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新闻 >> 文化
清末民初,绍兴酱园为何能开遍全国?
2018年09月06日 09:36:47
来源:绍兴网-绍兴晚报

“明清时期,绍兴人除了做幕僚‘师爷’闻名外,还以‘三缸’‘五长’打遍天下。‘三缸’指酱缸、酒缸、染缸。‘五长’则是采办、制作、把关、销售、账房。清末民初,绍兴的‘头帮师傅’(技术头脑),几乎将绍兴酱园开遍全国。如杭城的‘官酱园’,全都由绍兴的头帮师傅承包,如今还留下了因酿造得名的酱园弄、黄醋园、醋坛巷等地名。”近日,中国酱文化博物馆负责人、绍兴至味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如樑告诉笔者。

一统酱业的绍兴人

王如樑说,从清光绪年间起,绍兴酱园从业者开始以“亲带亲、友携友”的方式,在全国20多个省陆续开设四五百家酱园。由于他们勤劳肯干,以诚待客,绍兴酱园枝繁叶茂,遍及全国。当时绍兴酱园的发展路线,先东北,次京津,以后逐渐至河北、山东、苏沪、浙赣、两湖,最后向西南及两广并逐渐扩展到澳门、香港等地。如绍兴紫红山人王金有的德丰酱园,先后开到了黑龙江佳木斯和富锦县。章世锦的同兴酱园开到黑龙江哈尔滨等地。

到上世纪30年代,绍兴酱园进入鼎盛期,仅绍兴境内年产酱5万多缸,腐乳30万坛,成为名副其实的“酱园之乡”。

王如樑介绍,抗战后期,酱业复苏,如1943年上海创办发行了《酱报》《酱工报》,交流技艺,通报信息,这时酱业行话中不少仍是萧绍方言。后来公私合营,但在杭州酿造厂、酒厂等地,绍兴话几乎成了标准“厂语”。

为何有“官酱园”之说?

旧时的酱园为何都有一个“官”字,称“官酱园”?王如樑解释说,因为开设酱园必须捐得经营盐的执照——“盐帧”。盐帧,是一块用火铁烙有“官盐”两字的木牌,意为“官准经营,不用私盐”。有了盐帧,就可在酱园两字前面冠以“官”字,官酱园的头衔由此而来。然而盐帧并非普通人就能领到,开酱园的人或是达官富商,或与官衙有关系,所以官酱园的门面仿官府,高墙石门,以显其气势。1931年实行“新盐法”后,官酱园三字成了行业照牌名称,各店家均可用。

官酱园向官府交纳盐税,是以造酱缸来计算的。造酱用缸分正缸、副缸、备缸,一只正缸可有两只副缸和三只备缸。按规定正缸每只每年课税银5两,副缸减半为2.5两。

官酱园的食盐配给,以“七石缸”计算,按“一正、两副、三备”,六只缸为一配给单位。每一单位每年配食盐560斤(也说570斤),无论你吹嘘酱作坊有多大,需要多少食盐,官府只凭作坊的缸数除以6配给。这种以酿造工艺为标准的配盐,比较科学。

“四看柱”与“六必”

绍兴酱园能开遍全国的另一个原因,是有管理和质量保证。旧时的大酱园,通常雇“四大先生”。即“大先生”统管,绍兴人称“大店王”,民国时称“经理”;“二先生”管账,也称“襄理”;“三先生”管现金,类似如今的“出纳”;“四先生”管原料验收,可套得“质检”头衔。“四大先生”也称“四看柱”。“四看柱”以下有店堂“三先生”和作坊“两师傅”。三先生:即管店员的“看清先生”;管酒坛启封、品味、定价的“头柜先生”;管成品、库房的“栈房先生”。两师傅:即管操作的“头帮师傅”;协助“头帮”的“二帮师傅”。“头帮”不在,“二帮”替代。

“六必”是酱业操作的基本要求:“水泉必清、黍稻必齐、陶瓷必良、曲药必实、湛炽必结、火候必得。”“黍稻必齐”,指的是原料,以前制酱,必须是上好黑豆。“湛炽必结”,指的是酿造时豆类的浸渍、蒸煮米曲之事必须到位。这些近乎苛刻的操作,也成就了豆瓣酱、酱油、酱菜的质量。有了管理团队和质量保障,“酱园遍全国”也就不足为怪了。


作者:通讯员 谢云飞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