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新闻 >> 文化
在上海生活的10年里,看了约142场电影,去了近30家电影院——
资深影迷鲁迅
既看纪录片、历史片,也看科幻片、卡通片
2018年04月04日 08:48:15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1927年10月,鲁迅先生从广州到上海,从此,在上海整整生活了10年。10年间,他著书译书、会客访友,时间几乎被琐事占据,但一有闲暇,他便携上亲友去看电影。鲁迅在上海,业余时间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影。

今年是中国左翼电影运动85周年。3月29日下午,鲁迅研究专家、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吴海勇作客上海鲁迅纪念馆“上鲁讲座”,畅谈鲁迅与中国左翼电影运动。

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喜欢看电影?他对电影的态度如何?记者就此前往上海采访了吴海勇。

既看纪录片、历史片,也看科幻片、卡通片

下午2点,吴海勇准时出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树人堂报告厅。

数百名“鲁迅迷”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都是为了搞清楚一件事情:鲁迅先生忙于写作,常常“文债”压身,怎么还有如此雅兴频频光顾电影院呢?

吴海勇开门见山。他说,其实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青年鲁迅就爱看电影,就因为看了一部羞辱国人的纪录片而决定“弃医从文”。回国后他应邀到北京任职和执教时,对电影并不大感兴趣,因为当时的电影全为“进口大片”,内容也多是“香艳色情”或“打斗格杀”之类。

鲁迅喜欢看电影,很多人都知道。但鲁迅真正喜欢上看电影,还是定居上海之后的事。如果从在北京时算起,鲁迅一生中大约看过160多场电影。根据鲁迅日记及相关资料显示,在上海的10年时间里,他看了约142场电影,去了近30家电影院。

1934年9月22日,鲁迅、许广平与周建人夫妇在南京大戏院一同观看了美国巨片《泰山情侣》。其时,戏院门口人山人海,影院外墙上,该影片的巨幅广告引人注目。

十里洋场,欧风美雨。吴海勇说,西方发明电影不久,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即在上海亮相,且发展迅猛。上海不仅是西方电影在中国的最大市场,同时也成为中国本土电影的摇篮。上世纪30年代初上海的影院业,甚是热闹,一家家经营电影放映的戏院接二连三地开张迎客。鲁迅来到上海时,电影这一新颖的大众娱乐方式,风头正劲,很快就得到了他的青睐。

到上海的第三天,鲁迅与许广平就到虹口的百星大戏院去看了一场电影,从此一发不可收。看电影,成为他晚年人生的一大爱好和最主要的娱乐方式。紧张的工作之余,鲁迅在电影院里,得到了休息和消遣。1936年3月18日,他在给欧阳山和草明的信中说:“我的娱乐只有看电影,而可惜很少有好的。”

上海时期,鲁迅看电影很多,平均每年达15部,后期更频繁。1934年、1935年,每年都看40场左右。即使在身体状况日益恶化的1936年,也看了19场。鲁迅看电影,或携妻挈子,或呼朋邀友。有时一天连看两场;遇到不喜欢的电影,中途退场,立马赶往其他影院看别的电影;遇到特别想看的片子,若票售完了,就先回家吃饭,然后再去看下一场;碰到好的电影,看了一遍觉得不够,就再看第二遍、第三遍。

除了路途太远的外,鲁迅几乎走遍了当时上海所有知名的影院。为了安全和方便,鲁迅看电影,一般都是坐汽车来回。而且除非人满了,他总是买最贵的楼上第一排的座位。在鲁迅看来,看电影是娱乐,就应该高高兴兴,不是去寻不痛快的,如果坐到看不清楚的角落里,倒不如不去。同时,这也是为了方便许广平,因为她近视。

鲁迅当时所看的电影,基本上是外国片,其中又以美国电影为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新片充斥上海各个影院,占有了上海电影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其他国家影片的总和也只及美国电影的六分之一。由此,鲁迅所看的电影以美国影片为主,也就不足为奇了。

鲁迅看电影,着重在片子。他看过的电影,有纪录片、历史片、战争片、科幻片等,甚至还有最新潮的卡通片。对纪录片,鲁迅是“当作看风土记的心情去的”。鲁迅说过,非洲我们是不会去的,能在电影中了解了解也是好的。因此美国实地拍摄的探险片,鲁迅看得较多。对历史片,鲁迅觉得:“可以和各国史实相印证,还可以看到那一时代活的社会相”。

鲁迅对苏联电影也很喜爱,逝世前10天,他看了由普希金小说改编的《复仇艳遇》,觉得甚佳。当天,他就在两封信中向友人推荐,“不可不看也”“觉得很好,快去看一看罢。”通过看电影,在休闲的同时,鲁迅也增加了不少见闻。以便“苏息之后,加倍工作的补偿。”(许广平语)

金城大戏院曾得到联华影业公司的影片专映权,后又获得艺华、明星和天一等影业公司所摄影片在上海的首映权。图为1930年国产片《桃源春梦》在金城大戏院上映时,盛况空前。

看电影是鲁迅最大享受,看完电影会去喝茶吃饭,偶尔吃刨冰

1939年10月,许广平在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时曾说过:“鲁迅先生将看电影作为自己最大的享受,到临终前仍兴味不减。”

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喜欢看电影呢?

吴海勇认为,这与他对艺术社会功能的认识有关,即以文艺改造国民性。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戏剧是受到特别关注的,拥有大量的观众。幼年鲁迅在绍兴受母亲的影响,谙熟于各种民间戏剧,高调班、乱弹班、安桥头的迎神赛会、皇甫庄的社戏,还有神秘幽深的鬼戏。虽然是儿时的经验,但这些民间艺术却充当了他与电影间的隐性媒介。鲁迅幼时的观戏经验使他熟知舞台的各种“玄机”。

当然,鲁迅先生看电影,首先是觉得电影有娱乐功能。吴海勇说,鲁迅去看电影是真的在完完全全放松自己,绝不会心里还想着“匕首”和“投枪”。看电影是鲁迅在上海业余时间最主要的休闲方式,因此他每次跟亲朋好友外出观影也总会安排些其他内容,开场前或散场后找地方去喝茶吃饭,鲁迅日记中记载的他们所去的地方中有天酒家、特色酒家、新雅饭店等处,他常去的还有像良如、四而斋等几家面馆;偶尔还会去一家叫北冰洋的冷饮店吃刨冰。

鲁迅先生更肯定的是电影的教育功能。他曾说“电影没有甚么好看的,看看鸟兽之类倒可以增加些对于动物的知识。”(许广平《关於鲁迅的生活》)

据萧红回忆,鲁迅也曾劝告青年人“看看《世界旅行记》,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先生还曾说:“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甚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关于非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非洲和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他选择电影,偏重于大自然的,如野兽片等”。(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对国产电影“爱之深也责之切”

上世纪30年代,作为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左翼电影自1933年诞生第一部代表作品,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终结。不到1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田汉、夏衍、阳翰笙等充满民族精神和斗士气概的剧作家,出现了蔡楚生、沈浮、孙瑜、袁牧之等缔造了一批中国电影史上经典影片的导演,以及胡蝶、阮玲玉、赵丹、白杨、周璇等至今为广众熟知的电影表演艺术家。

鲁迅在上海生活的十年,也正好是中国本土电影的躁动期。

吴海勇说,鲁迅热情扶持中国左翼电影事业,在《准风月谈·后记》《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中,他毫不畏惧地痛斥了蓝衣社特务用法西斯手段捣毁艺华影业公司,禁演田汉、夏衍等编写的早期进步电影的罪恶行径。特别是对早期进步演员阮玲玉的自杀和“左翼剧联”盟员艾霞之死,鲁迅写下檄文《论人言可畏》。鲁迅对当时一些不好的国产电影也兴味索然。针对那些无聊的电影,鲁迅曾当头棒喝:“现在的中国电影,还很受着‘才子加流氓’式的影响……看了之后,令人觉得现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须是流氓。”

鲁迅是最早关心电影宣传的评论家之一。吴海勇认为,鲁迅对电影功能的认识,集中体现在他的《电影的教训》《上海文艺之一瞥》和翻译日本左翼影评家岩崎昶的《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三篇文章中。

鲁迅翻译《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的目的,就是要论述、廓清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鲁迅有关电影的评论文字,几乎都发表在此文之后,可以说他就是以此文章作为理论指导的。

《电影的教训》在言及国产电影时,鲁迅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幸而国产电影也在挣扎起来,耸身一跳,上了高墙,举手一扬,掷出飞剑,不过这也和十九路军一同退出上海,现在是正在准备开映屠格纳夫的《春潮》和茅盾的《春蚕》了。当然,这是进步的。”

《春潮》《春蚕》是“淞沪抗战”(1932年)后代表中国电影界左翼的夏衍、钱杏村加入电影界后拍摄的影片。《春蚕》作者茅盾是鲁迅在北京时期的密友。该小说及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通过一户养蚕人家,展示了由于世界政治与经济形势的恐慌与淞沪抗战导致中国农村崩溃的过程,是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据说,此前一直无视国产电影存在的鲁迅出席了《春蚕》的试映会。

鲁迅一方面称赞左翼电影《春蚕》,另一方面却批判当时国产影片的浅薄和片面,夏衍说他是“不仅爱之深也责之切”。

电影,在鲁迅的生涯中也许仅仅是插曲,而对当时的中国和上海来说,却是一场盛宴。


作者:记者 童 波 文/摄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