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2019绍兴市两会 >> 报告解读
两会聚焦·打造现代城市体系
加快融杭联甬接沪 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2019年01月16日 10:55:50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加速融入“大都市区”

走出会稽山,迈向太平洋。绍兴的城市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关键的时间点。

环顾四周,向西是省会城市杭州,向东是港口城市宁波,向北是湾区龙头上海。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正式成为省级战略。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份子、杭州湾大湾区的小兄弟,绍兴如何把住时代的脉搏,找准自己的定位? 答案是:在融杭联甬接沪城市发展导向引领下,推动杭绍甬同城化发展。

交通互联、平台共建、产业共兴、服务共享。过去一年,杭绍甬同城化蹄疾步稳。

向西看杭州,金甬铁路、杭绍台铁路、杭绍城际铁路、杭绍台高速、31省道北延等项目全线推进,让杭绍两地变得紧密;柯桥打通与萧山的13条断头路,绍兴杭州公交车实现对开,诸暨开通到杭州的城际客运班线,让杭绍同城的感觉变得更加真实。向东看宁波,长达239公里的杭甬运河东线(绍兴到宁波镇海港)开通500吨级航道,国内首条双层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宁波舟山港至绍兴班列成功首发,让绍兴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通江达海的梦想。

高速、高铁、地铁、水道……一道道交通线犹如一条条血管,将杭绍甬三地骨肉相连,构筑起“一小时交通圈”的城市共同体,杭绍甬的城市边界正变得日益模糊。

城市奋进,平台先行。去年5月28日,浙江省政府宣布浙江省大湾区建设战略,计划到2022年,打造一个经济总量达到6万亿以上的世界级大湾区。

绍兴滨海新区与西边的杭州江东新区、东边的宁波前湾新区、北边的湖州南太湖新区,一起构成了这个大湾区的最核心“四区”,这里将被建设成为产城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区。这意味着,绍兴首次站在了大湾区发展的核心方位上,与周边城市携手走向大洋深处。

出湾向洋面向世界参与竞争,绍兴要苦练内功提升城市能级。过去一年,绍兴唱响“双城计”,奏响大城市建设协奏曲。

在“全市一盘棋”理念的引领下,500万绍兴人民共画大城市的同心圆。诸暨“北承南接”,位于诸暨次坞镇的临杭产业园,去年招引了杭州都市区优质项目40余个;嵊州和新昌两地协同,在嵊州城南新区共建的项目一个接一个开工;风情旅游新干线三区贯通运营,让越城、柯桥、上虞三区融合加速。如今拥有浙江省第二大市区面积的绍兴,已经有了融入大都市区的坚实根基。

外延在增大,内涵也在提升。景观提升和有机更新,让城市脱胎换骨。对标杭州G20峰会环境提升标准,去年绍兴对越城区22条道路进行景观提升改造,拆违949万平方米,城中村拆改651万平方米,一个独具东方水城和江南古城韵味的时尚之城惊艳世人。随着《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的实施,静立千年的古城正加快疏解非古城功能,拔地而起的新城正集聚高大上要素,绍兴主城区,古城新城联动交相辉映散发出独特的城市魅力。

“打造现代城市体系,加快城市转型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出的城市发展计划让代表委员们心潮澎湃:开建杭绍甬超级智慧高速公路、制订深度接轨上海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市区到诸暨以及嵊新市域的铁路……从字里行间的表述,我们可以憧憬:绍兴城市发展的新一轮机遇期已经到来了。

对标先进城市,找到全新方位。全省“四大”建设的机遇,牵引着绍兴与周边同频共振、拔节生长。一个融杭联甬接沪的大城市雏形初现。

市人大代表 绍兴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林 抒

市政协委员 绍兴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屠剑虹

市人大代表 华汇集团规划咨询研究院院长 陈 扬

市政协委员 绍兴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融资部经理 王战军

市政协委员 绍兴市规划局副局长 洪安龙

市人大代表 祥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赵红卫

左右逢源融入大湾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动杭绍甬同城化,全面实施综合交通网络化、公共服务同城化、产业平台协同化、城市发展融合化行动。在“左右逢源”的格局中,绍兴如何发挥竞争优势,推进杭绍甬同城化?

“推进杭甬同城化离不开绍兴,绍兴必须积极参与其中,且必须要承担起和杭州宁波类似的都市区职责。”林抒代表认为,融杭联甬,一方面,绍兴要积极融入外部空间和环境,主动拥抱大湾区、融入大都市区,更多吸纳外部城市优质资源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要加快内部空间整合提升,彰显和发挥绍兴在城市群中的互补性、协同性、便捷性等独特优势,输出自己特有的城市功能。

但同城化不是同样化,也不是统一化,更不是合并化。林抒代表说,杭州数字经济发达,宁波港口经济优势明显,绍兴也应找准自己的定位和格局。

对此,市政协王战军委员也深有同感。她认为,发展要有统一步调。三个城市不能只专注于自身发展,要以更广的视野更高的站位来看发展问题,着眼大湾区进行要素布局。这就要求三地在政策出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相互沟通、协调互动,力求三地要素布局最优化和整体效益最大化。此外,三地融合要错位竞争发展,做到自身优势不可替代,同时加强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洪安龙委员认为,在当下大开放、大融合的背景下,绍兴要开展好临杭区域空间融合规划,全面融入杭州湾大湾区。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完善“中心城市-县域城市-小城市-中心镇”体系。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绍兴应深化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地下空间等专项规划,加强城市有机更新,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接共融格局。

洪安龙委员说,曾经有人担心,绍兴会面临“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困境,一体化同城化更会加剧虹吸效应、通道效应。其实,城市的融合发展是两方面的,虹吸、通道效应固然存在,但同时溢出、洼地效应也十分明显。“去年绍兴制定出台杭绍甬一体化发展绍兴行动计划,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各类人才加速集聚。这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善做‘融’的文章,完全可以变虹吸、通道效应为溢出、洼地效应。”洪安龙委员说。

优化功能提升竞争力

发挥潜在优势,保老城,建新城,绍兴在主城区唱响“小双城计”。

屠剑虹委员对政府工作报告中“以世界遗产标准保护利用古城”这句话印象特别深刻,她说:“文化是绍兴最耀眼的标签,古城是文化最大的载体。把古城‘让’出来,使古城‘静’下来,是绍兴古城保护的思路。”

“让”出古城,过去古城内人口过度集中、建筑密度过大、道路交通不畅等问题越来越凸显,要疏解古城内过于集中的功能,有效缓解古城人口、资源压力,优化古城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品质。让古城“静”下来,是通过合理布局,让其变成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如优化古城内公共交通布局,都将有助于打造城市发展“慢”通道。

屠剑虹委员说,今年起实施的《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是保护利用绍兴古城、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古城保护利用工作的体制机制,建立保护名录制度及相关配套制度,严格落实各项保护要求与措施,让绍兴深厚的文化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王战军委员认为,把古城“让”出来后,会带来两个积极效应,一是帮助提升镜湖新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古城内的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往外搬迁,推进新区博物馆、美术馆、人民医院新院、苏宁广场、希尔顿酒店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二是古城的功能以一种新形式填补,可以引进培育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文宿经济”,把阳明故里、鲁迅故里、古城北入口等历史文化资源连点成线、串线成片,以激发文化资源更大的价值。

在陈扬代表看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双城计”的思路清晰可见,一方面绍兴要打造以镜湖为核心的全市首位度的城市核心和地标性新城区,一方面要保护利用古城,提升城市的品质和综合竞争力。“古城、新城的发展,需要‘双城’有效联动,古城的部分资源流向新城,新城又反哺古城,实现人才、交通、资源的双向流动,实现‘改造古城、建设新城、提升主城’的目标。”陈扬委员说。

三区融合构建新格局

三区如何打破行政区划的籓篱,更深入地走向融合,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重要内容。

陈扬代表认为,在发展大湾区经济、建设大都市区的背景下,三区融合被赋予了合力提升绍兴城市竞争力的新内涵,“围绕报告提出的‘构建空间对接、资源整合、服务共享新格局’,三区融合需要加速发力。”

在基础设施上,绍兴要进一步加快交通、医疗、教育、体育、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三区共享式布局,综合考虑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和水上游线,既要建设三区之间的快速连接通道,又要发展三区柔性联动的水上旅游和新干线旅游线路。

在产业发展上,鼓励发展各区特色,加快优势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在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同时,重点发展先进智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布局,三区合力提升产业层次。

在公共政策上,要营造三区协同的公共政策,三区共建经济走廊、生态长廊、文化连廊、人才通廊。消除公共资源交易中针对本区企业的“保护政策”,实现公共资源的充分共享和互通。

“三个区的城市设计还需要更精细化,凸显整个片区的特色。”洪安龙委员说,要对镜湖新区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环境风貌进行系统谋划;柯桥、上虞、袍江、滨海重点区域城市设计,要按照“显山露水”要求,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风貌。

洪安龙委员认为,三区融合成果已不少,但还没有产生“1+1+1>3”的大城市效应。“三区要实现规划、国土、主体功能区、生态红线等多规合一,做到信息一平台、规划一张图、设施一张网、建设一盘棋,形成规划开发建设的强大合力。在城市发展方向上,柯桥重心向东,上虞拥江向西,越城连脉向北,三区应向心发展,集聚融合。”

抢抓机遇体现新作为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机遇,突出融杭联甬接沪城市发展导向,推动大城市建设迈上更高台阶。

“绍兴有基础、有使命融入长三角。”林抒代表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绍兴作出“绍兴要放在‘长三角’的范围来审视你们的发展地位”这一重要指示,绍兴要主动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拥抱大湾区,乘势提升城市能级和品质。

那么“融”的过程中,绍兴的着力点和发力点在哪里?

“关键要找准定位。”林抒代表认为,绍兴深度接轨上海的战略目标,要突出产业互补,紧密推进产业分工合作,成为创新引进环杭州湾更符合国际竞争力的示范区;要彰显东方水城、历史名城的资源禀赋,成为长三角环杭州湾不可替代的城市。

赵红卫代表建议,绍兴要与长三角无缝对接,首先要转变空间观念,未来时空距离不再是距离,城市一体化的核心是同城化,城市兴,要先从大交通着眼。

其次,要转变身份观念,要快速消除本地人、外地人之分。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同城效应,身份观念应该越来越模糊,上海身份、杭州工作、绍兴居住,将会是一种常态,关键是靠什么吸引他们。

再者,要转变产业引进的模式,随着大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到位,三产的比重越来越大,绍兴已经很难从大城市吸纳转移的优质资源。这时候就要转变思路,集中优势干大事,精准对接大企业大项目,精准对接沪杭,精准对接新兴产能,改变老开发区粗放的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现代模式下的制造企业。

“文化是绍兴的优势,绍兴不是缺文化,而是缺有等级、有影响力的文化。”赵红卫代表说,绍兴要特别重视人文资源的配置,不但要有量的基础,还要有特色。像教育、医疗资源,每年虽然大量投入,但等级不高。要吸纳更多优质资源,主动对接高等院校,瞄准高端人才、科研院所,积极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建设各类场馆。同时要强化全域旅游,可以让上海人免费游绍兴、上海游客免费游绍兴,形成“1+X”的旅游布局,让更多的人共享城市发展红利。

 


作者:首席记者 裴金红 记者 徐晶锦 文/摄 编辑:黄靖芳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