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原创
枫桥和静余韵长
2019年04月24日 09:11:06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主政者 说

黄茹

枫桥镇党委书记

千年古镇,三贤故里。千百年来,枫桥这块土地上蕴育了以“三贤”为代表的诸多名士俊贤,也诞生了举世闻名的“枫桥经验”。

近年来,枫桥镇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推动枫桥经济与“枫桥经验”两轮驱动,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把枫桥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真正让枫桥“看得见发展,留得住乡愁”,使枫桥这座千年古镇更加璀璨夺目。

地名说

因枫溪而得名

枫溪是一条风光旖旎的山溪,以沿溪多枫树而得名,早在东晋之时,枫溪江两岸,就已枫树成林。开皇十一年(591),隋文帝派行军总管杨素攻打聚众作乱之人,杨素自会稽发兵进剿,枫溪渡口军旅频繁,乃在渡口架桥建驿站,枫桥与枫桥驿的地名自此始。唐初,百姓乱离,百废待兴,杨素所建之隋桥,已毁于山洪。唐贞观四年大将尉迟恭至越州,乃重建枫桥。宋时,枫桥已成集市,三里长街已成雏形。因商业逐步繁荣,至徽宗时,建置枫桥镇。

风情园

枫桥大庙

位于枫桥古镇和平路,坐北朝南,本名紫薇侯庙,俗称杨相公庙,始建于元朝。

枫桥大庙由钟楼、鼓楼、门厅、戏台、中厅、后厅和厢庑组成,气势雄伟,布局合理,雕刻精美。1939年3月31日,周恩来视察浙东抗日前线,途经枫桥,登大庙戏台发表抗日救国演讲,极大地鼓舞了枫桥群众的抗战热情。

小天竺

位于枫桥集镇紫薇山西麓,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原为处士骆骖别墅。万历二十一年(1593),其子骆问礼重修。

整座建筑凿磐石为基,依山势而建,极林泉之胜。中以“见大亭”为最,亭前有碑廊,嵌有祝枝山、文征明、陈洪绶、董其昌等名家书法帖石。亭左水池岩壁上,南镌“海眼”,北刻“枕流漱石”,均为明海瑞亲笔。该古迹已列入《中国名胜词典》。

东化城寺塔

位于紫薇山巅,建于北宋元祐七年(1092)。岗南山坞中有南朝古刹东化城寺,故名。

塔原高七层,现残存四层。塔砖侧面模印塔形图案,并有纪年铭文“壬申元祐七年立”。为诸暨境内现存最古老的砖木结构古塔,纪年确凿,构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也是浙江省仅剩的6座宋塔之一。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舌尖之上

枫桥面

近来蜚声美食界,受到不少“吃货”追捧。

枫桥面一般以机制银丝面为原料,口感柔软,汤料浓郁,通常有鳝丝面、皮卷面、黄鱼面、腰花面、鲜虾面、三鲜面等。枫桥面的配料也很丰富,包括千张丝、蘑菇片、笋片、茭白丝等,不同的季节搭配不同的时令菜。一碗看似简单的面,因其制作用心、烹制考究而香飘四方。

枫桥三贤之王冕画荷 蒋鸣东 作

“你可知道有一座美丽小镇,江南那一头,梅林飘墨香,枫溪唱乡愁。台门深深锁风雨,耕读几度秋,枫桥岁月酿成的一壶酒,情深深思悠悠,怎么也喝不够……”来到枫桥古镇,常能听到这首《爱满枫桥》,不少人将其设置成手机铃声,认为唱出了枫桥的浓浓乡愁,也唱出了枫桥的平安和谐,成为当地美好生活的写照。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枫桥镇位于会稽山脉西麓,作为地名始于隋朝的枫桥驿,历来为诸暨东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枫桥自古商贾云集,名贤辈出,涌现了以王冕、杨维桢、陈洪绶“三贤”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大家,孕育发展了举世闻名的“枫桥经验”。

有人说,一部枫桥史,半部诸暨史。枫桥和静,如诗亦如酒,让人品之回味悠长。

悠悠大部起风云

青石板、鹅卵石铺路,路旁是清一色古色古香的商铺和门坊,走进枫桥古镇青年街,浓浓的古镇风情和生活气息扑面开来。一位居住在这里的长者介绍,此地又叫大部弄,这一称谓从秦汉一直延续至今。

据《诸暨县志》《枫桥史志》载,夏朝中期,夏帝少康庶子无余立国於越。至春秋时,越国先后建都于埤中、大部、勾乘等地。大部,即在今枫桥江流域。

於越偏处一隅,与中原周天子的正式接触,始于周成王二十四年。《竹书记年》载有“於越来宾”,即越国派遣使者,作为特命全权大使,受到周天子的朝见。由此可知,枫桥江流域是早期於越文化的发祥地。

作为越国早期都城,大部见证了一段段风云往事。《史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东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如今,在枫桥镇大溪村境内的会稽大山燕子岩头,经枫桥热心人士募资凿碑,这块东南第一圣碑秦皇石刻重见天日,带动了秦皇古道和梓坞山森林公园开发。

枫桥以会稽山为屏,以枫溪江为带。开皇十一年(591年),隋文帝派杨素攻打聚众作乱之人,枫溪渡口军旅频繁,乃在渡口架桥建驿站,枫桥与枫桥驿由此翻开新篇。

唐李渊即位后,设越州、婺州,枫桥驿位于婺越道上,遂有“婺越通衢”之称,有“江上年年春早,津头日日人行”的盛景。

至北宋大观二年(1108),枫桥作为建制镇的地位正式确立。南宋时,析诸暨县大部、长阜、长宁等10乡置义安县,以枫桥镇为县治。由此,枫桥镇更加富庶繁华,成为一处政治、经济、商贸重镇。“上有柯桥,下有枫桥”“一枫桥,二牌头”之说,见证着枫桥当年的重要地位。

古镇越千年,繁华今胜昔。2016年起,枫桥镇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修旧如旧,恢复枫桥古镇风貌。走在孝义路上,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勾勒出明清、民国经典历史文化街区轮廓,还原了几代人的记忆。枫桥镇还守住历史脉络,弘扬传统文化,恢复举办“台阁市”年俗文化节,让古镇兼具发展与乡愁。

千年文脉代相承

“枫桥先辈有风流,玉轴文池镇绮楼。”“景色当年有物华,枫桥自古有名家。”枫桥人历来尊师重教,崇尚经学传世、耕读传家,诞生了一批文化大家。其中,尤以王冕、杨维桢、陈洪绶并称的“三贤”,为枫桥文人中的三座奇峰。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枫桥镇栎桥村人。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成为元末著名诗人、画家。“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墨梅》题画诗,让王冕备受关注。

王冕一生与梅为友,种梅、咏梅,又工画梅,创立了“墨梅流派”。更为人称道的是,他淡泊名利,品性高洁,关心百姓疾苦。在栎桥村,建有王冕故居和清气馆。“淡墨梅花万古香”的悠然意境,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

枫桥镇先进村九里山麓,是王冕隐居地,此处清幽宁静,白云悠悠。王冕曾在此“种豆三亩,粟倍之,树梅花千,桃杏居其半,芋一区,薤韭各百本。引水为池,种鱼千余头”,创作了大量诗画名作。如今,此地建有仿元明风格的白云庵四合院一座,复制了当年王冕隐居时的草房、洗砚池和梅花屋,成为九里山坳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元之中世,有文章巨公,起于浙河之间,曰铁崖君。”为明代大文豪宋濂推崇的就是他的好友杨维桢。杨维桢号铁崖,是枫桥全堂村人,其曾祖父为“浙东第一大孝”杨文修。

杨维桢年少聪明异常,却不喜读书。其父杨宏积先世藏书,聚万卷,建楼于全堂小铁崖山之巅,绕楼植梅数百株,号“万卷楼”。从此,这里诞生了杨维桢去梯以辘轳传食、足不下楼五年的美谈。杨维桢被称为“书楼杨”,其创作的古乐府诗被称为“铁崖体”而备受推崇,享有一代诗宗的美名。

三贤中的另一位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为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一生以画见长,尤工人物画。其人物画成就,人谓“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

三贤之外,枫桥的名人名士灿若星辰。

宋元时期,枫桥的藏书楼被时人誉为越中之冠,这些书院里走出了一位位学者大家。在宋元明清四朝,枫桥有进士35人、举人68人。理学大师朱熹曾四度莅临枫桥义安精舍传经授学,在今学勉中学,刻有“朱子讲学处”故址碑。辛弃疾、陆游、徐渭、张岱等文化名人也曾游历枫桥,留下了大量诗文。

枫桥的名胜,因文人吟咏更添一分厚重。“老宿禅房里,深居罢送迎。”陆游所咏的东化城寺塔至今仍矗立于紫薇山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紫薇山西麓,则是明代进士骆问礼依山而建的小天竺。“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这句经典,即出自骆问礼的奏疏。

千年文脉,绵延不绝。近代以来,枫桥更是涌现出中科院学部委员金善宝、毛汉礼,全国劳模、水利专家梁焕木等仁人志士。

枫桥经验陈列馆。 任光法 摄

社会治理谱新篇

春日的枫源村,香樟葱郁,宁静幽雅。枫源村文化礼堂、为民服务中心、综治中心内,面对天南地北的一批批考察团连连发问,村委主任骆根土自如作答,考察团成员频频点头……

“我们村是‘枫桥经验’的发源地之一,是枫溪江的源头,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骆根土对村情如数家珍,对村庄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的做法更是娓娓道来。去年,枫源村接待的“枫桥经验”考察团近600批,高峰期间平均每天接待20多批。

“枫桥经验”,是枫桥镇最大的名片,是全国基层综治工作的典范、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标杆。

20世纪60年代初期,枫桥的干部群众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在如何教育、改造“四类分子”这一问题上,敢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的方针,通过开展说理斗争,既没有打人,也没有捕人,就把“四类分子”给就地制服了,创造了“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和发动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经验。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枫桥经验”这面旗帜由此高高飘扬,闻名全国。

在专家学者们看来,“枫桥经验”诞生在枫桥,绝非偶然,而是枫桥历史文化孕育滋养的结果,也是枫桥文化传承发展的产物。

历经55年坚持发展,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发展到如今的“党建引领、人民主体、三治融合、四防并举、共建共享”,“枫桥经验”的内涵不断丰富,枫桥镇始终把造福群众、满足群众的需求,作为基层理的终极目标。

邻里有矛盾、群众有纠纷,枫桥镇调解志愿者联合会第一时间介入,杨光照、毛仲木、杨少剑等调解专家用多年总结提炼而成的“调解十法”理性化解;镇村缺项目,建设缺资金,乡贤参事议事会的乡贤们牵线搭桥、慷慨解囊;获悉村庄有红白喜事,乡风文明理事会的志愿者上门宣传移风易俗知识,杜绝盲目攀比铺张浪费;在枫桥古镇上,一支119人组成的“红枫义警”队伍常年巡逻,守护着一方平安……枫桥镇坚持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建起280家镇村社会组织,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1人加入社会组织,共建共治共享蔚然成风。

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在枫桥镇,29个村和2个社区,村村都有法律顾问。法律顾问定期下乡开展法律知识宣传,举办法治大讲堂,帮助居民树立法治意识,形成浓厚的法治氛围。

传承“三贤”文化,做强红色基因,枫桥建立了“三贤文化”研究会,建成乡贤馆,引导乡贤参与村庄治理。修缮推广梁焕木纪念馆、枫桥大庙等红色教育基地,传承红色文化、革命精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国试点,开展“最美枫桥人”“枫桥好人”系列评选,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风尚。

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享誉全国的“枫桥经验”,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为枫桥经济与“枫桥经验”两轮驱动打下良好基础。目前,枫桥镇正高举“枫桥经验”这面旗帜,利用好“枫桥经验”带来的人气,系统谋划古镇游、红色游,大力发展沿枫溪江和镇南古镇区域的文创产业,以“枫桥经验”发源地的使命担当,讲好枫桥发展好故事。

陈洪绶有诗云:“吾岂恋他乡,深意如何说。他乡也是不安心,归卧枫桥歇。”清朝诗人朱用调曾云:“归去枫溪好,千山如画图”。一个更加富裕美丽、文明和谐的枫桥,会越发让世人瞩目。


作者:记者 秦德胜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