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原创
於越流风暨阳美
2019年04月24日 09:21:43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主政者 说

楼闯

暨阳街道党工委书记

暨阳街道,西施故里。一江浣水,一脉稽山,构成了城市的起承转合。暨阳人民骨子里既有江南的婉约细腻,也有塞北的粗犷豪放,他们勤劳、勇敢、善良的品格,是街道发展最坚实的基础和最宝贵的财富。

暨阳街道区位优势明显,是诸暨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金融、商贸、文化中心。浙赣铁路、绍大线、诸东线、杭长线、浦阳江穿境而过。这里耕读传家氛围浓厚,百年名校、首批省一级中学诸暨中学也坐落于此。这里产业发展充满活力,印象城、新世纪、长弄堂人气兴旺,300余家规上企业蓬勃发展。这里风景优美,漫步江边游步道,古越、新城,尽收眼底。

近年来,我们紧扣“活力暨阳”“和美暨阳”“高效暨阳”的建设目标,不断美化人居环境,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打造诸暨高质量发展最前沿。

地名说

因古县名暨阳而得名

暨者,及也,诸侯毕及而停留于此。横贯诸暨之江曰浦阳江,浦阳者涂山之阳。唐光启间改诸暨为暨阳。暨阳街道,因古县名暨阳而得名。

自唐以来,这里历代为州治、县治所在。解放以后,它是中国共产党诸暨县(市)委员会和诸暨县(市)人民政府驻地,为全县(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随着镇乡行政区划的调整,2001年11月,诸暨市城关镇撤镇设街道,始有暨阳街道。

风情园

诸暨市博物馆

地处暨阳街道东一路菱塘山的诸暨市博物馆是一座展示诸暨地方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1998年10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2004年5月1日起免费开放。

博物馆主体建筑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气势恢宏,以汉风为基调,采用高平台、方屋顶的仿汉建筑造型,内以九曲回廊相连,是暨阳街道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曾被誉为浙江省县级博物馆的样板工程。

现有文物、书画、民俗等各类馆藏文物近4000件,其中三级以上的珍贵文物241件。主馆区有“诸山毓秀 浣水流芳”的基本陈列,由文明之光、越国古都、浙东望县、名士之乡、浣江风情五个单元组成,内容涵盖诸暨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再现了诸暨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浓缩了暨阳大地的民俗风情,展示形式有实物、图片、场景、互动等,展现了一个历史悠久、文风昌盛、名人辈出、争强创新的诸暨,突出呈现了诸暨作为越国古都、西施故里的地方特色和深厚人文积淀。

舌尖之上

西施豆腐

西施豆腐,也叫山粉豆腐。在诸暨民间,凡婚嫁喜庆、除夕团圆,此菜必备。

这独特乡风,相传为西施遗习。西施本为农家之女,浣纱织布,心灵手巧,且擅烹饪。

一道西施豆腐,需有豆腐、猪血、淀粉、鸡汤、时件(鸡肠鸡肫之类)等基本原料。制作时,把豆腐、猪血切成丁,连同鸡汤、时件、调料一起倒入锅中,用水煮沸后,取淀粉若干,边倒边搅、边搅边倒,不得停顿,至锅内扑扑有声粘成稠状,一道西施豆腐便在香气四溢中做成了。

一碗碗从锅里舀出,取一调羹将之一口口送至嘴边,略加咀嚼,便有一股股鲜嫩滑溜沁入五脏六肺。

西施与白玉鬃 赵书全 作

“於越流风远,埤中在暨阳。西子音容邈,典范照故乡。”著名学者、“郦学泰斗”陈桥驿少年时曾求学诸暨,后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表达对诸暨这座自古以来以於越文明发祥地而著称于世的江南城池的由衷赞美。

诸暨拥有7000多年的文明史、25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一座自秦置县之始、历代未废的浙东巨邑。暨阳街道,便是诸暨的中心区域所在,也是古越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越国都城的所在地。

古越之都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诸暨县,属会稽郡。唐后期,改名暨阳。

暨阳街道的名字,就来源于唐后期的这个古县名。自唐以来,这里历代都是州治、县治所在。

走进诸暨市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馆,可以看见一套放在显眼位置的文房四宝。这套由石雕笔架、石雕犀牛镇纸、石雕龟钮水注和“碧玉子”铭文砚组成的文房四宝,制作精美、造型独特、保存完好,不仅展示了宋代精美的石雕工艺,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诸暨悠久的崇文重教传统和良好的文化氛围,被诸暨市博物馆列为镇馆之宝。

而这镇馆之宝,就出自暨阳街道望云路上的一座南宋纪年墓。

在诸暨市博物馆的馆藏中,除了这套文房四宝,还有更多年代更为久远的文物。暨阳街道曲山村出土的战国原始青瓷碗、新航村出土的西汉釉陶鼎、浣纱村出土的唐代双鸾衔花枝青铜镜、陶朱山桃花岭纪年墓出土的南宋抄手砚,无一不印证着此地作为越国古都的深厚文脉。

同样能证明暨阳街道古老的,还有一座巨大的历史文物,那就是如今依然驻立在浣江江畔滨江公园里的中水门。这是诸暨老城内留下的唯一一处古代城墙遗迹。

我国古代对修筑城墙十分重视。为了防御外敌,保护一方平安,各县、州、府所在地都必建城池。诸暨县建置始于秦朝,但旧城始建于何时,已经无可考证。有史记载的诸暨城墙,修建于唐朝开元年间,由县令罗元开建,设东门和北门。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中水门,其雏形始成于明初。史载,这是朱元璋派大将胡大海攻克诸暨后修建的。到明中期,为防倭寇,知县林富春重修城墙,但因财力贫乏,林知县贴出布告:城本官地,决不与民;城本官建,决不扰民。尔后变卖了官属地——泌湖,历时半年修建了新的城墙。这个新城墙临江而盘,倚山而踞,周围九里有余,高一丈八尺,设有七门。陆门四座,浣纱江东南临江段,设了上、中、下水门三座。城墙气势雄伟,结构坚固。

清末以来,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城墙再也没有修复过。1937年,日本向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诸暨成了抗日前哨。唯恐日军占领后被利用,不得不拆毁了城墙。因东南段有防洪作用,因此得以保留。

1989年,为了拓宽街道,兴建滨江公园,又拆除了所剩城墙,只留下现在中水门一段。这一段4米高、3.8米厚的城墙,错缝叠砌的大块条石依然坚固,拱起的城门上方“中水门”三个厚实的篆字,更显城门的古老。

坐落于浣纱江畔,暨阳桥头西边的艮塔,则是见证诸暨城千年历史变迁的又一历史文化遗产。此塔建于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至今已400余年。塔高七层,呈六面形,系砖木结构,菱角牙子,叠涩出檐,檐有生角,翼角微翘,全塔不施斗拱。

如今,以艮塔为中心,已建成艮塔公园。塔边绿树环绕,还有小池清澈见底。与周围不断拔地而起的新建筑相比,略显矮小。塔也已经修缮一新,但那塔檐上的累累沧桑,却引得人驻足仰望,感叹不已。

在诸暨老火车站附近,还有一条全长72米,宽2米,春秋战国时即已形成,明清时就很繁华,一直保留至今并在原址复兴的长弄堂。历史上,这里曾居住着“王、郦、杜、陈”四大家族。今天的我们,在这条长长的弄堂里徘徊时,除了可以看见那一纵多横的现代商业街道,亦能邂逅那个旧称“杨衙”的老建筑。虽仅存中庭与楼座,但这个自1981年就被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杨肇泰故居,算得上是明代后期较为典型的官所建筑。

西施故里。 (图片由暨阳街道办事处提供)

西施故里

公元前497年,勾践继位。在强者王、弱者亡的争霸之中,越国历经战败和屈辱的煎熬,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终于击败强吴,继而引兵北渡,逐鹿中原,成为春秋末期一代霸主。

2500多年前的那场吴越争霸,把一位倾国倾城的美人推上了历史舞台。这位被传颂于世的绝代佳人,就是西施。而因为西施就出生在浣纱溪畔的苎萝村,这里自古也就有了“西施故里”的名号。

西子早已化尘去,恰似浣江春水潺潺流。这片丰饶的水土,在孕育美女西施的同时,也孕育了“西施文化”。从唐代至今,西施故里的后人对这位传奇女性的纪念,从来没有停止过。

以西施文化为主题的西施故里风景区,就是一个以浣纱江为中轴,以西施殿为核心,充分展示古越文化和故里风情的人文景区。

西施殿为纪念西施而建。初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李商隐诗云:“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可见唐朝时已有建筑。历经千年,屡毁屡建。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西施殿,是1986年由当时的诸暨县政府重修的。当时,正是百废俱兴之时,政府向民间征集了12000余件明清古建筑的构件。经过设计者的精心布置,巧妙组合,重修的西施殿古朴典雅,充分体现了江南民居的特色。这里不仅是纪念西施的大殿,也是诸暨民间建筑艺术的博物馆,精美绝伦。

走进西施殿,我们便可看到殿中的主体——西施塑像。只见她端坐在浣纱石上,神态平和宁静,气质典雅。

诸暨的乡人尊称她为西施娘娘,可见西施在老百姓心目中地位之尊贵。他们为西施设庙建殿,不仅仅是因其美貌名扬天下,更多的是纪念她忍辱负重,在国家危难之际奉命入吴的自我牺牲精神。

走出西施殿,往苎萝山上行,有古越台。古越台内奉越王勾践像,左右立有越大夫范蠡和文种像,以示励精图治、兴越灭吴之志,台中上悬“卧薪尝胆”匾。山腰有山门,山顶有苎萝亭,登高可鸟瞰景区全貌。山下还有根据春秋时期建筑仿建的古苎萝村,展现的是古越先人的生活和劳动状况。

浣江的东面,与苎萝山、西施殿隔江相望的,则是西施故里旅游区的新建部分。整片区域依浣纱江逶迤排开,绵延数里,蔚为壮观。中国历代名媛馆、范蠡祠、郑氏宗祠、民俗馆、西施滩等次第而列。

比如中国历代名媛馆,是目前国内罕见的以中国历代著名女性为主题的展览馆,以真、善、美为宗旨,选取了100多个中国古代女性人物。其中四大美女馆是其核心。范蠡祠主要以范蠡的军事政治才能和商业才能以及生平业绩为主要展示内容,由范蠡祠、财神庙、魁星阁等相关建筑组成。

而熟知暨阳文史的人都知道,这里还有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郑旦故里鸬鹚湾。金鸡山下的郑旦,是与西施一同入吴的绝世美女。虽然在过去的历史中,对于郑旦的文字记载凤毛麟角,往往只是作为西施的陪衬。但在诸暨人的心里,两位娘娘同样漂亮,也同样伟大。郑旦的美德、精神也在鸬鹚湾代代相传,家乡的父老用立碑、修亭的方式来表达对她的崇敬之情。

水阔山长

依山傍水,绵延生息。因为一江浣水的穿越,一脉稽山的环抱,暨阳便成了一座典型的江南山水之城。一山一水,风景怡人。

发源于浦江县花桥乡天灵岩南麓的浦阳江,因流经浦江县和暨阳大地,因而以“浦”“阳”而名。浦阳江在暨阳段从丫江杨到茅渚埠一段,称之为浣江,亦称浣溪、浣纱溪、浣浦、浣渚,因西施在此浣纱而得名。

从西施殿的后门出来,我们就能看见那块立于浣纱江边的浣纱石。这块浣纱石,是后人命名的。苎萝山临江之处,石壁兀立,巨石不少,为什么独独选中这一块呢?这恐怕得归功于书圣王羲之。如今,他题写的“浣纱”二字依然雕刻在这块石头之上。

大约1000多年之前,南北朝的孔灵符在《会稽记》中写下了“诸暨苎萝山,有西施浣纱石”的文字,亦可以佐证“浣纱”题字绝非唐宋人之伪托。否则唐代大诗人李白不会写出“浣纱古石今犹存”的诗句,宋朝进士杜衍也不会有“两字忠贞昭白石”的吟唱。

壮阔的浣江,自南向北蜿蜓穿越了整个暨阳街道。它从城南流入,流经了整个城区,由城北流出,是整个浦阳江段最美丽的风景。人们依江而居,自然形成江东(城东)与江西(城西)片区。

浣江的西北屏山,山自平阔来,绵亘十里许,通称十里长山。十里长山,苍松悬岩,巍峨峻峭,宛若锦屏。由于峰峦起伏,酷似游龙昂首舞尾,俗称“龙山”。又因为山域主要在县城境内,又称为“县龙山”。它是诸暨老城的绿色屏风,亦是诸暨老城之龙脉所在。

十里长山的主峰是文笔峰,俗称白阳尖、白阳峰。从白阳尖一直延伸到东北方向,在主城区的部分,被称为陶朱山,也称陶山。相传,越国大夫、自称陶朱公的范蠡曾侨居此山。人们为了纪念他,将此山命名为陶朱山。

陶朱山并不高大,但雄浑厚实,有亭翼然临于峰顶,可俯瞰整个城区风景。山上树木四季常青常绿,各种花树异常茂盛,冬暖夏凉,富有生机。如今,陶朱山已成为综合性的“陶朱山公园”,建有1500多级石阶游步路。沿路有“十里长山”“陶朱游胜”“翠峰”“大越胜迹”等摩崖石刻,以及“松壑亭”和“一搅亭”等亭台楼阁,是居民消疲、健身、增知、怡情的好去处。

白阳尖一侧翠薇峰上,还有一座胡公台,它是明初大将胡大海守城暸望的古堡。相传,胡大海在诸暨抗击元朝守军,又攻克绍兴,战功赫赫。他在诸暨驻守期间,治军严明,不妄杀人,不掠妇女,不扰百姓,深受百姓爱戴。胡大海死后,朱元璋追封他为“越国公”。诸暨人民为了纪念他反元建城之功,守城福民之德,立庙祭拜。


作者:记者 徐霞鸿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