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6年秋瑾纪念碑后面的府河
(图片选自《绍兴旧影》一书)
上周绍兴晚报“老绍兴”版面刊登《绍兴老城区东西南北街》之后,不少读者致电笔者,想了解旧时绍兴府城“一河两界、一府两县”的相关历史。为此,笔者爬罗剔抉相关文史资料,并从市档案馆与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合编的《绍兴旧影》(1949年—1978年)一书中,找到了昔日府河的老照片。
“山阴不管会稽不收”
这句话就出自府河
众所周知,绍兴老城区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府河,自隋朝开皇九年(589年)至民国元年(1912年),一直是绍兴府城同城而治的山阴、会稽两县的一条界河。府河自南门南渡桥流入,经舍子桥、大庆桥、大云桥、清道桥、水澄桥、利济桥,折而向东,经小江桥、斜桥、探花桥、香桥,再转北向出昌安门,流入三江口。故同处一城,河东为会稽县,河西系山阴县。因此,世居小江桥北笔飞弄的蔡元培自称山阴人氏,而周恩来祖居和鲁迅故居在会稽地界。
那么,倘若发生在两县界河上的公案该由谁处理呢?于是,绍兴民间就有了“山阴不管会稽不收”这一俗谚,也就有了明代才子徐文长智斗山会两知县,为民请命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府河之上。
直至上世纪60年代,府河仍保持着“一河两街”的水巷格局,但在扩建绍兴老城区主干道解放路时,因有关部门填河筑路的改扩思路,致使市区17条河道被填平,部分河流通泄不畅,失去传统特色,其中就包括将府河大云桥至大江桥段改成路下涵洞式暗河。
日本学者访绍拍照
定格府河昔日旧影

1966年武田泰淳在轩亭口越王埠留影
昔日的府河究竟是怎么样的?据担任《绍兴旧影》(1949年—1978年)主编之一的原鲁迅纪念馆馆长裘士雄介绍,这本书的最大特色和价值,就是收录有绍兴526幅珍贵历史照片,浓缩了1949年至1978年近30年来绍兴的风雨历程,再现绍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发展变迁。其中,反映昔日府河面貌的老照片,就是他通过日本学者武田泰淳征集而来的。
武田泰淳(1912年—1976年),日本小说家、中国文学研究家。1966年,他为了寻访女革命家秋瑾的生平踪迹,赶到绍兴轩亭口实地考察。次年,武田出版小说《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女士传》,并向日本人民介绍秋瑾的英勇事迹,此书曾在东亚文化圈引起轰动。
岁月消磨,老照片虽不太清晰,但当年武田访绍时,定格轩亭口背后府河的照片仍依稀可见。据了解,秋瑾烈士纪念碑自1930年立碑到现在一直没有动过。当时,纪念碑就矗立在府河西边,而现在纪念碑恰好处在解放路的中央,因此算起来这里应属原山阴地界。而距离纪念碑十多米的秋瑾塑像,则属于原府河东面的会稽县地界。也就是说,现在人们开车由南往北途经轩亭口时,其实有一半路幅是在原先的府河之上。
据了解,纪念碑旁边当年武田留影的下沉式河埠头,也非常有特色,人称“越王埠”。据史料记载,唐乾宁三年(896年),钱镠战胜董昌,建立吴越国,定杭州为西府(首都),越州为东府(行都)。他驻节越州,其王宫就建在卧龙山(今府山)东南侧,为方便往返杭越两地,钱镠经常在此登舟上岸,因此此地被称为“越王埠”。越王埠是原先居住在轩亭口一带居民出门、迎亲、访友、看戏、扫墓等上下船之处,也是乡下农民用舟船将菜蔬、瓜果、鱼虾等载到这里,与城里人进行交易的买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