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何云:笔阵横开卫神州

2019-09-02 09:58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山西省沁县南里乡后沟村新华日报华北分馆旧址。

“文章浩荡卫神州,血溅太行惠亦酬。

党报事艰来日永,同侪心痛老成休。

云山遥祭挥无泪,笔阵横开雷大仇。

后死吾曹犹健在,不教胡语乱啾啾。”

这是1942年著名新闻人邓拓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的《哭何云同志》挽诗。77年过去了,重读这首诗,仍感受到诗中蕴含着无限的悲痛和“笔阵横开”的气势。

这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悲壮的一幕: 1942年5月28日黎明,《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总编辑何云,在山西辽县大羊角村山坡上带领着一队新闻战士与日本侵略军顽强地奋战。突然,他被敌人的一颗子弹打中,扑倒在山坡上,鲜血流淌一地。面对前来抢救他的战友,何云说:“我的伤不重,快去抢救倒在前面的同志”。他挣扎着抬起苍白的脸,深情地看了一眼黎明的天边。这时山风在吹,炮弹在飞,到处都是拼杀的声音。在何云的身边和附近,40多位新闻战士的鲜血在汩汩地流淌。大羊角的山坡上,英雄的血,染红了山岗,映照着天边……

太行山的山岗上,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永远镌刻下了一个绍兴人的名字:何云!这个名字是中华儿女的自豪,是中国新闻人的光荣和骄傲!

鲜血染红太行山

枪声,炮声,飞机的轰鸣声……太行山上,到处硝烟弥漫。

1942年5月,日军调集重兵,对我太行区华北八路军总部驻地山西辽县麻田和华北《新华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驻地山庄村,进行了“铁壁合围”和“篦梳式”的大扫荡。25日,6000多名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从西、北、南三面向山庄村一带合围。

情况万分危急!何云将报社临时分为两个连队,对外总称八路军教导队,他亲自担任队长。5月25日凌晨,八路军总部从麻田、大林口出发,何云带领200多人的队伍,在一个警卫排的掩护下,从山庄村出发,与总部一起向游击根据地附近的庄子岭、寺子沟转移。

炮火纷飞,何云和报社全体工作人员,一面同敌人周旋,一面坚持出报,并向延安新华总社发战报,铅印了战时版第一号和第二号。5月25日,在突围激战中,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不幸牺牲。

包围圈越来越小,何云指挥大家化整为零,分散突围。他带领准备出油印报的小分队,钻进道路崎岖、石笋耸立的山上,分散隐蔽在沟壑和灌木丛中,连续几天忍饥挨饿,露宿山野。凭借着天然屏障和特殊地形,在群众掩护下自卫应战。

在与大部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何云果断作出决定,兵分两路设法转移到庄子岭上隐蔽,跟上级取得联系后,再出油印报。何云命令身边的同志:“不要把子弹打光了,留下最后的两颗,一颗打我,一颗打你自己,我们不能当俘虏!”

当何云带人突围到辽县东南大羊角村附近时,被搜山的敌人发现,敌人向他们疯狂射击。何云的腿行动不便,加上连日来水米未进,疲惫不堪,跑不动,走不快,不幸被敌人的子弹打中,身负重伤倒地。医务人员来救他时,他说:“会计身上有新华社的费用,快去救他!”

当医护人员重返何云身边时,倒在血泊中的他已永远闭上了眼睛。

太行山上,狂风怒吼,山溪呜咽,仿佛在一遍遍呼唤着英雄的名字!

闻知何云牺牲,刘伯承将军沉痛地说:“实在可惜啊!一武(左权)一文(何云),两员大将,为国捐躯了!”

笔杆与枪弹齐飞

“一个铅字就等于一颗子弹”!身经百战的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等将军将何云当作一名战将,称赞“新华日报一张顶一个炮弹,而且天天在和日寇作战”。

没有纸张、油墨、铅字,没有铸铅字的铜模,更没有电讯器材……在日军的严密封锁下,在太行山的深山里,要办一张报纸,困难可想而知。在何云的带领下,报社人人开动脑筋、想办法。没有铜模,报社人员自制半铅模,解决了铅字更新的难题;缺电讯设备器材,报社人员就自造土电池、线圈、收发报机……

何云还和同事一起,把铅字改小,制造了小型轻便的活动铅字架和小型脚踏机、轧墨机、浇版机。敌人来了,只需三四匹骡子即可驮走整个“报社”,何云称之为“背起报馆打游击”。

在敌后办报,“铅字和子弹共鸣,笔杆与枪弹齐飞”。有时敌人来了,何云就立即将报社人员组织起来编成连队,与鬼子展开战斗。

夜深时分,他时常在油灯下,奋笔疾书,他的脸一天天苍白起来,眼眶凹了进去。他时常带着记者和油印机,在战斗火线上出报,他写报道倚马可待,即审即校、即刻即印。“不怕天在头上塌下来,也不怕泰山崩于前。”一张张报纸,吹响向敌人进攻的号角,就像一颗颗飞向敌人的炮弹!

《新华日报》华北版成了敌后新闻事业的一面旗帜。到1942年,报社已从最初的30余人,增加到500余人,分要闻、新闻、国际、文艺4个版,有电台、通讯社、新华书店等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出版发行体系。电台能接收延安、重庆以及各根据地的电讯,还与一些国家的通讯社建立了联系……

这是世界新闻史上的奇迹,世界上有哪个新闻机构能在如此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办报?

“声似洪钟笔似刀,昼看文稿夜挥毫。” 困苦和劳累,炮火和硝烟,更坚定了何云办好报纸与日寇斗争的意志和决心。他的心里,揣着一个不可磨灭的民族解放的梦。

革命意志不动摇

现上虞区永和镇朱巷村二南堂路17号前的一块空地,是何云出生的地方,这里的房子已经没了,但村里一直留着这块空地,期望有一天能恢复何云故居。

13岁那年,高小刚毕业的何云,便离家到外教书。此后,他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930年4月,为了使亲人免受牵连,何云被迫与妻子徐文英离婚。在女儿出生约5个月时,将妻子及女儿送回娘家,从此切断了与她们的关系。

临行前,何云对母亲说:“娘,有国才有家,儿远离家乡是为了救国救民,等革命胜利了,您老人家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何云先是来到上海,后东渡日本到早稻田大学留学。“九一八”事变后,何云决然停学回国,到上海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2年何云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1933年6月,何云在上海深入到工人区开展革命活动遭国民党特务逮捕,被判处无期徒刑。

“不管当时受到怎样的威胁、利诱,他毫不为之动摇,反之,他以很老练的姿态,积极参加反叛徒的斗争与帮助一些意志薄弱的同志坚定信念。我当时很惊奇他这种革命品质,在这种暗无天日的环境中,那是如何的难能可贵啊!”陶铸这样深情追忆何云。

“明天万一你有不幸,我与同志们一定坚持到底,你放心,你的家庭我也会设法通知和救济。”何云这样对陶铸说。

在监狱4年中,何云这样一个文弱书生,经受住了严刑拷打。“囹圄之苦不足以动其志,无期徒刑不能丧其气。”没有什么能动摇他革命的意志,因为心中有着永不熄灭的家国梦。

春晖中学曲院名师馆里的一间办公室门边,至今还挂着“何云”的牌子,办公室里摆着一张老旧的桌子,何云曾在这里任教1年多时间。

“为了理想,舍弃一切。有何云这样的老师是春晖的幸运。春晖要用何云的事迹教育学生。”春晖中学高级教师车春萌说。新学期即将开学,春晖中学的操场上,一排排穿着迷彩服的学生正在军训。

“文章满纸千秋重,光热常存百世芳。” 何云从来没有离去,英雄倒下的地方,星辰在天边升起。在左权县清漳河畔的山脚下,“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铭刻着新闻人何云为抗战胜利立下的功勋:“1942年5月,华北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等四十余位同志壮烈牺牲。烈士们永垂不朽。”

作者:首席记者 周能兵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