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第二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 >> 阳明传奇故事
王阳明的传奇故事④
龙场悟道
2018年06月18日 14:46:45
来源:绍兴网-绍兴晚报

王阳明到了龙场驿站后,很快地安下心来,没有房子,就鼓励仆人们自力更生,利用周围的树木自己建屋舍。很快几间茅屋建好了。

房屋虽然非常简陋,但是王阳明却感觉十分愉悦。房子建好后,也就有了固定居所,原本很难见到他人的地方,竟然经常会有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前来造访。王阳明和他们虽然言语不通,但是从表情、手势上来看,对方都是友善的。时间长了,人们相互之间的距离也就拉近了很多,这大大消解了王阳明的孤苦寂寞之感。

他还带着仆人四处游走,竟然发现一处石洞,和老家绍兴的阳明洞如出一辙。这个意外发现,使他感到非常兴奋,他当即就冒出了搬到这里居住的念头。于是,他带着三个仆人回到住处,稍作收拾,就开始了石洞的居住生活。

这里的生活使他有了别样感觉。经过几个月的相处,仆人们和王阳明之间培养出了患难与共的感情,因此,相互之间已经没有了主仆之间的尊卑之别。一次,高兴之余,大家就让王阳明为石洞取个别致的名字,王阳明随即就提出了“阳明小洞天”。新居落成当有所记,于是就写了《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诗。第一首记述阳明小洞天的开发经过。第二首开始变得有趣,看来王阳明的乐观态度已经深深感染了身边的僮仆,就连他们也开始认真发现这石洞生活的佳处了。僮仆们发现这石洞这好那好,只有一点略堪忧虑,那就是怕冬天洞里太冷,没有足够的棉衣棉被过冬。第三首字面上是王阳明对僮仆们之所忧虑的答复,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对君子境界的一种标榜。为了打消僮仆们的疑虑,王阳明从今昔对比入手:上古巢居,生活水平还远不如我们;接下来给出“科学解释”,说阳气会在洞里封闭不散,所以洞内的冬天反而很有暖意。

王阳明主仆在“阳明小洞天”中的生活虽然新奇,但是好景不长,艰难的环境使得大家很快都感觉到了身体上的不适。原来,石洞阴冷潮湿,终日不见太阳,很容易滋生疾病。好在王阳明自会静功,有抵抗能力,倒是苦了三个仆人,他们三个很快就病倒了,不得不卧床休息。王阳明只身到四周的山上采药,回来就生火熬制汤药给他们三人喝。

龙场生活的最大困难在于粮食不足,经常会出现上顿不接下顿的情况,于是王阳明就向当地人学习种粮的方法。王阳明焚烧草木,开垦耕作土地,这样一来,谷物就有了剩余。王阳明用剩余的粮食接济穷人,有时还会举办宴会,甚至用遗漏的稻穗喂小鸟。

当龙场附近的村民看到王阳明居然住在冰冷潮湿的山洞里时,大家都商量着要给他建造一个舒适的居所,并且很快就破土动工了。动工之前,大家反复征求王阳明的意见,力求建造的居室满足王阳明的起居、读书、处理政务的要求。

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帮助下,新居所居然不到一个月就建成了,在方圆几十里内,这已经是规模最大、构造最为齐全的房屋,包括居室、书房、客厅、凉亭,远远望去可称得上庄重大方、气势壮观。新居建成后,竟然成了当地的“知名”建筑,再加上王阳明的学识渊博,因此吸引了周围很多读书人前来拜访。

因凉亭的四周树木葱茏、层峦叠嶂,常常有读书人在这里谈古论今,于是就将此亭命名为“君子亭”;而居室虽然简陋,没有名贵物品的点缀,却是窗明几净、朴实无华,就命名为“何陋轩”。君子亭南侧还建有宾阳堂,坐东朝西,为王阳明的迎宾处。另外还有一个“玩易窝”,“玩易窝”是龙场的一个小山洞,王阳明将其改造成为一个居室,自己在里面读《周易》。自此,王阳明的心学伊甸园基本建成,心学之果就要发芽了。

王阳明本来有静坐的功夫,在龙场更是有时间静坐,闭目养神,澄心静虑。王阳明在屋后建了一个石墩,日夜端坐其中,参悟死之要义,寻求心之静一,以求恍然顿悟,以此研修身心之学。

心学上的静坐源于颜回,孔子的弟子颜回经常静坐,这种修行方法还获得过孔子的赞赏。的确,宋明两代的知识分子都好静坐,朱熹就告诫他的学生,半日用来读书,半日用来静坐。王阳明在静坐中,一定获得了很多自以为有用的知识和感悟。

可见,王阳明即使在被贬之地,他也仍然在思考着人生和万物、人性和宇宙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时常萦绕在他脑海中的问题,究竟自己所谓的“吾心”和“物理”,二者之间看似简单、实则纷繁复杂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很多圣贤之人都有思考,先是孔子最初提出来,但是尚未给出清晰的答案。他的学生则认为:“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后世的读书人也在进行着思考,尝试着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不经意间竟然陷入了错综复杂的境地,以至于成了专门的学问。后来,宋代的朱熹,潜心钻研,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王阳明一心想要实现做圣贤的梦想,这个问题自然也是不能绕开的,他希望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更大的突破。当然,这个突破是很艰难的,要抛开世俗的功名利禄,苦苦思索,心无旁骛。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阳明日日思索、反复推敲,终于看到了希望。据王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因念:‘圣人此处,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就是心学史上近乎神迹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在思索的人性与天道之间并不存在鸿沟,而是能够联为一体的!所谓的天道,也就是宇宙万物每时每刻的变化规律或原理,而这些并不是不可认识、不可理解的,人天生就具备了体察万物的本能,天道是人能够体悟到的。看似复杂、抽象的天理、物理,其实都在每个人的心中。而通往圣贤的路上,也就需要不断挖掘自己的内心、精神境界方可达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就想通过对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内容的解释进行验证。无奈身边没有书本,他只好凭借记忆进行解释,结果完全行得通,五经都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解释。而与朱子的注解进行一一对照时,却发现完全是自相矛盾。这使他更加坚信朱子误读了五经,而自己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终于与圣道吻合了。

王阳明心学的最大意义在于:不是去格物而是来格心。我们今天的科学是从对象上找理,而心学则是从心上找理。王阳明后来说,所谓格物致知并非是朱熹所说的用镜子去照竹子,而是下功夫擦亮心镜。心镜明亮,则无物不照。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以后,就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王阳明为知行合一说,其宗旨在于反对空言,提倡力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有三层意思:一是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二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三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行合一,并不是空洞虚幻的哲学思想,而是注重实践的思想,“知”指的是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而“行”则指的是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世界万物都不能够舍弃知和行。比如,一个人要先有孝敬父母的心,才会有孝敬父母的行为;没有孝敬父母的心,就不会有孝敬父母的行为。所以说,良知离不开笃行,笃行同样也离不开良知。

针对“知行合一”,王阳明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看到小孩不慎落井,怀有恻隐之心,顺着恻隐之心来回奔走呼救挽回孩子的生命,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做法。如果这个人没有恻隐之心,就不可能有奔走呼救的行动。另外,如果这个人只有恻隐之心,却不付之行动,这也算不上“致良知”。所以说,人的行动是靠良知来引导的,一个人只有让心中的良知和行动达到一致,才能称之为“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就是要在事上磨。人生就是一种体验、一种历练。我们不能在别人的说教中生活一辈子,我们需要自己用血肉之躯去闯荡、去感触世界的心跳。“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我们成功的法宝。

漫画:

37岁的时候,王阳明因得罪太监刘瑾,被当众打了四十大板,贬至贵州龙场驿站。

龙场驿站十分偏僻,条件简陋,生活艰苦。

驿站的南边有一座小山,山上有个黑漆漆的洞穴。

王阳明就住在这洞中,闲时就看看《易经》。

为此,他给这个山洞取了个有趣的名字——“玩易窝”。

在这里,王阳明度过了最苦闷的岁月,但他静心休养,思想在这里得到升华。

(连环画由绍兴博物馆友情提供)

 


作者:李永鑫 编辑:黄靖芳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