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新闻 >> 文化
潘云鹤:绍兴要办好研究型大学
2018年09月05日 09:10:57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潘云鹤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 何 雯 摄

他总是带着那标志性的微笑,一股典型的江南文人的儒雅之气,随和,谦逊。

8月初的一天,绍兴博物馆展厅里,记者从人群中认出一张熟悉的脸: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带条纹的浅色衬衫,黑裤,手拿一把纸扇,带着夫人庄逸苏和小外孙女一起同游绍兴,这位浙江大学的老校长,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心情大好。虽然已经数不清这是多少次回到家乡了,但他依然乐此不彼。

与潘云鹤约专访的过程特别顺利,作为浙江大学的2003届毕业生,记者上前一表明身份,这事便成了。

不在绍兴出生

他的名字却与绍兴紧紧相连

“绍兴是我的祖籍。绍兴话,我听起来基本是不费力气的。我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是从绍兴走出去的。我从小是外祖母带大的,她说的都是绍兴话。”出生于杭州的潘云鹤,与绍兴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绍兴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个地方,几乎每年都要来几次。一来这里是我老家所在,二来绍兴在整个浙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城市,这里的文化和经济都比较发达,值得关注。”

在会稽山麓的阳明酒店的大堂里,记者专访潘云鹤的话题就从“绍兴”开始说起。这位头发已显花白的浙江大学老校长,始终保持着儒雅的学者风范,言谈间丝毫不掩饰他对家乡这片热土的厚爱。

“第一次来绍兴,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吧。那时,我已经是浙江大学计算机系的教授,还担任着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当时,我们是应绍兴市科协的邀请来绍兴的。来去匆匆,甚至没游览绍兴的一些名胜古迹。”潘云鹤说,如果说在这之前他与绍兴之间的感情还显得有些疏离的话,那么,从那以后,是越来越紧密了。尤其是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他曾带领着浙江大学的教授们,和绍兴市有过非常密切的合作。

“我记得那是2003年6月,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现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王永昌,当时是绍兴市市长,我们两人就分别代表浙江大学和绍兴市,签署了一份《绍兴市与浙江大学全面合作协议》。在这个协议中,双方就产品研发、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开启了市校合作关系。”潘云鹤说,他还记得,当时绍兴市设立了一笔科研基金,专门用于促进绍兴企业与浙江大学之间的合作。“绍兴企业只要是和浙江大学进行科研合作的话,就可以从绍兴市政府得到经费支持。这是一件非常有创意的事情。事实也证明,绍兴的企业与浙大开展的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个经验,后来还在其他城市推广了。”

此后,潘云鹤与绍兴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多。在绍兴本地的媒体上,也常常会出现他的名字。比如,2008年,时任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的潘云鹤,牵头组织了中国工程院书画社,由爱好书法、绘画、摄影、诗词等艺术的40多位院士组成,第一个活动就是与“兰亭”结缘,在绍兴上演了一场雅集。

2012年10月,中国工程院院士绍兴行科技合作活动启动仪式在柯桥举行,潘云鹤用一场主题为“中国智能城市建设”的报告会拉开了此次活动的序幕。在报告会上,他娓娓讲述了多个与绍兴城市建设息息相关的观点,令现场企业家大赞增长见识。

2017年11月,潘云鹤到绍兴参加绍兴市人才峰会开幕式,并专程到柯桥区兜率天宫考察大幅壁画绘制与保护技术,他提出,希望有关部门采用最新纳米技术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绍兴的智能化基础不错

新昌轴承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作为中国智能CAD和计算机美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潘云鹤曾将人工智能引入计算机图形学和CAD技术,成功研制了多个新颖实用的智能CAD/CAM系统,而且在虚拟现实和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技术等领域也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并于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2006年开始,他还担任了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

如今的潘云鹤,已经不再担任这一职务。结束北京的工作,他选择回到杭州,继续当他的浙江大学教授,带研究生,做着他的老本行——人工智能的科研工作。还有就是应邀到各地作主题演讲。

“现在需要大半年才能完成的事

情,到了人工智能2.0时代,只需要一星期就可以完成。”今年7月18日,在诸暨举办的人工智能引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院士专家诸暨行活动中,潘云鹤就给现场数百名行业专家和领军企业代表描绘了“人工智能走向2.0”的蓝海。

这位绍兴籍院士,对家乡的发展十分关注。他坦言,有一段时间,绍兴的发展确实不太顺利,但现在已经慢慢往好的方向去了。“现在是一个关键时期,抓好转型非常重要。”潘云鹤认为,绍兴过去的产业比较传统,如今想要转型,重要的抓手依然是信息化,要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

“我们现在讲的信息化概念,其实和我们十年前二十年前讲的信息化已经不一样了。二十年前的信息化,主要是数据库。十年以前的信息化,实际上就是在数据库数字化的基础上加上网络化。而现在讲的信息化,则是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再加上智能化。”潘云鹤告诉记者,信息化实际上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数字化,第二个阶段是网络化,第三个阶段是智能化。“在数字化阶段,绍兴还是做得可以的,在网络化、智能化方面,好像有一段时间做得不是太得力。但现在慢慢转过来了。”

新昌轴承企业的做法,就是潘云鹤眼里一个非常好的典范。“我听说,那边的几十个工厂生产轴承的装备和工艺都已经与数字化网络化连接起来,并产生了大数据,大数据对这些装备又进行了优化管理。”他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开端,也是绍兴创造在网络化阶段的一个很好的经验。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把大数据收集起来集中处理,今后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智能化。“另外,我还听说诸暨的袜机,柯桥的纺织机件,也都已经开始了网络化的推进。这一部分,如果能很好地推行下去的话,我认为对绍兴的产业结构转换会有很大的帮助。”

潘云鹤告诉记者,“机器换人”是人工智能2.0很重要的一步。“机器换人,是比较通俗的说法,在人工智能2.0中,其实叫使机械能够自主智能化,就是给机器装上智能系统让它具有更多的自主功能,这就把人换下来了。机器换人,也不是字面的意思,不是造个机器人,去把人换下来,实际上是让机器智能化,减少人的操作。”

此前,潘云鹤的很多科研成果已经用在了绍兴,比如他设计的计算机图案专家系统。今后,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也可以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与绍兴有进一步的合作。

一所大学可以改变一座城市

绍兴应办好研究型大学

除了要用信息化来推动工业化向更高水平前进,潘云鹤认为,绍兴当务之急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办好研究型大学。

“本科型大学是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学科设置是培养能够为专业服务、为产业服务的人才为主。研究型大学是以创造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为目标的,培养的人是为创造服务。前者是为了继承过去的知识,为现在的产业培养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后者是为现有产业的更新和未来产业的创造所培养的人才。”潘云鹤告诉记者,浙江大学就是一所典型的研究型大学,发展的目标就是世界一流。虽然绍兴的大学不可能像浙大那样很快地进入世界一流,但是方向要向研究型大学前进。

“一所好的研究型大学可以改变一座城市。本科型大学可以让城市的产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但是当一个城市的产业发生剧烈变动,发展不下去的时候,只有研究型大学才能提出新的发展方向。”潘云鹤认为,浙江大学就是那个在杭州的发展中起到巨大作用的研究型大学。“这些年里,杭州的产业也经过了几次重要的转变,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其中,浙大有很大的贡献,浙江大学有几千个很厉害的教授,他们和政府一起努力,就把情况扭转了。”

当然,这样的现象并非杭州独有,而是世界各地都有。比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原本是一个生产钢铁的城市,类似于中国的鞍山。当钢铁行业走下坡路的时候,竟然转身成为了一个以信息产业生物医学工程为重点的城市。它是怎么转过来的呢?就是因为那里有两所研究型大学,一所是卡内基·梅隆大学,这所大学的计算机系是全美国最好的;另一所是匹兹堡大学,这所大学的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是最好的。“正是这两所研究型大学的教授和学生,支撑着整个城市的转型。”潘云鹤说,1987年到1988年间,他曾作为访问学者,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系待过近两年的时间。

在潘云鹤看来,研究型大学与本科型大学的培养方式也是不同的。“目标不一样,培养的人才层次也不一样。研究型大学要用很大的力气来培养研究生,比如浙江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现在已经达到1:1了。四万学生,大概两万是本科生,两万是研究生。与此同时,学校的整个经费结构也不一样。研究型大学需要大量的科研经费,要承担着大量的科研项目。研究型大学的教授不光能教书,而且要能够进行科学研究。研究型大学的科研队伍中,要有全国著名的专家,要在这个领域中走在前沿。所以,我们说,中学教师叫teacher,大学教师叫professor。professor翻译过来,实际上不是教授,是职业专家,是这个行当中间的专家。”

因此,听说目前绍兴文理学院已经在积极推进更名“绍兴大学”,潘云鹤建议绍兴大学一定要办成一所研究型大学。而在这一点上,浙江大学很有经验,可以向浙大取经。

人物名片

潘云鹤,祖籍绍兴,1946年生于杭州,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历任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等职。

中国智能CAD领域的开拓者,创造性地将人工智能引入CAD技术,研制成功了轻纺花型、广告装潢、建筑布局、管网规划等多个新颖实用的智能CAD/CAM系统,特别是轻纺花型图案CAD/CAM领域取得创造性的重大突破,产生显著经济效益,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在开拓与推动我国计算机美术的发展方面成效卓著,完成的15项研究成果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发表论文120篇、专著3部。他提倡的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育才模式已在浙大推广。


作者:记者 徐霞鸿 实习生 蔡余佳玥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