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咸欢河沿
在越城区“鲁迅故里”一条街的北面,有一条小河称“咸欢河”。东至中兴路,西至解放路。以新建路为界,靠近中兴路段,叫“东咸欢河”,靠近解放路段,叫“西咸欢河”。
在解放路与西咸欢河交汇处,原有一座平板石桥叫“咸欢桥”,沿河道路便称为“咸欢河沿”。

陈家台门
“咸欢”由“咸酸”雅化而来
据记载,宋代时,越城都昌坊口有一座桥,称为“咸酸桥”。宋嘉泰《会稽志》中有记载:“咸酸桥在府城东南。”为什么会取名咸酸桥呢?因为宋代时,绍兴咸酸桥一带开设有“官酱园”,专制酱油、酱制食品、米醋等,在酱园里放置了数量众多的陶质酱缸并兼作晒场。这前店后坊的酱园前有一条河道,河中之水源自绍兴南部山区的若耶溪,水质清澈甘冽,在此处设置酱园,水质好而且运输方便,可谓得天独厚。由于酱园作坊中有许多酱缸酿酱晒酱,这些酱缸中发酵的面酱、酱油、米醋时不时会散发出阵阵咸酸味,故人们便将此处的桥、河、路皆以“咸酸”名之,就有了“咸酸桥”“咸酸河”“咸酸河沿”之名称。
据记载,到了清代,咸酸桥已被称为“咸欢桥”。清乾隆《绍兴府志》云:“咸酸桥,《嘉泰志》在府城东南,今书作咸欢。”可见,“咸欢”是从原有名称“咸酸”雅化而来的,把“酸”改称“欢”,含有皆大欢喜的意思。“咸欢河沿”的得名也印证了一段绍兴酱缸文化的历史。
绍兴古城的一个缩影
除了“咸欢河沿”这个地名外,这里还有一个证物:一座坐北朝南的“陈家台门”。该台门南濒东咸欢河,北达若耶溪路,旧时该老台门屋前屋后都通河道,还建有上船落船的马蹄踏道。而“陈家台门”主人就是“谦豫酱园”的老板,清末民初时期是绍兴首屈一指的“酱大王”。这座老台门与越城区下大路“陈家台门”,同属清水闸陈家宗族,其堂号为“怡德堂”。在东咸欢河沿的“陈家台门”的墙界上,如今仍能见到被石炭粉饰的“怡德堂陈”字样的界碑。这座老台门见证了绍兴酱园的辉煌历史,现今两座老台门都被列为绍兴市文保单位。
咸欢河沿,这条东西走向的临河街道,正好与鲁迅路平行,一条狭窄而喧闹的新建路把它分成东西两半。咸欢河上有好几座小桥,其中叫得出桥名的有塔子桥、三板桥、四板桥、咸欢桥。外地游客进入铺着青石板路的咸欢河沿,可以骑自行车或乘三轮车,也可以坐小船沿着咸欢河悠游而上。咸欢河的桥、河和民居、河埠,构成了一幅老绍兴的风情画,可以说是绍兴古城的浓缩版。
咸欢河沿其实与鲁迅也有着密切关联,如鲁迅作品中多次提到的“恒济当铺”就在这条路上。从鲁迅故居到咸欢河沿,要经过土谷祠、长庆寺和塔子桥,这些沿途的景点也都与鲁迅作品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