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新闻 >> 文化
一张珍藏了24年的报纸
——“藕塘戏班”与《绍兴日报》的故事
2018年12月04日 10:29:30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1994年10月31日《绍兴日报》3版

当祝金松从一只透明的袋子里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发黄的报纸时,时间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就是这份报纸,你看看。”祝金松说。12年前,父亲临终前把报纸交到他手里时的情景,再一次浮现在他的眼前。

时间追溯到1994年10月31日,当时《绍兴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藕塘戏班”五十年兴衰路》的文章,它详细记叙了诸暨市王家井镇祝家村“藕塘戏班”从兴起到衰落的发展历程,报道的一幅配图,是戏班成员穿着戏服,村民夹道欢迎的场景,这种场景现在再难看到了。这也是有关“藕塘戏班”唯一的文字记录。

“在我父亲心里,这份报纸的意义无比重要,作为曾经”藕戏班“的主要成员之一,父亲拿起这份报纸的时候,就会想起一幕幕往事。”祝金松说道。

祝金松记得,父亲70多岁了,还要登台唱《龙虎斗》,或许是对戏班有太深厚的感情,当把传承戏班这份沉甸甸的嘱托托付给祝金松时,一份发黄的报纸,成为了这份厚重嘱托的唯一信物。“这也是我家的传家宝。”祝金松笑着说。

祝金松,已经是“藕塘戏班”的第二代成员了,第一代成员多数已作古,第二代也已迈入了古稀之年。时间追溯到70多年前,一群为求温饱、四处谋生的挖藕农民,如痴如醉地迷上了戏剧,自娱自乐拉起了一个戏班,这便是“藕塘戏班”的起源。

白天挖藕,晚上唱戏。在那个少有娱乐节目的年代里,“藕塘戏班”在以祝家村为核心的邻近山乡,都极富影响力。祝金松就是在串村走巷听戏的环境中长大的,对于戏剧有着深厚的情感。从解放前演历史戏《杨家将》《龙虎斗》到解放后的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藕塘戏班”一直活跃在乡村中。一开嗓,前呼后拥,掌声如雷的场景似乎犹在眼前。

“如今戏班的成员年纪最大的77岁,最小的也有69岁了。”交流中,祝金松不止一次提到年龄问题。祝金松盯着眼前这份发黄的旧报纸,陷入了沉思。

当听说记者要上门采访时,祝金松很兴奋,替亲戚看厂的他,专门请了一天假,早早便等候在那里。“帮我们宣传一下绍兴传统文化。”祝金松说道,热切的眼神牢牢地盯在了记者身上。“其实,我知道,想要复兴很难了,但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这个戏班和大家的坚持,我也很开心。”祝金松说道。


作者:见习记者 於泽锋 编辑:黄靖芳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