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新闻
喜看老区焕新颜 寻访浙江首个县级苏维埃政府驻地
2019年04月19日 09:16:57
来源:浙江在线

从红军擂鼓山顶看住龙镇驻地住溪村 浙江在线记者 李鹏 摄

浙江在线龙泉4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鹏)龙泉市住龙镇,一个地处浙江福建交界的偏远小镇,这里山青水秀,空气清新。84年前,浙江首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于此诞生。这一带曾是刘英、粟裕所开辟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40年多前,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到这片土地时,这里曾经依靠“木头经济”一度成为浙江第一批农民年均收入超千元的“首富镇”。

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革命老区的发展又该如何拓新路?春暖花开的季节,本网记者来到这里蹲点采访,寻找答案。

反映苏维埃政府成立的油画 浙江在线记者 李鹏 摄

铭记历史,红色旅游寻初心

抵达住龙镇已是深夜,大山寂静、溪水潺潺。

住溪村是住龙镇集镇所在地。狭长的老街长达400米左右,老街入口竖着简易门楼,上书“红军街”。老街尽头有个廖氏祠堂,是浙江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研究了当地党史十多年的龙泉党史专家毛明库介绍,1935年,刘英、粟裕率红军挺进师由闽北向东挺进浙江,在龙泉宝溪乡打了入浙第一仗。此后,又在住龙多次辗转游击,“当年,这一带山峦起伏,远离城镇,老百姓备受欺压,富有革命精神。住龙又在龙泉和福建浦城交界,是打游击的绝佳地带。”

80多年后的今天,红色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住龙镇党委副书记李朝东介绍,当地专门成立了老区建设促进会,与党史部门密切配合,开展红色资源调查,挖掘抢救红色资料,提出革命遗址(遗迹)保护修复意见计划等。一批“沉睡”的红色文化旧址、遗址得以“苏醒”。自2012年以来,龙泉市已投入600多万元修复了43处重点遗址。

除了集镇上,周边的乡村也加入到传承保护红色文化的工作中来。在周边的碧龙村,村头矗立着一座纪念碑,碑上刻着“革命英烈千秋”几个大字。在村里,村支书杨洪春告诉记者,这个小村人口不多,却先后涌现了12名烈士。为传承英烈精神,过去37年间,他走访多地,整理史料,考证英烈事迹, 2014年修成了红色村史,并在村中建成了浙江省第一座村级烈士陵园。

红色文化不仅滋养了住龙人的心性,也造就了当地绝佳的旅游资源。在廖氏祠堂前,记者偶遇了隔壁庆元县财政局机关第二党支部的党员们在“住溪苏维埃政府旧址”碑前重温入党誓词。李朝东说:“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会发生,越来越多的人赶到小镇,在这里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吃一餐红军饭、听一堂革命历史课,在红军战斗过的地方追寻初心。”

红色旅游兴起,直接带动了这个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小镇已累计接待4.3万余人次的党员开展党性教育、红色游学。2018年,全镇共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同比增幅超50%,旅游收入达1600万余元,同比增长超56%。

红军留下的三个弹孔 浙江在线记者 李鹏 摄

封山育林,绿色发展富百姓

在住龙镇上放眼远望,但见周边山峦,山林耸立,小镇愈加显得安静。

森林曾给住龙镇带来过巨大的财富。西井村村主任范启范启发说,龙泉素有“浙南林海”之称,住龙一带又是林海的核心区域。改革开放前,住龙是当地出了名的“穷地方”。1978年以后,当时的住龙人通过砍伐原木出售,曾经在1985年成为浙江省最富有乡镇,人均收入首先突破千元大关。范启发回忆,早在1985年,洗衣机、冰箱、彩电就已经成了住龙镇每家每户的“标配”。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木头经济”开始衰退,伐木带来的恶果开始显现,每到汛期,原本清澈的溪流变得浑浊,通村公路常被泥石流阻断,“连饮水、出行均遇到困难。”忆及往事,如今,范启发依然叹息。

“不能肆无忌惮地砍树了!”住龙人及时意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启发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地开始封山育林,还制定乐村规民约:上山砍树不仅要受林业部门处罚,还得在村里放电影、公开检讨。

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后,住龙的美丽环境又回来了。如今,住龙的森林覆盖率保持在93%以上,水质常年保持在I类以上。有外地游客开玩笑说,这里是“用矿泉水洗澡”的地方。正是基于这好山好水好生态,再加上红色旅游的带动,如今已是3A级景区的住龙正在创建4A级景区。数据显示,住龙镇2018年的农家乐(民宿)营业收入已达960余万元。

从“伐木致富”到“封山育林”,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住龙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深认同。此后,小镇开始调整产业,走绿色生态发展的路子。范启发所在的西井村就是一个很好的转型案例,这个村致力于把传统养蜂产业发扬光大,今年3月30日,范启发还因此受邀赴京参加 “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颁奖,上榜的全国103个村庄中,西井村是丽水市唯一入选的村庄。

碧龙村的烈士陵园 浙江在线记者 李鹏 摄

游子回归,返乡创业拓新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伐木经济”降温后的住龙,年轻人纷纷外出闯荡,村里一度只剩“咬不动豆腐”的老人和“够不着餐桌”的小孩。蹲点之初,一个问题总在脑际挥之不去:住龙该如何在新时代拓展新路?

两个从外地回到住溪的创新创业者解答了记者的疑问。

如今的住龙镇,是创新创业的好地方。2014年,土生土长的住溪人周志康从外地回到老家,开始养殖娃娃鱼、试种樱花。从住溪老街出发,开车不到10分钟,就是村民周志康的娃娃鱼养殖基地。他还流转了几百亩土地,让荒山变得有价值,附近农民还能来这里打工。家住附近的低保户叶方祥每年能赚到2万元的工资,还有近万元的土地租金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以前,住龙山高路远,人们只能去外面闯。现在路也通了,回乡创业正当时。”周志康说。

如果说周志康描绘的就是一幅产业发展蓝图,那么住溪人田初平谋划的是一幅乡村治理蓝图。2017年,在外打拼了10多年已成为老板的“新乡贤“田初平回到了故乡,参选了村委会主任,成为当地传播一时的佳话。

“外面的世界多好,你为什么要回来?”在镇上的红色记忆客栈,刚见到田初平,记者抛出这个问题。

“现在的住龙已经跟过去不一样了,乡村振兴带来难得机遇。我回来就是要建设了不起的乡村。”这是田初平的回答。当选村主任后,他和村“两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谋划了“红军食堂”改造项目,总投资273万元。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了整体形象,还能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2.7万元。

离开前,田初平告诉我,村里前不久新开业了一家酒吧。“这是4个‘90后’青年合资创办的,他们也动了回乡创业的念头,开酒吧就是想探探路。现在游客蛮多,生意不错。以后的住溪,还是他们唱主角。”


作者: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