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卖小哥干杨江全副武装上路。
烈日炎炎,在户外工作酷热难耐。这份酷热,谁体会最深?外卖小哥肯定算一个。日前,记者跟随一名外卖骑手走上街头,感受他们的艰辛与不易。
一天骑行约200公里
上午9:30~10:30
气温:33℃~35℃
在越城区环城西路附近一“美团专送”点,10多个骑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等待送餐高峰的到来。这样的等待,他们每天要持续1个多小时。“按照规定,每天上午9点,骑手要到站点开晨会,然后各自做好送餐准备。”该站点的后台管理员劳婷妮说,他们这个站共有38名骑手,每人每天一般工作10小时,“一单可赚4.5元,一般的骑手一天可送30~40单,特别勤快的会多送10单。”她说,送一次单程三四公里,加上返程,每人每天要骑上200公里左右。
屋子里设施简单,两三台电脑、几个小矮凳,还有两台风扇。记者坐下没多久,身上的衣服已经湿透了,头上不断有汗水渗出。一些骑手嫌室内闷热,就走到室外。烈日炎炎,每个骑手都配备了防晒衣,但在三四十摄氏度的高温下,有的骑手还是喜欢穿着便捷的短袖“上阵”。因为暴晒袖口内侧露出的皮肤,比手臂外侧黝黑的肤色要白上好几个色号。头盔最好是戴着,但戴头盔比不戴热很多。
不进空调间怕中暑
上午10:30~12:00
气温:35℃~38℃
上午10点20分,站点门口摆的一长溜儿的电动自行车很快被骑手们各自骑走了。记者跟的骑手叫干杨江,28岁的他已送了3个月外卖。戴上遮阳帽、面巾和袖套后,他一拧把手,电动自行车就汇入了车流里。
沿途都在修路,电动自行车随路面高低不时起伏。约3分钟,他来到越城区人民路一家麻辣汤馆,接单、装箱,程序从简,手法利落。这一单要送往东街一家商铺。送完这单,他又返回人民路,在那里,他的同事们正在树阴下等待派单。
10点半开始,干杨江的手机上就“叮咚、叮咚”传来了外卖订单派送的信息。他告诉记者,每天11点到下午2点是配送最繁忙的时候,平均1小时就要接8到10单,这段时间又是太阳最毒最烈的时候,公司专门配给的防晒袖套几乎没什么用。
到中午11点半,干杨江已经送出了6单外卖,衣服、裤子已经湿透。他摘下帽子,捋了捋头发,甩出一把汗水。来到鲁迅路一家店铺时,他掀开门帘,把外卖递进去。“里面都开了空调,最好不要进,里面凉外面热,进进出出,容易中暑。”他说着从箱子里取出一瓶白开水,猛灌了几口。这样的水,他一天要用掉3升,除了喝,还用来淋身体。“头上、手臂上淋一下,解暑降温。”他说。
最担心被无端“拉黑”
中午12:00~下午2:30
气温:38℃~42℃
这个时间段,干杨江已经不怎么想说话了,因为太热了。记者一路默默观察,发现他每次取出快餐都要检查一遍箱子,看有无汤水洒出。若有,途中他就打电话跟顾客沟通。“对不起!”在与顾客对接时,这三个字从他嘴里说出的频率比较高,好在大多数顾客都给予理解。
跟了一段路后,记者返回位于越城区人民路旁的“等候点”,那里已不见一名骑手在等候。身着黄色外衣的骑手不时经过,很快淹没在密集的车流里。
约下午2点,太阳更加火辣,记者用温度计测量了一下,此时地面温度已经超过50℃。约2点半,骑手们一个个赶回来,他们的用餐时间到了。
记者看到,干杨江的送餐箱里有一个苹果和一瓶饮料。“女朋友特意准备的,怕我汗流多了,嘴巴没味道。”他笑着说。
聊天中,骑手们透露,热,他们已经习惯了,最怕的是被顾客“拉黑”。“前不久,我的一名同事被连着‘拉黑’两次,损失比较大。”干杨江啃着汉堡说,公司平台推出了一款评价系统,顾客若对送餐服务不满意,可通过APP将外卖小哥“拉黑”。
“‘拉黑’总得有个理由吧,没有,就是莫名其妙被‘拉黑’了,站点后台也查不出原因。”他说,“拉黑”意味着24小时内无法送餐,只能“干等”,一天两三百元的工资就赚不到了。干杨江说着,将一个手指伸进帽子,拨落耳旁的汗水。
还怕送餐距离超出范围。“按照规定,我们单程送餐距离不超过4公里,有的顾客知道这一点,定位就定在这个范围内的某个点,等我们骑手赶到那里,对方却说还有一公里。”干杨江说,他最远就送到了市人民医院附近,单程跑5公里。按照规定,超时7分钟以内都属正常,但一些顾客一分钟也等不得,立马给差评,等待骑手的只能是公司罚款了。
晚上最怕看不清楼号
下午2:30~3:30
气温:38℃~42℃
下午2点半以后,骑手们手机上的配送信息明显少了。因不停地接单、接电话,手机电量用得很快,骑手们取出充电宝,给手机充电。“从站里出来后,就整天泡在外面了,干到下班就回家。”干杨江说。和记者交谈中,他不停地擦手,他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汗水不会滴到手机屏上而影响触感。
干杨江说,他一般干到晚上9点就可收工,但为了多赚点,他会多跑两小时。“晚上送餐肯定要舒服些吧?”记者问。“凉快肯定是凉快些,但舒服谈不上。”他说,夜里到小区送餐,黑咕隆咚的,门牌号都看不见,更要命的是,有的小区楼号都是乱的,找起来特麻烦。他说,之前有一单他送迟了2分钟,顾客不停地催,开门后还一直抱怨。“除了说‘对不起’,我也不好多辩解,万一给个差评,十几个单子就白跑了。”他笑笑说。
3个月的送餐经历中,干杨江也碰到听到了几件突发事件。“越是恶劣天气,订单越多,比如下暴雨,送餐时间经常超时,顾客们都给予理解,同样给好评。”他说。有一名同事在送餐途中遭遇交通事故,手头的3个单子没法送了,电话沟通中顾客们都给予了理解。
“好些顾客看我流汗,还会递给我水或饮料。”他说,对于他们这一行来说,虽然辛苦,但也能得到很多人的体谅和理解,这让他颇为暖心。
骑手之间的互助和友谊也让他觉得温暖。“不仅自家公司的骑手都熟悉,跨平台的骑手间也有交情。”他说,有时赶时间,楼下遇到可靠的哥们要送同一栋楼,彼此帮忙带一下。
“晚饭时间又将迎来一拨送餐高峰。”干杨江说。约下午3点半,骑手们打算闭目养神,记者挥手作别。
■小贴士
骑手们在路上,首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忘了遵守交通规则。此外,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在炎热夏日,尽可能选择树阴底下骑车,及时补充水分。
路面不平、中途突发意外等,都会导致送餐超时、汤水外洒。对此,还要请顾客给予骑手们多一些包容与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