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新闻 >> 文化
不能忘却的《鲁迅晚报》
70多年前,因办得太红火而被国民党查禁,“生命”只有一个月
2018年05月09日 12:34:34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鲁迅晚报》创刊号。

这是一张曾经战斗过的报纸,生命只有短短一个月,却值得被铭记,不仅因为它以“鲁迅”命名,还因为办报人的情怀和理想。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鲁迅晚报》,回味一段尘封了70多年的往事。

报纸为何以“鲁迅”命名

1946年2月25日,北平大街的报童手里,比平日多了一种报纸——《鲁迅晚报》。这份报纸的出现,距鲁迅先生逝世已经有10周年。

回眸历史不难发现,这与当时的政局大有关系。1945年抗战胜利后,北平乱成了一锅粥:投降的日军接受蒋介石的指令“维持秩序”,国民党的大员们急着“五子登科”(金子、房子、车子、女子、馆子),北平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为了揭露黑暗统治,宣传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抗战业绩,介绍共产党和平、民主的主张,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一份份报纸不断诞生,又不断被扼杀。《鲁迅晚报》就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下。

《鲁迅晚报》是八开小报,每天两版。创刊号的发刊词引用了毛泽东在《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中的重要一段:“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与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此外,每一期报刊的报头显要位置都会刊登“鲁迅语录”。

无论是报纸的版式还是内容,都显示着这一批办报者是在鲁迅先生的思想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的,对先生怀着深厚的感情。正如曾经参与过创办这份报纸的金冶回忆:在那个国民党大员们对美帝极尽奴颜婢膝之能事的时代,“鲁迅”这个名字该有何等强大的战斗力啊!

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样的报纸是让国民党非常恐惧和仇视的。明着不便禁,那就暗中禁,就连看报者也是危险分子,所以当时很多人看完就把报纸烧了。难以想象,当时在寒风中不敢大声吆喝的报童,是怎样将报纸售光的。

办这样的报纸,要有铮铮铁骨的报人。戈更、金冶、吕平、夏园等就是这份报纸的创办者。他们是一群真正有情怀、有担当的报人,除了面对当时国民党的压力外,他们还要面对办报经费的问题。这群满怀理想的人,决定不伸手向党要经费,一切费用自筹。

他们当时不过就是穷学生、穷老师、穷作家。办报不但没有收入,还要自己贴钱。吕平,为了解决纸张问题,拿出了全部家当;夏园卖了订婚戒指,戈更说服家里人,变卖了一部分家产,大家凑了一笔款子办报。

可是,当这些报人按国民党的规定向北平市政府申请登记时,当局根本不予理睬。身为画家的金冶找到当时的北平市长熊斌,据理力争才办理了报纸登记手续。

因太“红”被禁刊

《鲁迅晚报》只办了一个月。

当年的3月26日,报纸刊登了《重要启事》:“本报昨晚横遭警察非法检索,印刷工厂亦被百般刁难,以致不得不忍痛与读者暂别数日,待一切问题解决,当即本不屈不挠为真理奋斗精神,与读者再会。”

然而,这一暂别,就未再会。更为遗憾的是,由于办报时间短,读者又大都阅后即焚,使得这张报纸留存于世的并不多,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中均未见此报纸。只有夏园的儿子夏正社,曾在网上购得几期,收藏至今。

报纸上到底写了些什么,让当局如此难以忍受,如此在乎其发声?根据留世不多的资料可知,第一版主要是刊登重要文章和新华社的电讯消息,向国统区人民传达很多事件的真相,揭露国民党的欺骗宣传。

那时,新华社北平分社已经在北平编发新闻稿了,但各家报纸都不敢用。《鲁迅晚报》决定用新华社的消息,然而新华社驻

地周围布满了特务,金冶等人冒险进去找到了负责人杨赓,约定取稿的人员、时间和方式等。

第二版是文艺副刊,主要是向读者介绍解放区人民的战斗和生活,也反映当时北平人民的苦难。当时的副刊也是主战场,既发表作家杨朔、杨沫的散文,也发表解放不久的张家口工厂女工们的文章。编辑面向百姓征稿,稿件要求:“只要是为人民说话的作品,具体表现实际生活的就行。”

因为要求简单,投稿者不少,这张报纸发表了不少反映北平劳动人民生活的特写和报道。同时,因为具有贴近性、可读性和群众性,又反映了地方特色,这张报纸很受欢迎。

譬如,在3月5日的副刊,“读者的话”栏目中,一位报贩说:“昨儿晚上,为卖这家报,杨家六栓子挨打了,我赔了一千元钱,报被没收了。”3月9日的副刊上,仍以“读者的话”的形式,发表了一个车夫对“国军”的控诉:“晚上快关西直门了,‘国军’拳打脚踢地逼一个车夫拉车出城,车夫口鼻流着血拉他出城,结果被拦在城外蹲了一夜,第二天,车厂老板问车夫收了两天的车租。”3月23日的报纸上,发表了一个当了四年学徒的青年来信,控诉了国民党和资本家对他的剥削,他向编者发出要求解放的呼声。

3月16日的一篇文章透露,北平警察当局发密令,抓了不少报贩,并威胁:“再卖那种书报,就要枪毙你们!”3月21日,又发表了一个交不起学费靠卖报赚钱的大学生的故事,为了卖《鲁迅晚报》,他先后在西长安街、西单商场、王府井被警察和便衣特务拖住,报纸被抢走,他被打得鼻子出血。这些文字,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真实的历史画面。

就在《鲁迅晚报》出版一段时间后,戈更和金冶秘密前往张家口,向那里的共产党组织进行汇报。他俩得到指点:“在编辑工作上要讲究些策略和斗争艺术,编得更活泼些,要更多地反映北平的情况,多用‘本报讯’,使晚报更好地成为反映北平市民疾苦和呼声的报纸。”

临别前,他们又嘱咐:“你们几个搞得太‘红’了,国民党的特务早就注意上你们。随时警惕,必要时先行一步,早点撤回解放区来。”

虽然接到了提醒,但《鲁迅晚报》还是因为为民发声,仅发行了一个月就被查封。

生命短暂而意义重大

夏正社(左)和高龙彬(右)。

1980年的一期《新闻战线》上有篇文章提到:“事隔三十几年了,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提到过《鲁迅晚报》的事,我想再过若干年,人们要更隔膜了。真希望当年在《鲁迅晚报》工作的同志能回忆一下这份晚报的诞生,以及它的斗争经历。这对于纪念鲁迅先生,发扬晚报的革命传统和丰富中国现代报刊史的内容都是必要的。”

如其所言,《鲁迅晚报》确实险些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将其重新打捞起来的人是夏园的儿子夏正社,而让《鲁迅晚报》浮出水面的是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高龙彬,这位“80后”副教授是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的博士,也曾经在纸媒当过记者。

这位有着求真精神的学者,为了研究这段历史,专门赶赴珠海,找到了这张报纸的创办人之一夏园的儿子夏正社,了解当年报纸创办的一些细节,并扫描拷贝了夏正社手中的《鲁迅晚报》,之后还专门写了一篇论文。

站在媒体人和学者的双重角度,高龙彬向记者谈了他的看法:《鲁迅晚报》生命短暂但意义重大。仅仅出版一个月的《鲁迅晚报》在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新闻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鲁迅晚报》在一段时期内是北平革命者的精神旗帜与革命动力。一方面办报人是在“鲁迅先生的思想哺育下走上革命道路的”;另一方面是“在那个国民党大员们对美帝极尽奴颜婢膝之能事的时代,鲁迅这个名字该有何等强大的战斗力啊!”二者的结合就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与精神旗帜的汇合,这是中国革命的原动力。

高龙彬没来过绍兴,因为绍兴是鲁迅的故乡,他对绍兴格外神往。谈及为什么会关注鲁迅话题时,他谦虚地说:“我是学历史的,从本科到博士一直是历史学。我研究鲁迅纯属机缘巧合,也是‘槛外人’谈‘槛内事’。”但记者得知,他有不少有关鲁迅的论文。

通过高龙彬,记者联系上了当年报纸创办者夏园的儿子夏正社。据悉,“文革”期间,夏园受迫害,一家人被下放到了贵州。如今,夏正社在珠海生活。

夏正社说,当年他是在整理出版父亲的文集时,知道了《鲁迅晚报》,但是没有发现样报,甚至去了国家图书馆也仍然无果。夏正社认为,必须找到这份晚报,因为这是当时国统区唯一一份公开发行的为共产党发声的报纸,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4年前,他通过在网上“有赏寻报”,终于在一位河北书商手中,重金收购了仅有的五期《鲁迅晚报》,虽然份数不多,但是有创刊号,而且是五连期。

夏正社说,母亲一直耿耿于怀父亲当年偷偷拿了她的全部嫁妆去办报纸,“母亲是京城边一个殷实大户的独生女,嫁妆颇为丰厚。父亲为了办报,不仅当了他们的订婚戒指,还变卖了她的嫁妆。被下放的那段岁月,母亲没少念叨这件事。”

(感谢夏正社先生提供图片)

记者手记

永不“寂寞”的鲁迅

在完成这篇报道的同时,广州鲁迅纪念馆一场名为《鲁迅·徐志摩——呐喊与歌唱的人生》的展览正在进行之中。

看到展览名称就让人脑子“叮”的一下冒出问号,并感叹“广鲁”的发散性思维:这两人似乎从未有过交集,远在南粤之地的展馆,为何会把民国时期的两位浙江名人放在一起开展?不过,这次活动确实引发了人们的兴趣,有人提出疑问:鲁迅和徐志摩相差16岁,一个办新月社,一个属“语丝派”,文学理念和追求不同,估计他们连照面都没有打过吧。

果然,就有学者当即对此给出考证:“鲁迅见过徐志摩”是笃定的,因为有《鲁迅日记》。

1924年5月,泰戈尔来北京时,林徽因饰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爱神,共同上台表演了泰戈尔的作品《齐德拉》。那次是林徐首次登台表演,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学者们发现,《鲁迅日记》中,记载着1924年5月8日那晚,鲁迅和孙伏园以普通观众身份看了这部戏,所以确定鲁迅见过徐志摩。

这让人不禁感慨,只要是事关鲁迅先生,总有学者在孜孜不倦地求索。无论是“打捞”《鲁迅晚报》的高龙彬,还是从《鲁迅日记》中挖掘细节的学者,百余年来,鲁迅先生从来不缺“粉丝”。相信,无论过去多少年,鲁迅先生都不会沉寂于历史。


作者:记者 潘晓华 编辑:黄靖芳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