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新闻 >> 文化
天泉桥“落入”碧霞池?
考古专家探寻阳明“天泉证道”遗址
2018年11月27日 11:21:47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大明成化年制瓷碗。

碧霞池,又称王衙池,位于王阳明故居遗址前。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天泉证道”,就在碧霞池上的天泉桥上,因而这口大池成了当代哲学家的朝圣之地。不过,天泉桥具体位置、结构造型、建造材质等话题,近年来一直颇受各界关注。这些天,碧霞池水被抽干,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掘地三尺,考古勘探天泉桥等遗物遗迹。

神秘色彩的天泉桥

《王阳明年谱》记载,嘉靖六年(1527)九月初八日,“是日夜分,客始散,先生将入内,闻洪与畿候立庭下,先生复出,使移席天泉桥上。”

原来,当时王阳明要离开绍兴去广西,离别前夕,他设宴请学生吃饭,饭毕,弟子们渐次离去,只有王畿和钱德洪不走,他们拿先生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向先生请教。随后,三人来到天泉桥上,王阳明作了解答,他主张两者应相互取益,以“四句教”为本,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天泉证道”。

“天泉证道的‘天泉桥’,是阳明思想成熟之地的重要佐证,对研究阳明学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绍兴文理学院张炎兴教授曾说。

其实,《王阳明年谱》先后有两处提及天泉桥:第一次是嘉靖三年八月(1524),宴门人于天泉桥,设席于碧霞池上;第二次是“天泉证道”事件。根据这两处记载,文史专家对天泉桥的大致位置有了断定。

越文化专家傅振照认为,天泉桥是建在伯府内、碧霞池上的一座庭院桥。浙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员钱明教授认为,天泉桥是阳明及其弟子经常聚众讲学论道的地方,悬在碧霞池的水面上。

王阳明后裔、十六世孙王诗棠先生曾撰文认为,结合碧霞池上没有天泉桥的痕迹、历史方志中也没有天泉桥的记载等因素,天泉桥既不是属于史志中所载的交通设施类用桥,也不是属于可载入史志的景观性石桥,而应是一座位于碧霞池上的拱型木桥。

不过,天泉桥建造、损毁均无记载,史料上语焉不详,特殊的历史渊源、学界的热议,让天泉桥更具神秘色彩。

考古勘探天泉桥遗迹

23日上午,记者来到碧霞池,只见池水已被抽干,一个长方形的石砌大池尽收眼底,旧石板古朴厚重,仿佛在诉说历史的沧桑。

裸露的河床上,在考古专家的指导下,8名作业人员正小心翼翼地挖掘着。掘开的淤泥里,一块块生活瓷片让考古专家爱不释手。大明成化年制的瓷碗、清代的青花瓷,不过都是碎片,并无完整的遗物。“这些遗物应该是破损后,生活在碧霞池周边的主人顺手扔进池中的,其中不乏王阳明生活时代的生活物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考古专家说。

据了解,这次考古勘探主要是寻找天泉桥的桥墩、桥脚和桥桩等遗迹遗址,历时一个月。“寻找天泉桥遗迹遗址,主要是配合阳明故里开发建设,但最终是否能找到蛛丝马迹,现在还不好说,毕竟史料对天泉桥的记载不多。”现场的考古专家说。

其实,今年年初,曾抽干碧霞池水进行过一次考古勘探,挖掘出了大量明清时代的生活瓷片,有些可复原。但最大的收获是,在西侧河坎边的淤泥里发现一排整齐的松木桩,木桩丝毫没有腐烂。

“民间有着‘千年海底松’的说法,这排松木桩可能是防止碧霞池河坎塌方而设置,也说明设置者充满智慧。”附近居民顾金法说。

生活在碧霞池边的居民,从小倾听着长辈们讲述天泉桥上的历史典故,但桥却像谜一般。这一次,随着勘探面的扩大,大家更期待天泉桥能揭开神秘面纱。


作者:记者 王晓宏 文/摄 编辑:黄靖芳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