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奋进四十年 拥抱新时代
奋进四十年 拥抱新时代
高层次人才:区域发展的强力引擎
2018年10月25日 08:31:52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人才,尤其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高层次人才,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城市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2001年12月27日,绍兴市首次举办高层次人才洽谈会,67家单位参加洽谈,525人次初步达成引进意向,其中博士生15人次,硕士生302人次,高级职称人员6人次。这场在当时规格颇高的人才盛会,彰显了绍兴聚天下英才的勃勃雄心。

从20年前高层次人才匮乏,到如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质项目不断涌入,绍兴实现了人才的总量、结构、素质、贡献率等大幅提升,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先行先试的气魄、宜居乐活的环境,成为各类人才汇聚的绿洲。

开放引才,扩大增量

2005年,绍兴的一组数字引起了省内外关注:全市306个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或评审;24个省科技奖项目通过省级初评,居全省之首;申请、发明专利数分别比2004年增长100.2%、107.6%。

“科技成果大量涌现的背后,是人才的强大支撑。”市委人才办一位负责人说。

2004年,绍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随后,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关于引进和培养人才的若干政策意见》,更是让人看到绍兴求贤的决心。

“谁抢占了人才高地,谁就占领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基于这一认识,2001年,我市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较早建立并实施博士后制度的地级市之一;2002年,我市举办了首届“百名海内外博士绍兴行”活动,一大批博士和项目在本地企业落地开花结果,一些具有先发优势的产业甚至形成了“博士规模效应”。截至目前,全市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5家,进站开展研究博士后147名,培养出站博士后89名。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实验室是我们最高端的科研团队。”国际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浙江龙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阮伟祥最引以为豪的。2010年2月,“龙盛”通过收购兼并世界染料行业巨头“德司达”,引进了一大批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当年实现利润14.6亿元,同比增长85.3%。

在企业自主揽才的同时,我市也逐步建立起了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引才机制,主动对接“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海内外英才计划”“院士智力集聚工程”等重点人才计划,举办“名士之乡”人才峰会,大力引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发展新动能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精准育才,盘活存量

“好钢用在刀刃上,只有尽人才之能,才能展人才之智。”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人才的培育中,绍兴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聚集主导产业。这既是对人才的尊重,也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1年,重视人才的氛围在绍兴已日渐浓厚,但多数企业家对如何培养高层次人才还是一头雾水。为此,市委组织部开展了企业人才专项调研,通过对25家企业典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分析,归纳了六类具有绍兴特色的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时间,这些人才培养方法成为绍兴企业家的“案头宝典”。

今年6月12日,在“活力绍兴·智引全球”2018高端海外人才智力项目对接会上,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21个国家的33个外国专家组织和机构代表,携带100余项人才、技术项目与绍兴企事业单位展开面对面洽谈。“专家们带来的科技项目与绍兴产业结合紧密,让我们近距离了解国际前沿技术、行业态势,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绍兴奇彩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雷秀卿说。

除了注重对企业家和技术人才进行“立体式”提升外,根据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人才需求,绍兴还推进“精准育才”工作,通过高层次人才“送出去”深造、高技能人才自主式评价等方式,盘活人才存量。截至目前,我市已连续6年选派高层次人才赴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和重点实验室进修深造,对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进行资助。卧龙电气、越宫钢构等企业引入欧美焊接技术标准和培训,培养了欧盟和美国相关机构认证的焊工技师60余人,为企业产品出口欧美提供了技术保障。

优化生态,自带流量

良禽择木而栖,贤才观风听潮。今天的绍兴,靠什么来留住人才?答案是环境和服务。

这几年,浙江“千人计划”绍兴产业园持续发力,凭借有力的政策、优质的服务,成长为人才、科技、资本项目的强大“磁力场”。诸暨市在杭州滨江区建成了首个离岛式智商集聚创业园“诸暨岛”,加快了资本、技术、人才和项目承接,使之成为经济引擎的外挂“增压器”。

“国千”人才余波4年前落户滨海新城科创园,创办绍兴普施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他的感受是,良好的创业生态比资本更重要。“组建团队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需要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在企业自身优化创业环境的同时,政府应在更高层面上构建良好创业生态。”

2016年7月,绍兴出台史上分量最重、力度最大、系统性和针对性最强的“人才新政20条”。让在绍高层次人才尤为感动的是,除实打实的创业政策外,还细化到了“衣食住行”等细节。如可获得35万元至200万元的房票补贴,在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方面可享受“绿卡”等。“不仅要‘扶上马’,更要‘送全程’。”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通过对自身大刀阔斧的改革,不断换取人才创业创新的空间。我市大力推进人才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营造最优人才发展环境。全面推行服务人才专项例会、人才服务专员等制度,常态化解决人才创业创新遇到的困难问题。组建11个人才基金、2家人才服务银行,为高层次人才量身打造完善的帮扶机制。

“正是因为绍兴的创业之‘巢’筑得暖,为项目‘孵化’提供了最适宜温度,我们才能迅速起舞腾飞。”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江浩川博士由衷感慨。

2007年11月8日,第五届“百名海内外博士绍兴行”活动科技合作项目签约仪式。首席记者 袁 云 摄(照片由市档案局提供)

■启示录

厚植人才生态土壤

有一流的人才,才能产出一流的成果,绍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有高层次科技创业创新人才的持续流入、持续发力。

高层次人才最向往的,一是大城市,二是创业环境,三是自身价值的实现。当每座城市都吆喝着“城美、钱多、速来”时,绍兴需要思考的是:打出什么样的引才牌,才能汇聚所需英才?

梳理绍兴多年来招才引智的实践发现,大招猛招固然奏效,但真正要让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下,还在于人才创业安居环境和区域发展的土壤。

高层次人才的流动有其规律性,简单地拼资金、拼政策,很难形成持久的吸引力。绍兴要加快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不断提升政策环境、发展空间、文化认同、人居环境等综合性实力,能让更多人才向往、融入、扎根。

高层次人才能不能留得下,取决于一个地方“发展容器”大小。把更大力气、更多资源放在改革发展的切实行动中,不断壮大优势产业,形成产业发展高地,或许比单纯的吆喝引才更有吸引力。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加快集聚高端人才,厚植人才发展生态,必将实现以人才流引领产业流、创新流、技术流,推动绍兴继续走在改革发展前列。

2001年12月28日,《绍兴日报》刊登我市举办首次高层次人才洽谈会的报道。


作者:记者 徐晶锦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