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纪念枫桥经验55周年 >> 新闻聚焦
走进枫桥:倾听传承创新好故事
2018年11月11日 09:56:06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枫桥镇俯瞰。通讯员 徐德文 摄

近年来,“枫桥经验”发源地诸暨市枫桥镇,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以及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动创新发展“枫桥经验”,谱写“枫桥经验”时代新篇。

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是“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枫桥镇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突出社会化,深化“社会+”,引导培育社会组织,发动并服务群众。目前,该镇有各类社会组织223家。

法治化是“枫桥经验”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枫桥镇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突出法治化,创新深化“法治+”,大力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创新,做到法律服务不出村、不出镇。

与时俱进是“枫桥经验”的基因。枫桥镇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突出智能化,创新深化“互联网+”,引导基层治理步入“智能时代”。打造智慧治理中心和镇级“城市大脑”,高标准实施“四个平台”和全科网格,实现信息汇总、智慧派单、可视监控、数据研判、留痕管理运行一体化。

基层治理需要专业化,枫桥镇创新深化“党建+”。以“红枫党建”为引领,扎实开展新时期干部“进村赶考”,乡镇干部驻村连心,党员干部结对交心;积极实施“枫桥式”干部教育培训,开展“枫桥式”行政村、“枫桥式”派出所等系列创建。

55年来,枫桥人传承并推动“枫桥经验”与时俱进,历久弥新,迸发出旺盛生命力。

一位娘舅 化解基层矛盾“后继有人”

老杨(右二)与小杨(右一)。

“我们就相信老杨!”11月7日,两位刚刚握手言和的当事人感慨地说,因剪断电线导致矛盾纠纷的他们,原本板着脸走进老杨调解中心,在老杨和小杨的一番调解劝说后,挂着笑容走出调解中心。

老杨名叫杨光照,2010年,杨光照在退休前组建了老杨调解中心,发挥自己从警25年的经验,在调解中心继续发扬着“枫桥经验”优良传统,化解基层群众矛盾。多年的有效调解,“老杨”成了金字招牌,可他毕竟69岁了,接班人问题摆上了议事日程。

杨颖是枫桥派出所的一名80后社区民警,今年4月到老杨这里“拜师”,却已深得师傅赞许。老杨说,小杨有着比同龄人更沉稳的性子,好学、上进,对新技术和新知识有着强烈的探求欲。小杨说,老杨“为民解忧”最关键的还是他超常的耐心。于是,小杨试着多看书、多看案例,让自己“耐下心来”。

调解室里,小杨学着师傅如何当好“老娘舅”;调解室外,小杨跟着老杨走村串户,访民情、忙调解。杨颖觉得,沟通很重要,从沟通中积累朋友,从书本中积累底气。当然,师傅老杨身上那种把老百姓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把老百姓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家事和大事的态度,也是小杨正在磨炼和学习的,手机24小时开机,处事一碗水端平,尽力做到令调解双方信服。

“枫桥经验”在新时代该怎么传承、怎么发展?老杨有着自己的理解。“老杨调解中心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要靠更多的‘小杨’、‘大杨’一起完善。”因此,老杨带徒弟的同时,还邀请骆根土、陈荣周等具有一定社会威信的人加入调解队伍,更好地服务基层百姓。

让老杨欣慰的是,小杨的努力正逐渐被群众认可。如今,枫桥镇的不少村里都张贴着小杨的调解热线,“老杨和小杨,我们都信得过!”村民们说。           

一项指数 预警风险辅助政府决策

枫桥镇平安指数。

今年10月24日,省平安办首次发布了9月份平安浙江指数。事实上,早在2016年4月,诸暨市枫桥镇就开始了这项工作的探索。两年多来,该镇每月上旬公开发布平安指数,至今已发布31期。

11月7日,记者走进枫桥镇综合信息指挥室,大型屏幕上显示着该镇10月份的平安指数,95分,Ⅲ级预警。“上个月全镇社会稳定工作总体状态不错,但火灾、农村环境卫生等问题还存在不足。”指挥室副主任李奕锭告诉记者。除了后台,平安指数还会在“掌上枫桥”微信公众号上向大众发布。

政府重大决策,有没有可量化的参考数据?两年前,枫桥镇探索建立“平安指数”这一社会评价体系,为决策提供参考。平安指数涵盖经济金融稳定、社会治安稳定、信访稳定、公共安全稳定、生态安全稳定五大模块,设立民间借贷诉讼案件、五类重大案件、刑事报警、治安报警、信访、火灾事故、道路交通伤亡事故、交界断面水质、农村环境卫生和空气环境质量等十大指标,基准分每项各10分,共100分。在此基础上,建立三色预警机制,设定月度平安指数80分及以下为“红色”Ⅰ级警告,80分~90分为“黄色”Ⅱ级警戒,90~100分为“蓝色”Ⅲ级预警。

平安指数的发布,助推了问题的及时解决。今年3月、4月平安指数连续为黄色,拖后腿的是“道路交通伤亡事故”指标。原来,绍大线(枫桥段)因红绿灯少、沿街改造,交通事故多发。枫桥镇立即反馈给交警部门。不久,交警部门便在绍大线增设3处红绿灯,交通事故当即减了下来。

枫桥镇党委副书记蔡天军告诉记者,平安指数是平安情况的晴雨表、社会风险的预警器、辅助决策的信息库,通过平安指数的发布,有效推动了枫桥镇平安建设精准化补短提升。

一种模式 外来人员安居在“红枫居”

向丽平一家在“红枫居”快乐生活。

“在诸暨打工10多年,头一次住这么漂亮的房子。”11月7日,在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一间公寓内,湖南人向丽平开心地对记者说,“精装修,家电齐全,门锁智能,简直就是酒店式公寓!”

向丽平一家以前居住的出租房都比较破旧,电线乱拉,卫生设施简陋。今年8月,因女儿要到枫桥二小读书,一家人搬到了离学校更近的陈家村。向丽平租住的公寓叫“红枫居”,取“红色枫桥安居工程”之意。“红枫居”的房子原来都是当地村民的农房,因建造时间长,成了破旧不堪的危房。今年5月,陈家村村委通过经济合作社向村民统一租用破旧闲置农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建,随后以每间房300~600元/月的低廉价格出租给外来建设者。“通过对闲置农户的统一代管、统一改造、统一出租、统一分配收入,陈家村村民和村集体经济迅速增收。一期20多间房装修好后,一抢而空;二期60多间10月份装修好,目前已出租一半。‘红枫居’每年将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至少30万元。5年后,村集体和村民平分租金,村民也将享受发展红利。”

“红枫居”不仅盘活了闲置农房,也为陈家村探索外来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新机制奠定了基础。“将租住在‘红枫居’的‘新村民’纳入网格管理,从中推选兼职网格员参与自治管理,让他们真正成为‘红枫居’的主人。”

从被管理到参与管理,“新村民”观念逐渐转变,矛盾纠纷少了,尊重理解多了。枫桥镇党委副书记蔡天军告诉记者,“‘红枫居’管理模式激发了外来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了政府放心、村民开心、租户暖心,今后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一个平台 588位特殊村民的“守护神”

24小时惠民服务热线呼叫平台。

11月7日上午11点03分,诸暨市枫桥镇西奕村村民周凤英用“卡片机”(一款特制手机)拨通了该镇24小时惠民服务热线,请求提供上门理发服务。3分钟后,周凤英接到义工朱美芬的回电。“镇里开通服务平台后,我的日常生活方便多了。”从拨打求助电话到接受服务,前后不到20分钟,重度残疾的周凤英开心地说。

今年4月,枫桥镇通过整合政府公共资源、社会公益资源、市场商业资源,在该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设立24小时惠民服务热线呼叫平台,为重度残疾一级、二级(包括精神智力三级、四级),60岁以上低保户,60岁以上失智老人,70岁以上独居老人四类特殊人员提供服务,共计588人,服务内容包括小家电维修、打扫卫生、上门理发、修剪指甲等八大方面。

为了方便联系,枫桥镇还给每位服务对象免费配备了一部“卡片机”。服务对象通过“卡片机”向平台提交服务需求后,会在3分钟内生成订单,发布到服务平台上,义工们就近选择接单。按照要求,义工得当天上门服务,平台专职义工会在5分钟内跟踪回访。近年来,枫桥镇义工队伍日益庞大,分布在各行各业,24小时惠民服务热线呼叫平台将义工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特殊人员提供惠民服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义工很快乐!”今年只有18岁的义工郭烨平说。

“自4月份运营以来,共接到1191人次求助电话,已提供393单服务。”平台专职义工楼慧萍告诉记者。正如空巢老人杨峙菊在一封感谢信中所说:“24小时惠民服务热线呼叫平台是我们的‘守护神’。”

枫桥镇党委书记金均海说,平台的开通更好地发挥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服务的积极作用,为弱势群体提供精准帮扶,这也传承了“枫桥经验”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好传统。

 一支队伍 从“小日子”到“大公益”

从“潇洒哥”变为“马甲哥”的陈荣周。

学勉路41号枫桥百货批发部门口,多年来一直挂着一只白色的鸟笼,里面的两只小鸟曾是店主陈荣周的“爱宠”,每天早上都要拎着它们去爬爬山、遛遛弯。但去年7月以来,两只小鸟“失宠”了——主人陈荣周除了忙生意,还要忙枫桥红枫义警协会的工作。“山也不爬了,生意也撂下了,有时甚至连家也顾不上了,一头扎进了义警协会的各种事务里。远近闻名的‘潇洒哥’变成了身穿义警红马甲的‘马甲哥’!”枫桥派出所教导员吴嘉军打趣地说。

陈荣周成义警,纯属意外。去年7月,爱遛弯的陈荣周碰到了下基层的枫桥派出所民警赵信,听说派出所在寻找群众参与安保工作时,他主动请缨。这个新成立的群众安保组织就叫“红枫义警”。义警的主要职责是上街巡逻,及时发现社会矛盾苗头,查找各种不稳定因素。

让陈荣周和红枫义警名闻遐迩的是“黄鳝血事件”。去年8月,红枫义警队员发现可疑人员取完黄鳝血后就把黄鳝丢弃了,这不合常理。通过这一线索,义警协助枫桥派出所破获了一起利用黄鳝血碰瓷的连环诈骗案件。

此后,红枫义警渐渐成了枫桥社会组织的一块招牌,谁家老人走失了,哪个活动安保不够了,哪个社区要搞法治宣传了……都找红枫义警。

“守护安全是公安民警的事,更是咱老百姓自己的事!”陈荣周全身心投入义警工作,源于这20多年来在枫桥的幸福生活。“1991年,我带着妻子从嵊州来诸暨创事业,枫桥安定的社会秩序吸引了我们,一住就是几十年,我在镇上老街的杂货店生意非常好,日子也过得富足。于是我想着,后半生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枫桥。”

陈荣周的想法立即得到全家人的支持,一个人的公益逐渐成了一家人共同的事业,陈荣周也从一个有点小爱好、过着小日子的男人转变成了公益急先锋。

 警察新传 从“破大案”到“做小事”

赵信(左2)成功调解了一起百姓纠纷。

在枫桥镇派出所的二楼办公室,赵信不好意思地指指墙上的工作照和他自己,憨厚地笑着说,他就是那个传说中的赵信,网上把他拍得比较好看。

这位90后民警说,之前他从来没想过警校毕业后会来做社区民警,“报考警校,就是一心想要搞刑侦、破大案”。2015年刚刚考入诸暨市公安局后,赵信被分配到了枫桥派出所,成为一名社区民警。

赵信的师傅、枫桥派出所教导员吴嘉军一眼看出了小伙子的心事。“先当社区民警学做人、学做事!”吴嘉军叮嘱。

那就把社区警务工作干出个样儿!赵信豁然开朗,他跟着老杨调解中心的杨光照学习如何化解基层矛盾;他每天抱着交朋友的心态主动找辖区内的老百姓聊天;他骑着自行车天天绕着辖区走,挑居民们喜欢的话题聊天,凭着满腔的热情和灵活的思维,从“愣头青”变成了“全镇熟”。

赵信了解到,枫桥镇上开杂货店的陈荣周十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老百姓中还颇有威望。随后在走访中,赵信经常去陈荣周店里“歇脚”,一方面打听辖区情况,另一方面研究如何带动当地群众参与社会治理。

2017年,辖区居委会要举办端午节晚会,赵信提前看了场地,觉得现有安保人员有点人手不足,思来想去,赵信找到了陈荣周。“包在我身上!”陈荣周给他的这个回复让赵信突然对创新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有了眉目。

何不在群众中组织一支准专业的警力志愿队伍?这个大胆的想法得到了领导的支持,更让赵信找到基层工作与自己当年雄心壮志之间的平衡点。于是他立马找到陈荣周牵头组建起“红枫义警”队伍,同时把自己新时代的工作模式套用在其中,也找到了更多可施展的空间,带队参与治安巡逻、法治宣传、纠纷调解、文明劝导……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作者:记者 王晓宏 见习记者 周梦琪 通讯员 张侯菲 编辑:黄靖芳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