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新闻 >> 文化
一块砖的翰墨蜕变
汪国平的会稽砖砚
2018年08月31日 09:14:29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汪国平说,每当在古砖上刻制砚台时,都仿佛刺入历史的肌理,与古越文化在进行一场亲密的对话。

这几天,位于仓桥直街的张桂铭艺术馆内人气颇旺,除了路过的游客,还有不少书画爱好者,他们被这里的一块块砖砚所吸引。经过长时间的筹备,近日,“运甓聚墨”汪国平会稽砖砚制作技艺展在此开展。

展览共展出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会稽砖砚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汪国平收藏制作的历代会稽砖砚代表性作品26方,以及23位与汪国平有过翰墨交流的书画名家的拓片题跋,共计32幅。

一方砚台,或方或圆,尺寸间,皆是艺术家别具一格的心思,和对会稽砖砚技术这门古老艺术的情感。

精耕砖砚

制作胚泥,压模成砖、进窑炼制、刻制砚台、砚台开膛、打磨晾晒、制作天地盖,刻铭文……在会稽砖砚制作技艺展上,汪国平将制砖做砚的过程通过图文进行了展示。

“砖”在我国古称为“甓”,以砖制砚,会稽砖砚制作技艺是极具绍兴地域特色的传统技艺。“传万古而不朽,历劫难而如常,流千年而永存。”

汪国平是袍江人,曾是一名木匠,但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对砖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0年,他开始拜师学习砖砚制作技艺,之后在钻研砖砚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砖砚需要使用优质泥土作为原材料,一般以山地的沙土和平原的田土混合使用,汪国平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制作会稽砖砚的最佳泥土配比。汪国平告诉记者,会稽砖砚一直以质地致密、美观雅致、坚实如铁、不渗水、发墨好闻名于世,其核心点便在于对泥土的精挑细选,“土必须深挖到地下两米才取。”汪国平说。

目前,“会稽砖砚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绍兴市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古砖赋能

除了质地上乘,会稽砖砚享有盛誉的另一个原因,是其具有丰富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会稽砖砚制作历史悠久,历史上曾作为进献皇帝赏玩的贡品。如今传世的古砖砚多为秦、汉和晋砖砚。砖砚上各种字体皆备,其两侧或背面多模印纪年文字,其铭文集文学、历史、书法、绘画、雕刻与金石为一体,是宝贵的实物研究资料。这也让汪国平对古砖制砚发生了兴趣。

事实上,早年在农村做木匠时,他便经常从拆除的旧房墙堆里拣出刻有铭文图案的断砖收藏。在熟悉了会稽砖砚的制作过程后,他开始着意将雕砖工艺用到这些古砖上。有一次,汪国平想要尝试调整工艺顺序,结果把一块好不容易找来的秦砖刻坏了,让他挺心疼。

“古砖制砚要最大程度保留铭文和图案,按照它的形状设计砚池,这个是比较难的。还有就是刀功,一丝一毫都不能差。”汪国平说,设计之后是勾画轮廓、下刀、打磨、晾晒、二次打磨,最后上蜡。这些步骤,汪国平花了五年反反复复折腾才摸索出来。

在这次展出中,有不少古砖砚年代久远,如一方侧面刻着“太平四年”的古砖砚,出自三国时期。此外,还有刻着“永和九年七月七日”字样的晋砖。

“将这些古砖制作成砚台,既实现了其功用的延续,也可以让我们从中品鉴古人的艺术。”汪国平说。

“链接”书画

“黄龙元年宋氏砖”的拓印,附上著名画家何水法的书法;“永和九年七月七日”红色砖拓,配以中国水墨画……在展览现场,23位与汪国平进行过翰墨交流的书画名家的拓片题跋,让人们在欣赏砖砚的同时又发现了另一种艺术创作之美。

这门拓砖手艺也是汪国平自学的,目的是将砖上的铭文或者图案拓到书画作品中,实现古砖艺术的另一种传播。

“每一块古砖砚都有故事,这些故事印刻在了砖上,我们用另一种办法将它展现出来,并进行再度创作。”汪国平说。

对于他的这番尝试,著名美术评论家郑竹三先生深表认同,“一块古砖变成了文具,再变成了艺术作品,手工制作链接上了艺术价值,从而实现了另一层次的美学高度。”郑竹三勉励汪国平,在以后的创作中,要更多地汲取国内外的美学理念,用更多的方式展现会稽砖砚的艺术与价值。


作者:记者 王 薇 文/摄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