,中美之间短暂的通航时期,是带回器材唯一的窗口期。赵忠尧联系托运,加紧打包。无奈这一举动还是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盯上了,他们野蛮开箱检查,四套完整的供核物理实验用的电子学线路被扣下,赵忠尧倍感痛心和悲愤。

是时,回国只有取道香港。5个月的焦急等待后,赵忠尧终于获得过境签证。

1950年8月29日,美国“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即将启航,一伙美国特工登船搜查,赵忠尧最宝贵的东西——一批公开出版的物理书籍和期刊被扣留。尽管痛惜,但能脱身,已是万幸。怎知9月12日,轮船经过日本横滨时,一只快艇飞速而来,一队美国宪兵随即登船,赵忠尧被驻日美军扣留。他仓促之间写下一张纸条“在日本有事,暂不能回国”,托人捎给家中妻女。

小小的审讯室里,美方软硬兼施。赵忠尧清晰地记得,有一天,他被要求面壁站立,随后便听到了身后拉枪栓、子弹上膛的声音,赵忠尧不为所动。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发来急电:“望兄来台共事,以防不测。”赵忠尧却回电说:“我回大陆之意已决!”1950年11月28日,冲破重重阻挠的赵忠尧终于回到祖国,并带回了30箱器材。

时间回拨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一个瘦小的身影,逆奔逃的人群而行,他的目的地,是清华实验室,那里还存放着50毫克镭。镭,是制造原子弹的重要原料之一,落入日军手里后果不堪设想。

这50毫克镭,是赵忠尧第一次出国期间,英国卢瑟福博士赠予的,在全世界禁运,但赵忠尧还是想方设法带了回来。50毫克镭,是当时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全部。

清华园人去楼空,在实验室的角落里,赵忠尧找到了装镭的铅筒。当时学校已迁到湖南长沙,离北平千里之遥。赵忠尧不敢坐车,只能步行。为躲避盘查,他昼息夜行,丢掉所有随身物品,穿着破烂的衣服扮成乞丐,将镭装进破旧的咸菜坛子,混在难民中间。风餐露宿,饥寒交加,手指被磨出鲜血,脚底也被磨破,他终于在一个月后抵达长沙。

面对乞丐模样的赵忠尧,学校门卫把他挡在门外。恰好梅贻琦校长出来送客,赵忠尧赶忙喊了一句“梅校长”,梅贻琦看,这个衣衫破烂、蓬头垢面的乞丐,手里还紧紧抱着一个咸菜坛,仔细一瞧竟然是赵忠尧!在了解情况后,梅贻琦顿时泪流满面。

为祖国奉献不计名利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前夕,23位在当年研制“两弹一星”时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当时16位在世,7位已故)受到表彰,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这份“两弹一星元勋”中,有王淦昌、彭桓武、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程开甲……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老师,就是赵忠尧。

“父亲早年自学医道,行医为生。他看到社会上贫穷落后、贫富不均的现象,常想为国出力,又感知识不足,力不从心。因此,他只望我努力读书,将来为国为民出力。”晚年,赵忠尧在《我的回忆》中如是写道。恪守父训,忠于祖国,赵忠尧一生践行。

第一次出国期间,赵忠尧见识了西方先进的科学,并在无意间,推开了一扇物理学领域的未知之门。在导师密立根布置的“硬伽马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系数”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赵忠尧发现了人类从未发现过的现象——正负电子对产生和湮灭现象。

这一发现,加速了美国原子弹的研发进程,获得诺贝尔奖本属理所应当,遗憾的是,命运和赵忠尧开了一次玩笑,因后续学者实验方法错误和仪器问题,未能得出相同结论,因而影响了最终认定。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获得者是赵忠尧的同门师兄弟安德逊,而他的发现,正是受到了赵忠尧的启发。

在中科大纪念赵忠尧教授诞辰100周年的活动上,李政道在书面发言中说:“赵老师本来应该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中国人,只是由于当时别人的错误把赵老师的光荣埋没了。”

20世纪90年代,曾任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主任的瑞典皇家学会爱克斯朋教授,在解密诺贝尔奖评选过程时就此评论道,这是一个“很令人不安的、没法再弥补的疏漏”,他还坦言:“世界欠中国一个诺贝尔奖。”

建立清华大学实验物理的基础;建立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基地;硝烟弥漫的岁月,在西南联大,培育了一位又一位加速中国发展进程的英才,及至后来主持中国核物理研究和研制加速器,创建中科大原子核物理系,赵忠尧的一生,都在为中国核物理事业奋斗。他在回首自己的人生道路时说:“我一直在为祖国兢兢业业地工作,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没有谋取私利,没有虚度光阴。”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大漠的一声巨响,宣告中国从此也拥有了自己的原子弹。这个永载史册的日子,也刻下了一个人的名字:赵忠尧。

作者:记者 於泽锋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