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新闻 >> 文化
孙端:这样唤醒乡愁
2018年08月14日 08:50:25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一场民俗文化旅游节给一个小村庄带来了什么?上万次的人流量,在这里共享儿时鲜活记忆,被淡忘的地方戏曲,特色手工艺等民俗文化在孙端恢复生机……民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根”。2008年,我省确立了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绍兴凭借至今保护良好的民俗文化——祝福成为浙江春节的唯一标志地。

近两年,越城区孙端镇依托鲁迅外婆家文化,深入挖掘相关民俗,抓住全域旅游建设乡村振兴的契机,以大型节会为抓手传播方式,给活化本地民俗文化提供了思路。

浸润:文化旅游节里忆民俗

上月末,鲁迅外婆家民俗文化旅游节在孙端镇皇甫庄村拉开大幕,上万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越剧、太极剑、包公巡游、龙舟竞渡……一道道民俗文化大餐接连放送,让大家感受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

表演一开始,整个戏台便被围得水泄不通。最惹人注目的应属孙端当地的民俗表演“戏鎲叉”,只见表演者双手搓旋鎲叉柄,鎲叉快速旋转,上下翻滚又左右飞舞。表演者在身体前后左右交换各种形态的表演,叉杆上的发声圈发出清脆悦耳的特殊响声,引来现场观众的阵阵叫好声。

民俗文化旅游节的重头戏赛龙舟,更是让大家情绪高涨。全镇每个村都有一个代表队参加比赛,统一着装的村民队员,皮肤黝黑,尽管上了年纪,依然健硕,个个都是弄潮的好手。只听得一声发令枪响,各代表队的选手手握划桨,劈波斩浪,竞相冲向终点。岸上加油声不绝如缕,沿河民居的窗台上都是黑压压的人头。

路遇巡游的“包公”,小朋友们也不忘讨个福礼。非遗区手艺人现场制作的非遗小吃供不应求。糖画,南瓜花等颇受大家欢迎。郑先生是皇甫庄人,工作在上海,这次特地赶回来与家人一起去看龙舟赛。他还邀请上海的朋友一起来感受家乡的民俗风情。他说:“没想到小时候的民俗活动竟在这场节会里复原了。看着家乡的文化建设越来越好,很自豪。”村民孙晓回忆:“儿时的庙会,到现在的民俗文化旅游节,一晃二十年有余。每年的六月十六,皇甫庄总是那么热闹,家家户户宾客盈门,堪比过年。”

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孙端已不是第一次。今年年初,在鲁迅外婆家安桥头村举办的祝福文化旅游节,献福礼,祭灶神,折元宝,掸尘……一场鲁迅先生笔下的祝福场景得到还原,小小村庄引来三万多人,让大家提前过了一个老底子的民俗年。去年第一届鲁迅外婆家民俗文化旅游节,现场人山人海。

传承:深挖民俗文化内涵

“我们的民俗文化旅游节场场火爆,得益于孙端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民俗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承载着大家儿时记忆,容易引起共鸣。”孙端镇文化站站长单亮说。

孙端是文学巨擘鲁迅的外婆家所在地,鲁迅先生在那儿度过了愉快的童年,留下的作品中提到不少民俗文化。如《社戏》中提到的“春赛”,《祝福》中提到的祝福祭祀礼。而且孙端历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具体多少种类并未统计,较有代表性的是农历六月十六的龙舟赛,赛事中还有庙会,以前村民们都会聚在一起祈福,进行农副产品交易。每年榆林村、皇甫庄村、小库村都自发组织划龙舟比赛,这个习俗有上百年历史,一直传承至今。以前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后双盆村还有一年一度的观潮节。此外,孙端镇还有许多编织渔网、酿酒的老手艺人。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民俗活动逐渐消退。

基于此,为传承发扬好本地民俗文化,以文化引领带动乡村振兴,孙端镇党委、政府抓住全域旅游建设的契机,打造鲁迅外婆家旅游品牌,深入挖掘鲁迅文化并结合周边民俗,让它们在节会上通过表演、美食、展览等形式一一还原。

“十碗头”是以前孙端民间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因菜肴数量为十,并用碗盛菜,故名“十碗头”,寓意“十全十美”。为让这一民俗得到较好的传承,去年的民俗文化旅游节上,孙端镇举办外十碗头选拔大赛,食材以孙端特产为主,发动全镇的人一起参与,村民用灵巧的双手烹制出自己心中最能代表孙端十碗头的菜肴,结合鲁迅外婆家文化,给这些菜重新命名,组成“外婆家十碗头”,让大家体验到传统乡宴氛围。

思考:创新民俗文化传播形式

孙端镇民俗文化旅游节的成功,打开了活化本地民俗文化的一种方式。孙端镇党委副书记朱晓燕表示,去年开始,农历十月十六民俗文化旅游节和岁末年初的祝福文化旅游节现已经成为固定节会,每年都如期举办。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除了政府主推,民间的力量也不可忽视,传播主体要多样。其次民俗文化节的形式和内容也需丰富和创新。

镇上的民众也有类似看法,皇甫庄人金汇盛建议民俗文化节增设晚上的节目,旧时为配合龙舟和庙会,当地会唱三天三夜的社戏,希望把这些细节进一步还原。沈吉堂还建议再添些古时候的孙端传统,如女儿出嫁的场景等。

“政府通过机制创新来推动民俗文化的发展。”上海游客王霖说,如请研究人员梳理孙端民俗文化的种类,编纂成册,建一座民俗文化博物馆,让民俗文化以更加立体场景化的形式去体现,让游客可以与之互动。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承载着乡愁,丰富着乡风文明,应该传承发扬好,发挥其教化意义。专家建议,让更多民俗文化“跳”出课本,走进学生,让他们亲身亲手去体验,营造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从小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作者:记者 王旭东 见习记者 吴可蒙 编辑:黄靖芳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