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撸起袖子加油干 >> 头条
“我的美丽家园”背后的故事
《诗画迪荡湖》:她的美永远拍不完
近两年,骆海淼拍摄了上万张迪荡风光照,但他依然执着于发现迪荡湖更多的美
2018年06月15日 08:57:49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我的美丽家园”摄影比赛一等奖作品《诗画迪荡湖》组图之一。骆海淼 摄

绍兴自古拥有众多的江河湖泊,但身处闹市区的“城中湖”,首推迪荡湖。在“我的美丽家园”摄影比赛中,骆海淼拍摄的一组《诗画迪荡湖》从3000多组摄影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上世纪50年代末期,为适应当时的发展需要,绍兴在如今迪荡新城的地方办起了浙江钢铁厂绍兴分厂,后改名绍兴钢铁厂。2001年,绍钢厂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片土地也开始变得脏、乱、差,垃圾遍地、随意搭建违章建筑、随意倾倒工业废料……直到2005年,绍兴迪荡新城正式启动建设,昔日的大工厂变成了城市中央商务区。2011年,我市启动迪荡河湖治理相关工作,这才有了如今水清如镜的迪荡湖。

骆海淼是一位高校教师,原先居住在柯桥区,2014年搬到了越城区东湖镇(今东湖街道)则水牌村。他对迪荡湖的了解,源于妻子家人的叙述。而初次被迪荡湖吸引,则来源于2016年朋友圈的一张照片,照片拍摄的景象是,波光粼粼的迪荡湖上,洒落着火红色晚霞。

“我是个摄影爱好者,得知如今家门口的迪荡湖美不胜收,我马上带着‘长枪短炮’就去拍了。”2016年1月,迪荡湖公园一期项目建设完成,2月完成迪荡湖注水工作,湖区水面面积由原来的1700余亩扩展到2000余亩,整个蓄水量达到500万立方米以上。广阔的水域、岸边的高大建筑,给骆海淼这样的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巨大的创意空间。发现迪荡湖摄人心魄的美后,骆海森把摄影根据地转移到了这里。“现在在迪荡湖拍摄的摄影爱好者非常多,为了占据有利地形,我有时清晨四点多就去迪荡湖拍朝霞了。”

翻出保存在手机里的首张迪荡湖照片,骆海淼言语中依旧透着欣喜。“在我的镜头里,迪荡新城倒映在碧波荡漾的迪荡湖上,扑面而来的现代感,宛如身处上海外滩。迪荡湖公园则体现着绍兴深厚的人文底蕴。说句有点夸张的话,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我生活的地方。”

在骆海淼看来,城市中心“留白”“留绿”,一般只在大城市才能见到,绍兴能够在繁华的迪荡新城打造迪荡湖公园形成“快城慢湖”格局,是一种远见卓识,是一种为民情怀。迪荡湖公园依湖而建,是一个集生态休闲、文化娱乐、旅游度假、居住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公园,迪荡湖还承担了城市防洪泄涝的职责,因此被誉为绍兴版“西湖”。

近两年中,骆海淼拍摄了上万张迪荡风光照。他发现,随着水质不断改善,周边绿化增多,在迪荡湖旁纳凉散步的市民与日俱增,就连对生态环境有非常高要求的白鹭也在迪荡湖公园安了家。这一切正如去年绍兴国际马拉松赛直播时央视评论员宋剑桥发自肺腑的一句赞美:人在路上跑,如在画中游。

每当把迪荡湖的照片晒在朋友圈时,骆海淼总能收获一片好评。“特别是一些外省的摄影爱好者或教师同行,非常羡慕我能居住在迪荡。”为了更好地记录迪荡的美,则水牌村拆迁后,骆海淼将新家安在了迪荡,“迪荡湖的美,永远也拍不完。”

采访札记

城市“留白”,且留且珍惜

何为宜居的环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交通、购物的便捷性占据了主导地位,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反而“失了宠”。

在寸土寸金的绍兴市中心“留白”,不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慢下脚步,寻找人和自然的最佳契合点,打造一湖一公园,营造宜居的环境,“这是居住在迪荡的市民的福气。”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了骆海淼的喜悦。

迪荡湖作为绍兴发展生态水城的一个缩影,承载着老百姓对碧水蓝天的希冀,也彰显着绍兴城市规划的前瞻性。不忘初心,保护好迪荡湖,不仅是有关部门需要出谋划策,市民也需要建言献策。“留白”不易,且“留”且珍惜。


作者:见习记者 诸丹萍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