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第二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 >> 阳明学与绍兴
绍兴籍的阳明弟子及再传弟子,如何传承弘扬阳明心学?
绍兴有个“阳明后学群”
2018年06月15日 19:59:01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阳明心学自诞生之日起,已历经500余年,其在明朝中后期达到高峰。眼下,“阳明热”悄然兴起,古学今用,成为治世良方。王阳明一生下马悟道,上马平叛,躬耕实践,成为一代圣人。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经几代王学弟子的传承,发扬光大,然而在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流变。而今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探访王学绍籍弟子,看他们如何理解、践行阳明心学。

一代弟子传承之路已有所分化

王阳明的嫡系弟子中,绍兴籍的便有季本、王畿等人,其对于阳明心学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对于“阳明心学”的不同理解,又让心学在传承之路上,有了不同的方向。

(季本)

季本(1485-1563),字明德,号彭山,史称阳明高弟。季本拜师的时间,是在正德七年到八年之间(1512-1513),正值王阳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后回绍兴的这段时间。当时季本29岁,博览群书。即便如此,他心中仍旧苦闷。《徐渭集》中写道:“上自圣经,下逮星历、度数、地理、兵农之学,亦必究极精微,然皆务多闻,未及要领。”季本偶然接触心学,让其茅塞顿开,王阳明回到绍兴后和季本有几番探讨,使其对心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王阳明的忠实信徒。

季本对于阳明心学的传播,与其仕途紧密相连。在王阳明去世后,季本始终不忘宣传阳明心学。无论是出仕南京还是出仕辰州(今湖南省怀化市)亦或是出仕吉安,季本都始终如一传教阳明心学,常常出现“一闻先生至,执者满庭庑”的盛况。

季本在讲学过程中,发现从者多以自然为宗,他怕“阳明心学”在传承过程中丢失了本意,便著《龙惕书》以作解释。所谓对自然的担心,也就是对内心无所拘束的担心。徐渭曾这样评价:“若水鉴,无主宰,任物形,使人习懒偷安,或放肆而不可收拾。”季本“龙惕说”实际上是对任自然的王畿学说的一种警惕。

季本一生,反对空谈心性,力图将阳明心学与经世致用的实践结合起来。季本是阳明学派中学术路径较为独特的一位,当时主流阳明学多注重内圣,而季本更偏重外王,经常在仕途的间隙,通过论辩疏通经典文句、寻绎典章制度之学以经世济民。受季本特立独行的性格影响,“出先生之门者,多博洽执持奇俊之士。”其中徐渭便是最闻名遐迩的一位。

除了较早拜入王学门下的季本外,与王阳明关系最为亲近及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在绍兴籍弟子中,首推王畿。明正德十六年(1521),王阳明归故里省祖墓,此后长期居住绍兴,讲“致良知”之说。当时王畿年仅24岁,是一位不拘礼法的任侠狂士,对于那些应付科举,道貌岸然的程朱学者,骂他们为“腐儒”。而新兴的阳明学派,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让王畿产生了兴趣,又听了王阳明的几次讲学后,体会到王学与朱学的不同,于是拜入王学门下。

(王畿)

王畿的可贵之处,是一方面全面继承了王阳明的基本学说,另一方面,又提出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在著名的“天泉证道”中,王畿提出“四无说”,即“心体既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知亦是无善无恶,物亦是无善无恶。”“天泉证道”,使王畿在王门中独树一帜。

王畿在两京讲学期间,门庭若市,不得不开辟分会场。在讲学过程中,王畿与钱德洪提出座位以年龄高低排列,而不以官位资历排座,这也成为王门讲学的惯例,反映了王学自由活泼的学风。

王畿退官之后,四处讲学,正如黄宗羲说:“先生林下四十余年,无日不讲学,自两都及吴、楚、闽、越、江、浙、皆有讲舍,莫不以先生为宗盟。”自嘉靖二十二年(1543)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23年间,是王畿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他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在解释何谓“修身”与“格物”等问题上,王畿的观点,比王阳明更为精准。王畿活到86岁,历经明朝五代帝王,一生主要精力专注于学术研究与讲学著书立说,桃李满天下,使王学成为明中晚期代替朱学而兴的思潮。

二代弟子中亦有观点之争

阳明心学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观点,成为济世良方。心学的影响力在王阳明第一代弟子的传播下,日益扩大,逐渐形成浙中王门、泰州学派、江右学派等较有影响力的学派。其中浙中学派以王畿和钱德洪为代表,绍兴也成为了浙中王门“阳明心学”传播交流的主场。

在二代绍兴籍弟子中,较有影响力的便有周汝登、张元汴、徐渭等人,前两者师从王畿,其中徐渭同时师从季本和王畿,心学的影响力对其艺术创作影响深远。

(周汝登)

周汝登(1547-1629),字继元,别号海门,是今绍兴嵊州人,受晚明王学之风影响,周汝登研习王学,热衷讲学,其为维护王畿的思想,与当时著名学者许孚远有过“九谛”与“九解”的争辩,被誉为是“天泉证道”的延续,是当时名噪一时的“学术明星”。

作为王学传人,周汝登弘扬王学是非常虔诚的。万历二十七年(1599),周汝登辞官回到绍兴,当时讲学之风逐渐式微,周汝登为了延续师门,重新扛起讲学大旗,他率学生陶望龄等数十人祭告阳明祠,决心光大阳明心学。其讲学不断,从万历二十七年(1599)到万历四十二年(1614),周汝登多次在家乡剡中、越中讲学,有时候去杭州、新安等地进行讲学。

周汝登是继王阳明、王畿之后,阳明心学在绍兴最重要的传承者。明代大儒刘宗周在《祭周海门先生》中这样评价:“吾越阳明子以‘良知’之说启天下。及门之士于吾越最著者为龙溪先生;又百年,龙溪之门于吾越最著者为先生。先生于阳明之学,笃信而谨守之。由称而祖,一嫡相承。”给予了周汝登极高的评价。

同样师从王畿,张元汴有着其独到的心学主张。张元汴(1538-1588),字子荩,号阳和,绍兴人,是明隆庆五年(1571)状元。他少负意气,心期圣贤,一开始学习朱子,但对有些言论存疑,接触阳明心学后,恍然有悟,拜王畿为师,但不盲从王畿。

(张元汴)

张元汴为官期间,忠于朝廷,清正廉洁,不趋附奉承,真正做到了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后其徒弟曾凤仪赞道:“先生孝友在宗党,端洁在乡间,直节在朝廷,令闻在天下,无不为后学法程,至默契良知之体,虽文成入室弟子,自谓弗如也。”

其实王学到了明万历年间,已陷入空谈误国的泥潭,张元汴针对这一流弊,提出“当今所急在务实,不在炫名;在躬行,不在议论,愈笃实,愈光辉,愈易尚,愈广大。”中年以后他对王畿“徒言良知而不言致,徒言悟而不言修”的心学观点产生不满,提出“本体本无可说,凡可说者皆工夫”的理论主张。概述张元汴的心学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万事万物皆起于心”的心学观点、对良知善恶的争辩、对“存心之功”与“渐修合一”学理的发挥。

(徐渭)

作为越中名贤,徐渭的名气无论在明朝还是在当下,都如雷贯耳,他师承季本、王畿,把阳明心学运用于艺术实践,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高峰。他包容性地吸收了季本和王畿的观点,一方面徐渭的真我本色,受王畿“以自然为宗”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也时刻警惕思想以及行为的放纵,强调了“龙惕”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这一思想的形成,在其艺术创作上独树一帜。从徐渭始,花鸟画严格的构图和画法被颠覆。阳明心学解放了徐渭创作的思想,为徐渭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勇气和信心,随心所欲的大写意画风从泛泛的士大夫花鸟中脱颖而出,使其成为一代名家。

“阳明心学”在晚明出现“以禅诠儒”思想

阳明心学传至晚明,出现了陶望龄、陶奭(shì)龄兄弟,世称“二陶”,除此之外,张元汴后世子孙张岱也是阳明心学的信奉者。

(陶望龄)

陶望龄对于阳明心学的兴趣,是其任翰林院编修之后开始的,其常与泰州学派的重要成员焦竑(hóng)接触,开始对阳明心学有所了解。34岁的时候,拜谒周汝登,认他做了老师,成为王学一员。而陶奭龄受到陶望龄的照拂,指引进入阳明心学圣域。

由于陶望龄在学识上师承周汝登,其思想特色是以儒家立场而会通儒佛,在晚明禅学之风的影响下,陶望龄借鉴吸收了禅宗的理论,在对待佛教方面,比亲近释家的罗近溪、周汝登等人更进一步,强调要“学佛知儒”“以禅诠儒”。黄宗羲称陶望龄谈玄说妙、行事本儒,反映了其思想行动之间的复杂性。

(陶奭龄)

作为陶望龄思想的追随者,陶奭龄在学术观念上继承了周汝登、陶望龄一脉的观点,强调“以禅诠儒”。在阳明心学传承的过程中,注重实践的精神渐渐被消解。陶奭龄“识得本体,则工夫在其中”的思想也遭到了刘宗周的反对,在刘宗周看来,为学更应在工夫上用力。

陶、刘曾共举“证人社”,成为晚明最为重要的王学讲学活动,然后,陶刘之争,导致“证人社”分化,这也预示着王学的衰落。

(张岱)

王学后学张岱出生于王阳明去世70年后,是绍兴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文学批评家。张岱的曾祖父便是张元汴,张岱最为敬佩引以为豪的便是曾祖张元汴,因而也深受王学影响。

明末清初,王学式微,不少主张经世致用的学者不满王门后学的空疏,对王学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张岱站出来讲:“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充分肯定了王阳明的历史功绩。

张岱的《四书遇》就是一部以“阳明心学”作为诠释“四书”的著作,阳明心学理论在《四书遇》中得到全面的继承。张岱哲学思想深受阳明心学的影响,在本体论上,秉持心为本体,强调自我,突出自我;在人性论上,继承了王阳明“性即理”和人的无善无恶的本性说,把人的善恶归之于后天的习染;在格物的方法上提倡“知行合一”,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而今,追溯阳明心学的历史,发现其自诞生之日起,已流传了近500年,成为经世致用的重要学说,不仅在中华大地广为传播,同时兴于海外,日本、韩国等国家信徒众多。王阳明一生修道、悟道、证道,人生三部曲的起点与终点均在绍兴,如今阳明心学又迎来新的高峰,绍兴深厚的渊源,有望打造王学朝圣地。为推动阳明文化传播,绍兴籍学者钱明、张炎兴等,潜心梳理王学的脉络,推动了阳明心学的研究进程,成为了绍兴地方阳明心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王阳明研究会、稽山书院等机构,为推动绍兴阳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参考资料:《绍兴王阳明》(绍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参阅篇目《季本》《王畿》《周汝登》《张元汴》《徐渭画风与阳明心学》《陶望龄、陶奭龄》《张岱与阳明心学》。


作者:见习记者 於泽锋 编辑:黄靖芳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