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原创
珠圆玉润山下湖
2019年04月24日 09:03:51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主政者 说

钟亦飞

山下湖镇党委书记

明珠璀璨,风光旖旎,民富家殷,山下湖镇是淡水珍珠的发源地,享有“中国珍珠之都”的美誉。万亩稻花香,万亩碧清波,珠光点点,熠熠生辉,勾画出全域全景、如诗如画的珍珠小镇。

接下来,山下湖镇将围绕“特色小镇创建”的主题,紧扣“珍珠产业转型升级”的主线,以“从百亿级向千亿级产业迈进”为目标,提高站位、改革创新、求真务实、民生为重,扎实推进融杭发展同城化、产业转型数字化、美丽建设全域化、社会治理现代化,奋力打造长三角靓丽珍珠小镇。

地名说

山下有小湖

相传,山下湖村居民在明末清初时,由詹家峧分居而来。当时坐落在凤山南麓,取名“凤山村”。因山下有一小湖,故以山下湖为村名。

山下湖镇原有西江、泌湖两个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西江、泌湖合并成山下湖镇。因为当时坐落在山下湖村的珍珠市场已蜚声国内外,故镇以村名,取名为山下湖镇。

风情园

大宣革命烈士纪念碑

大宣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山下湖镇大宣村老鹰山北麓,解放初期始建,重建于1963年,为诸暨第一座乡村烈士纪念碑。

山下湖镇区是诸暨市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有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在风起云涌的岁月里,山下湖人民的优秀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投身戎行,前赴后继,用殷红的鲜血谱写了历史篇章。

这个纪念碑,纪念的是魏伯贤、魏光校、骆夫根、王廷钧、陈如樵、黄孟根、徐明道、余岳初、陈仲达、詹善根、魏巨安这11位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

为传承红色革命精神,2015年,山下湖镇泌湖村对纪念碑和烈士陵园进行了修缮,对村中的“朱公池”进行整修疏浚,并在纪念碑旁边新建抗日根据地陈列馆,打造成以“军事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红色旅游景区。

舌尖之上

风鱼与蚌肉

山下湖镇,河道纵横,水流潺潺,环境优美,水产丰盈。独特的物产,造就了与众不同的美食特色。

风鱼就是当地特有的一道美味。过年时,将新鲜鳙鱼或草鱼剖肚(不刮鳞),挖出内脏及鱼鳃,沥干后,用炒熟的花椒盐擦涂在鱼的周身,然后用毛竹棕箬壳将鱼包裹起来,肚皮朝上悬挂在风口。待到次年清明时,取下洗净后或蒸或煎,其肉比火腿肉还红润、坚实,其香味醇厚,扑鼻,是奉侍宾客的最佳选择。

人称湖区“小鲍鱼”的蚌肉也是山下湖特有的美味之一。蚌肉,即河蚌肉。无论是插种时的小蚌,抑或是收珍珠时的大蚌,其肉洗净先用棒槌敲打或用筅帚篰头登过后,沥干,煎、炒、炖等各种烧法均可,其肉鲜嫩,其味可口,能与海鲜媲美。

山下湖之金玉珍珠 周昂绪 作

生长在万亩碧波之中,历经上千个日夜的滋养孕育,数十道工序的严密筛选,最终以最完美的形态,展现在大众视野里。自古以来,珍珠就像一个仪态万千的贵妇,以其高贵的身份、华丽的容颜、典雅的仪态、纯洁的品性,悄无声息地满足着人类的爱美之心。

诸暨市山下湖镇,犹如一颗遗落在人间的珍珠,形成了诸暨独有的湖畈风情,也始终秉持着珍珠般晶莹耀眼的特质,一次又一次地创造着属于山下湖人的辉煌。

夜色中的山下湖,微波荡漾,采珠人捞起湿淋淋的珠蚌,也托起了一座享誉中外的珍珠小镇。

珍珠之都

珍珠,山下湖镇的代名词。这里的淡水珍珠产量占全球的73%,全国的80%以上,这里不仅是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产销中心,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珍珠之都”。

华东国际珠宝城是山下湖镇的地标式建筑。作为国际上最大的珍珠集散中心,这个经过数代珍珠人的努力而形成的第六代市场,是每一个来到山下湖镇的游客的打卡地。

1985年,敢闯敢拼的山下湖人受江苏渭塘珍珠市场的启发,用毛竹、油毛毡、书桌等简易工具,在自家门口搭建了一个“广山珍珠交易市场”。这是山下湖珍珠人开创的第一代珍珠市场。虽然这个市场两年后被迫关停,但珍珠产业在山下湖的发展已势不可挡。1993年,全镇淡水珍珠交易额就突破了亿元大关。

数十年来,几经更替。一直到2008年,投资30亿元的华东国际珠宝城开始运营。除了生产与加工,这里更汇集了全球顶尖的珠宝设计团队,他们极富灵感的创意,赋予了珍珠更加璀璨的新生,使其不仅成为特色鲜明的地域名片,更是时尚文化的前沿载体。

室内灯火通明,玻璃柜台里,一颗颗浑圆硕大的珍珠,在灯光的映衬下发出柔和而又夺目的迷人光芒。2380个国际标准铺位,入住率达到70%,年成交额超110亿元,市场辐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奠定了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淡水珍珠交易市场中的龙头地位。

如今,一种从2016年开始流行起来的销售方式——淘宝直播,正在呈现着井喷式的增长趋势。300多亿元的销售额,这是山下湖镇1800多家淘宝直播店在2018年交出的骄人业绩。

距离华东国际珠宝城不远处的山下湖珍珠产业园区内,45岁的“珠二代”何延东,是典型的子承父业。他的父亲、白塔湖畔的长乐村村民何伯荣与同村的何木根,是山下湖的第一代养蚌育珠人。20世纪60年代,他们率先从江苏引进养蚌育珠技术,并因此成为了村里的第一批万元户。到20世纪80年代初,养蚌育珠已普及到全镇95%以上的农户。

后来,何伯荣还与人合资办起了珍珠粉厂,摸索珍珠产品的深加工。何延东创办的三延珍珠,便是在父亲基础上的提升,是更高层次的深加工:珍珠中药饮片与珍珠化妆品。2016年,他与胡庆余堂、青春宝等知名品牌合资创办的公司正式投产。今年,何延东19岁的儿子即将参加高考。可以预见的是,这位“珠三代”的未来,也将与珍珠产业密不可分。

珍珠为山下湖人创造着财富,谋求着福祉。目前,山下湖镇从事珍珠产业的约有1.5万人,占全镇人口的一半以上。

2018年,山下湖“珍珠小镇”进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一个时间跨度为3年的珍珠小镇创建行动已经启动。2019年,总投资5亿元的珍珠湖、珍珠博物馆、创意工坊、万亩蚌塘流转及景观工程等一系列项目开始建设,山下湖镇正昂首阔步地走在培植千亿级珍珠产业,创建世界级珍珠小镇,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大道上。

空中看山下湖。 (图片由山下湖镇政府提供)

水乡湖区

小小的珍珠,从山下湖出发,去往全世界。这个人口仅2.9万的小镇,为何能成为世界闻名的珍珠之都呢?显然离不开山下湖人脚下这片与众不同的水土。

相传,山下湖村居民在明末清初时,由詹家峧分居而来。当时坐落在凤山南麓的村子,因山下有一小湖,故名山下湖。一山二水七分田,这里河道纵横,湖塘密布,为珍珠养殖提供了相当理想的生长环境。

山下湖,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水乡湖区。一条枫桥江,穿越山下湖境内。不过,这条枫桥江,在哺育沿江人民的同时,也曾带来了无穷的苦难和磨练。

《光绪诸暨县志》曾有“泌湖汪洋无际”之说。山下湖湖区范围包括整个西泌湖和东泌湖、白塔湖的一部分。泌湖之“泌”,意指蓄水之处,此乃枫桥、栎桥、孝泉三江汇集而成的湖泊。枫桥江上游山地不断开垦,大量泥沙进入湖泊,随着时间的流逝,久而久之,沉积后逐渐出现了大面积的可耕地。

但由于地势低洼,纵观四百多年的历史,泌湖之地屡遭水患。在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贫困落后的生活条件下,坚韧地与水抗争,除害兴利,始终是历代当政者乃至山下湖百姓心头的一件大事,并最终完成“建百里长堤,保百万生灵”的壮举。

明万历二十二年(1605),知县刘光复亲察沿江各湖,顺水势而疏导,组织湖民修筑堤防。

清光绪十三年(1887),山下湖镇解放村原王家坞人、当地绅士王昌泰和枫桥镇杜黄桥人楼也鹤等人倡导:“筑堤疏江,将三江之水引向西流”,发起建造西泌湖大埂。这条大梗,全长15.5公里。

民国十七年(1928),又有龙止口村章长春、西斗门村骆子钊、杜黄山下村詹启立等发起在龙止口银河江出口处建造银河闸。

民国二十四年(1935),从事地方田赋管理工作的詹启庚联合57个小圩湖爿,上从鳖山起,堵断东泌湖港进口,下至塞江口,截江造闸,筑成统一大埂。从此,原东泌湖江成为内河,泌湖分成东、西两大湖畈。

1956年12月,在时任诸暨县县长何文隆的指挥下,枫桥、栎桥、孝泉江“三江并道”工程正式启动。截去塞江口、山下湖、八十亩头、鸡龙石五个大弯至邵家埠,穿草江之地与东江汇合。

之后,又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再加上政府对水利建设的重视,依靠集体力量兴建大小水库13座,并先后改建了上横坝、下横坝两座电力排灌站,修筑长达10公里的“四五”渠道,达到引洪畅通,才从根本上解决了由于内涝压力,不能直接把湖内的水排入枫桥江的难题。

近70年来,泌湖没有发生过决堤倒湖现象。如今,国家又投入巨资,把大堤筑成抗洪排涝的标准堤,使其抗洪能力标准从五年一遇提高到十年一遇、二十年一遇,直至现在的五十年一遇。

而在此之前,山下湖镇区的近三万亩良田年年要与洪涝奋战。据1982年出版的《诸暨县地名志》记载,1949年以前,此地粮食亩产只有270斤左右。

虽处鱼米之乡,但缺粮的情况极其严重。即使在上世纪60年代,山下湖还是远近闻名的贫穷镇。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珍珠产业的兴起,不仅是当地百姓穷则思变之举,同时也是因地制宜之策。

农业振兴

山下湖镇被世人熟知的,除了珍珠养殖,还有水稻种植。

作为诸暨第二大湖区,山下湖在历史上曾有“泌湖年岁熟,天下一餐粥”之美誉。田多山少,这里有水田2.81万亩,旱地1801亩。水稻历来是山下湖的传统粮食作物,从清代开始,就有种植双季稻的记载。

今年68岁的王茂理,是山下湖镇新桔城村的种粮大户。这位从十四五岁就开始下田插秧的老农民,如今是诸暨市伟可粮食专业合作社的一员。这个种粮技术过硬的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坐落于义燕自然村,种植总面积1270亩。全省第一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就是它创建的。最值得称道的是,实现了早稻亩产和早稻百亩亩产双双打破并创造了“浙江省吉尼斯纪录”。

春耕时节,绿油油的新苗,在春光的照耀下,显得一片生机勃勃。站在田间的王茂理,深深地感恩这片土地给予他的厚爱,也企盼着来日的风调雨顺,期待着几个月后的丰收。

插秧机插秧、无人机施肥,现代科技的进步,为传统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为农业振兴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距离新桔城村不远处的米果果小镇,便是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打造成为的一个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农旅融合”样板。2013年6月,农民出身的诸暨企业家陈照米,在知天命之年回到了故乡山下湖镇。

他先从解放村流转了500亩土地试水,种起了葡萄、草莓。由此开始,一个总面积为3152亩,集“吃、购、游、赏、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小镇,渐渐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对于这个小镇,陈照米打了个很形象的比喻:土地是手掌,五个手指就是五大发展理念:一是农业种植,二是农产品深加工,三是科普教育,四是农业旅游,五是文化和创意。

这里,人气满满。人群中,多半是穿着校服的学生。这里是浙江省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基地,同时还种植了猕猴桃、葡萄、蓝莓和草莓等各色水果。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小镇还配套建设世界首家火龙果文化主题馆、青少年科普馆和乡村记忆馆,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校外学习农业科普知识和娱乐活动的场所。

乘坐着小镇内的小火车,便开启了别开生面的农业观光游。一路上,各种果蔬采摘区、生态餐厅、田园生态住宿、欢乐大剧场、射击馆、深加工观光工厂、农业科普馆、昆虫馆、乡村体验馆、陶艺馆、乡村记忆馆及儿童游乐园、中医药文化馆、水上乐园、冰雪世界等,一一呈现在眼前。

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米果果小镇2018年接待游客量67万人次。让每一寸土地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这是陈照米和他的米果果小镇创造的新思路。这条新思路,既破解了土地经营权入股难题,也让这里成为了现代大农业的振兴样本。


作者:记者 徐霞鸿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