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纪念枫桥经验55周年 >> 新闻聚焦
枫桥经验:基层综合治理的法宝
2018年11月11日 11:19:06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和谐宁静的柯桥区新未庄。 通讯员 何 明 摄

55年前,诸暨市枫桥镇找到了一把“金钥匙”,它打开了群众的心扉,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这把“金钥匙”有一个朴素的名字——“枫桥经验”。

55年磨砺,“枫桥经验”始终和群众在一起,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传承中发展创新,成为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新时代推进基层治理的典范。

距离诸暨市区20多公里的枫桥镇枫源村,是“枫桥经验”的发源地。作为“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绍兴市民主法治村”,这个基层治理先进村矛盾调解率达到百分之百。

一共有28条村规民约,凝结了枫源村55年践行“枫桥经验”,坚持群众路线的集体智慧。在新近一次修改中,增设了移风易俗一条,折射出枫源村不断进行基层治理现代化“三治”融合的探索,这也是“枫桥经验”走出枫源,在绍兴落地生根、“升级优化”的一个缩影。

改变的是社会环境,不变的是对群众路线的坚持。2003年以来,绍兴以习近平总书记“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指示精神为遵循,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人民主体、“三治融合”、“四化并举”、共建共享,不断丰富“枫桥经验”内涵,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多绍兴探索、绍兴实践。

绍兴以七大工程为抓手,全面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越州大地深深扎根、开花结果,成果丰硕。到目前为止,全市6个区、县(市)、滨海新城及118个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标准化建设完成率达100%;全科网格建设构建起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的新局面;“互联网+社会治理”智慧模式全面深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队伍日益壮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陈出新,调解队伍迎来“洋娘舅”;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根植基层、造福百生、惠泽社会,55年来,“枫桥经验”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中前进,开创新时代基层治理新境界。

“枫桥经验”,旗帜飘扬,光芒闪耀! (首席记者 何超群)

柯桥区新未庄社区

天上地下“一张网”

走进新未庄,一幅江南水乡画卷扑面而来:白墙黑瓦的仿清代特色民居错落有致,转角处小桥流水、水榭亭台,居民们神情舒展、闲适淡然,一派和谐景象。柯桥区新未庄社区党委副书记周张兴自豪地说,这得益于天上地下“一张网”。

周张兴的另一个身份是社区第一网格的网格长,只要有空,他就会到网格内了解社情民意。11月7日,记者跟随他走访村民。“社区绿化提档升级,隔壁家门口的绿化都做好了,就我家门口的没做,这不公平。”走到村子中央,一位村民拦住他。周张兴停下来,仔细察看后露出歉意,对村民说:“这次规划没将你家门口这段考虑进去,是我们的疏忽。接下来还要安排绿化提档工程,我记下来,到时一定补上。”

“别看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处理不好,居民不满意,就会演变成难以调和的矛盾。”周张兴对待民情的谨慎态度,也是新未庄所有社区干部的工作态度。近10年来,新未庄社区内从未发生过刑事案件和重大信访事件。

如果说网格化管理在地面织起一张安全网,那么覆盖整个社区的视频监控,则在空中织密了安全网。周张兴向记者展示他的手机,屏幕上,新未庄3个大门的实时监控清晰可见。“社区32路公共场所的监控已全部接入‘四平台’,并连接了社区干部的手机。”周张兴说,一旦发现矛盾纠纷,社区干部能第一时间了解情况,介入调解,让矛盾不出社区。

在新未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记者还看到了一个出租房“总台”,旁边大屏幕上滚动着社区内房屋租赁信息,如面积、价格、房东姓名等。社区党委书记薛忠兴介绍,新未庄社区有3000多名外来居民,占总人口的一半,出租房1000余间。为了实现有效管理,社区推出了出租房旅馆式管理,房屋租赁、合同签订必须通过“总台”。

“对流动人口来说,能实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对出租房来说,只有符合消防安全的房屋才能出租。”薛忠兴说。 (记者 杜珊珊)

上虞区司法局

“以新调新”促融合

盖北边防派出所市场警务站二楼有个“一家亲”调解室,墙面上悬挂着新居民人民调委会宣传板,16名新居民人民调解员的照片和个人简介都上了墙,45岁的山东人赵思军是其中一员。

“你们当‘老娘舅’,肯定不会偏袒本地人,我放心。”这是赵思军在调处新老居民纠纷过程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在上周,他来回跑了6趟,成功调解了一起新老居民间的生活琐事纠纷。如今,新老居民关系越来越融洽。在摘葡萄、种榨菜等农忙季节,彼此间还会相互帮忙。这是“以新调新”工作机制推行以来出现的新气象。

盖北镇是杭州湾工业园区的后勤基地,新居民多达4万多人。一直来,各种纠纷较多。2012年春季的一天,四川人赵某在租住的村民老曹家的房子里喝闷酒,被老乡发现时,已去世多时。四川老乡要房东老曹赔钱,老曹委屈极了:“人死在我屋里已够晦气了,还赔什么钱?”老乡们不干,上百人赶到老曹家提要求。幸亏新居民协管员赵思军出面调停,好说歹说劝散人群。盖北镇政府从这件事获得到启发,成立了新居民调解委员会,专门调处新居民之间、新居民与原住民之间的矛盾纠纷。上虞区在盖北、驿亭等新居民调解组织试点的基础上,向全区探索延伸此做法。

来自江苏的万德贵是浙江安诺芳胺化学品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同时兼任企业“以新调新”的调解员。“企业70%以上员工来自外地,前些年矛盾纠纷事件较多,以劳资纠纷事件居多,我们都会主动参与调解并帮助解决。”老万说。在整个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有100多家企业设有兼职新居民调解员。

“因地制宜,创新思维,通过挖掘‘新居民乡贤’的动能智慧,在深度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构建基层创新治理。”上虞区司法局副局长沈月娥告诉记者,今年,上虞区创新“一镇一品”品牌调解建设,连同医调会等10大专业调解机构,更好地为新老居民提供服务。

自推行“以新调新”新居民调解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以来,仅近两年来,共接待、受理、调解纠纷4000余起,涉及金额达600余万元,调解成功率达98%,化解重大疑难纠纷35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记者 杜静静 文/摄)

嵊州市人民检察院

推进政法一体化科学办案

11月5日,嵊州市人民检察院黄泽检察室员额检察官陈郁通过浙江政法一体化办案系统收到徐某盗窃案的判决书。他说,自今年4月底实施公检法网上协同办案后,文书、卷宗在各部门间的网上传送壁垒被打通,徐某盗窃案从案发到判决,就是通过政法一体化办案系统办理。

今年6月8日,黄泽人徐某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抓获。7月10日,嵊州市公安局向嵊州市检察院发送《提请批准逮捕书》。系统记录显示:10日上午9点13分《提请批准逮捕书》从公安业务系统进入公安一体化系统,9点14分02秒到达政法共享区,9点15分07秒进入检察院一体化系统工作网,9点24分28秒到达检察院一体化系统涉密网,9点50分41秒进入检察院业务系统转交给承办人员陈郁,前后仅37分钟。

同样,陈郁于7月13日把《批准逮捕决定书》通过一体化办案系统传回公安局,当天17点32分49秒从检察院业务系统发出,经过检察院一体化涉密网、检察院一体化系统工作网、政法共享区、公安一体化系统,于17点49分24秒到达公安业务系统,只花了17分钟。

陈郁说,9月5日嵊州市公安局把徐某盗窃案向检察机关移送审查起诉,有关文书、卷宗等资料仍然通过一体化系统传递,半小时之内就完成。然后,陈郁根据办案程序,提审犯罪嫌疑人徐某,核实犯罪事实,在确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后决定起诉。

10月22日,起诉书、量刑建议书等文书,以及卷宗通过政法一体化系统由检察院的业务系统发到法院业务系统,由法院立案庭接收后转给具体承办人。11月1日,徐某盗窃案开庭审理并判决,徐某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11月5日,判决书再次通过政法一体化办案系统传送给检察院和公安局。

与纸质传递相比,一体化办案系统节省了办案时间,提升了办案质效,同时因文书、卷宗等都在办案网络上留痕,办案更规范,更有利于监督各部门的办案流程。据统计,自4月27日一体化系统开设以来,截至10月30日,嵊州市公安局共移送审查逮捕案件219件,其中通过一体化平台推送212件,检察院通过一体化系统返回审查结果192件。     (记者 陈正军)

诸暨市大唐镇

外来务工者管理智能化

11月7日上午,外来务工者谢某来到诸暨市大唐镇劳动力市场,刷身份证后,人脸识别系统就拍下了他的照片,流动人口信息联勤中心的大屏幕上随即跳出他的头像及资料,显示这是他3个月内第22次来到劳动力市场。而谢某的资料框被标注了绿色。

“用颜色来标注每一位进入的外来人员,是为了更好明确他们的需求,绿色代表谢某可能想找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工作人员介绍,凡是“刷脸”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外来人员,经系统快速分类后,资料框会在大屏幕上被标注为不同颜色。这么一来,哪些是需要提供服务的,哪些是需要重点关注并查证的,一目了然。

“根据多年经验,我们把外来人员在单位时间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次数作为有效分类的手段,通过数据模型进行分析。”大唐镇派出所教导员蔡天野说。

大唐镇登记在册流动人口有7万余人。近年来,大唐派出所大力开展基础排查和信息登记,但这一做法并未从源头上解决“信息失灵、去向不清、落地不明、管控不准”等难题,反而增加了人力物力上的负担。

为解决这一难题,今年以来,大唐镇将大唐小百货市场二楼改造成“智能化”劳动力市场,安装了30套门禁系统、40块显示屏,并设有出入口管控系统、人脸识别系统、自助查询服务系统等多种功能设备,搭建起了集信息采集、工作招聘、房屋出租、安全宣传、综合服务等于一体的线上线下服务管理平台。

在劳动力市场内的应聘区,每张桌上都有一个二维码,求职者小韦拿出手机一扫,下载了一个名为“安心租”的应用程序,不但可以在上面递交应聘简历,还能租到房子。在“安心租”APP,目前已有1000多家企业和7000多间房子可供选择,涉及诸暨多个镇街。20岁的江西人小余,就在不久前通过“安心租”,找到了在大唐镇某企业包袜子的工作。“多亏了‘安心租’,足不出户就能找到工作,既安全又快捷!”小余称赞道。

据悉,大唐镇所有出租房都配套安装了电子门禁系统和人脸抓拍系统,有效实现电子数据开锁等功能。“流动人口可以在这里租房和找工作,我们则能通过互联网及大数据系统,更精准、高效地服务管理流动人员。”蔡天野说。   (记者 何丹)

新昌县澄潭镇

乡风评议推进乡村治理

“豆腐煮得很透,入味了!”“天冷了,多亏党的好政策,每天能免费吃上热乎乎的饭菜。”11月6日,新昌县澄潭镇东丁村的两位老人张燕香和石喜娟开心地聊着。5年来,村里80多位70周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在东丁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享受免费午餐,这样的幸福场景每天在东丁村上演。

东丁村原本是个落后贫穷村,这样的幸福的气象是怎么来的呢?今年7月,在澄潭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东丁村创新成立了乡风评议会,组成了乡风评议小组。“乡风评议小组对村民文明素质的评价,由原先的主观判断变为客观评价和具体量化。”澄潭镇党委副书记张庆说。

乡贤陈天桥一直心系家乡,10年前,在村里设立健康红包基金,希望以此来祝愿家乡的老人健康长寿。他表示,如果有村民违法犯罪,不孝敬老人,不配合村里开展工作等情形的,就会停发健康红包。这一举措深得老百姓欢迎,他们都感谢陈天桥心系家乡父老,回报家乡。评议小组评议优秀的,将从基金里拿出钱来奖励。

东丁村开展的乡风评议活动,是当前“三治融合”基层治理在乡村实践的一次有益尝试。

“两委干部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党员队伍是基础骨干,乡贤队伍是助手,三大载体协作共同推进乡村治理。”张庆说,这种新的治理格局,激发了山村发展活力。

东丁村村口,几位师傅忙着砌坎。“原来是茶园,但是地形不平整再加上茶叶品种退化,村里决定进行统一规划建设。”东丁村村支书张士南说,等土地整理好,到时村民可选择自己打理或者外包。

今年夏天,乡贤舒红雷回村种植的‘五色稻’迅速成为“网红”,引得游客纷纷前来赏彩稻、吃龙虾,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也让张士南对接下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从我们村望过去就是十九峰景区,以前时常有摄影爱好者来拍照。村里的观景台建成后,肯定会吸引更多人来。”

除了茶园土地整理开发,今年,东丁村积极创建2A景区村,还有两个农民公园在建。村干部和党员主动拆除自家破倒屋,给农民公园腾地方;58亩茶园涉及170几户,村干部和党员签约后,主动做村民工作,确保工程顺利推进。(记者 潘晓林)

越城区人民法院

亮出诉讼服务金名片

11月8日上午,在越城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二楼诉调对接中心,人民调解员陈云花打印了一份人民调解协议书,徐某和唐某分别签上名字,两人握手言和。“不用打官司,直接把矛盾化解了,太方便了。”调解结束后,徐某与陈云花握手道谢。

徐某和唐某原本是朋友。唐某两年前向徐某借了10万元钱,至今未还。几天前,徐某准备好了相关证据材料来到越城法院,想打官司让唐某还钱。立案窗口的工作人员审核了他的材料后,觉得这一案件调解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征得徐某的同意后,案件切换到了“引调”模式,即案件先不予立案,而是引调到二楼的“诉调对接中心”,委派调解员进行调解。

“调解成功了,官司不打自动结案;调解不成,再予立案开庭,便民又快捷。”陈云花是中心内“民商事调解室”的一位专职人民调解员,调解室按照家事、物业、道路交通、劳动争议等案件属性分门别类,共设有8个专门“调解室”。像陈云花这样的调解员共有10多位,每天处理的都是像徐某这样想打官司、但矛盾纠纷未到激化程度的案件。

诉前引入调解,让群众在解决矛盾纠纷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司法便利。传统司法模式下,像徐某这样的案件往往先登记立案,再等排期开庭,还要庭上调解、补充证据……一连串程序走下来,耗时耗力。现在有了诉前调解,诉讼费省了,处理时间也短了。截至10月,该法院诉前调解案件3274件,其中调解成功2040件,成功率62.31%,诉前纠纷化解率17.18%,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

开启司法服务新模式,越城法院不仅调动各种司法资源来多元化解矛盾纠纷,还依托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打造诉讼服务金名片。在越城法院诉服中心一楼大厅记者看到,市民可以从导诉台用二维码扫一扫,进行自助立案;没时间见法官,可以将材料放入“材料中转柜”,取件信息就会推送到法官那里;当事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门口24小时自助法院里完成自助立案和材料中转……以司法便民为引领,“互联网+”为抓手,越城法院的诉讼服务水平正在逐步跃升,老百姓打官司更高效、更便捷。(记者 汤桂平)

 

 

 

 


作者: 编辑:黄靖芳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