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新闻 >> 文化
那一道沉醉的风景
2018年08月10日 09:19:32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开栏的话

今年3月起,市政协文史委与绍兴日报社联合推出“绍兴文史·百镇赋”大型系列报道,以新的视角挖掘、梳理、展示全市118个镇(街)的文史脉络,弘扬传统文化,擦亮绍兴名片。截至目前,已刊发20多个镇(街),作为报道中的亮点之一,各区、县(市)美术家协会,请本土画家为每篇报道配画,用翰墨展示当地最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为报道增了彩,添了色。

今天起我们推出“百镇赋·百画谈”栏目,逐一介绍他们为“绍兴文史·百镇赋”创作画作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画家加盟“绍兴文史·百镇赋”大型系列报道创作群,为读者呈现更多精品力作。

 记得当年齐白石初次“北漂”卖画,尽管自以为临摹八大山人几可乱真,但少有买主。某一天京城名家陈师曾为他号脉:八大山人幼为王室后裔,成年为避清室追杀而削发为僧,亡命天涯,这经历你有吗——画家应该画他最熟悉的东西,最有感情的记忆。

一语点醒梦中人。齐白石最熟悉的是湘潭乡下田间地头的一草一木。从此,寻常草木、虫鸟鱼虾成了他作品的主要内容,红黑耀眼的民俗色调成为他画面的主色系。

技术讲究标准,艺术追求个性。每个搞艺术的都想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对象和个性鲜明的表现手法。

我一开始是以花鸟画作为自己的主修内容,绍兴的花与别处的花大致相同,绍兴的鸟与别处的鸟区别不大。花鸟画要创作表达主题性作品、要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更显困难。

画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画绍兴最有地域特征的符号元素,我想到了老酒、茴香豆……之类的元素,我想到了最具绍兴特色的老台门生活。

如果站在绍兴的台门口往外看,看到的是白墙黛瓦的建筑、形态各具的石桥、石板路乌篷船……虽也很“绍兴”,但属于山水范畴的内容,并非我能驾驭。

于是,我换个视角,看台门里的生活。因为画人物不是我所擅长,避开人的活动,描摹最有地域特色的静态生活、最有绍兴气息的符号元素。

为此,我借用朋友在陈家台门的一个画室,几乎将一年的所有业余时间全泡在里面,描绘老台门的生活场景、记录记忆里的绍兴风情。

当近百张冠以“绍兴风情”的作品一一展出、印成画册、出现在报刊上、收录进《美术解读浙江》丛书里,人们为之眼睛一亮,说哪怕不看署名就知道这是我的作品。我清楚了自己的路——这辈子与绍兴老台门老生活耗上了。

《绍兴文史·百镇赋》这专题栏目开设时,提出了“一镇一画”的设想,我就瞄上了东浦。老酒、拱桥、水巷、雨廊、八仙桌、沽酒坯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以什么样的视角去描绘,一直是我苦苦思索的突破点。某一天,当我陪客人重访古镇,但见夕阳西坠,古镇静谧,漫天余晖给小镇罩上一层琥珀色的轻纱,仿佛整个小镇沉浸在一坛百年的陈酒里——这眼前的景就是“黄酒小镇”最贴切的画面。

由于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究光影效果,如果用传统的笔墨技法是无法描绘出夕阳余晖的此刻,我借用了西画的技法做了光影的底色,然后选择最有地域风情的生活器具和建筑外观,再用岩画的颜料塑造出老桌子和酒坛、廊柱斑驳的肌理,让岁月的痕迹凸现出来。为给静谧的画面增添生机,在画面的左下和右上分别勾勒出黑猫和鸟笼的剪影,虽不见一人却有人的活动,营造出一幅古镇酒民宁静惬意的生活画面。

画既成,意未达。我题上“小城故事”四字作为题目,想给人更多的遐想,也祈愿今天的小镇一定会成为明天的小城,传达出这东浦黄酒小镇分明就是整个绍兴古城的缩影的主旨。

东浦酒乡 (原载于4月26日绍兴日报10版)杨水土 作


作者:杨水土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