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新闻 >> 绍兴要闻
谈到家乡的油菜花他“醉”了 ——访清史专家郭松义
2018年04月01日 08:47:46
来源:绍兴晚报

    我一直以为,凡是真正有学问的人,都是谦逊的、平和的,这次在采访郭松义先生时,我再次为这个想法加分。

  3月的北京,寒意仍重。当我走进朝阳区安贞里一幢普通公寓楼,郭松义先生就在电梯口迎了上来,质朴的面容浮着温和的微笑,高度近视眼镜下透着睿智的目光,一看便知是忠厚长者、饱学之士。在一脸渗透乡情的微笑牵引下,我毫无违和感地走进他的家里。

  郭家一片书香。不但书房是满架的书,客厅的两壁也是“顶天立地”的书橱,所列的近万册书籍,基本上与历史有关,其中最多的是清史资料。这位从绍兴走出去的清史专家,许多年来,就在这里读书思考做学问,真正的坐拥书城。当然,在领受史海泛舟的快意之余,他的脑海里不时会浮现家乡的一片春色,“曹娥江边上的那条塘路不知还在不在?当年在春晖中学读书时,我每周都会走过那里,看遍了塘路两边的风景,特别是三四月份,两边开满了油菜花,美极了!”“眼下家乡应该‘又是一年菜花香’了!”

  说到这里,郭松义先生的脸上现出一片醉意。也许,他的思绪早已飘到家乡。

 
图/郭松义近照  

  A

  人生的转折点

  郭松义为人低调,不善交际,如果不是熟人,他走在路上,你根本想不到他的不凡身份:清史研究专家;1993年,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首批47名社科院学部委员和95名学部荣誉委员名单,他榜上有名。

  我想,当一个人对历史研究透了,他会平和起来。

  1935年12月,郭松义出生在上虞崧厦镇,在镇上读完小学之后,考入春晖中学。郭松义读高中的时候,恰逢1949年前后,在校学生参军热情高涨,受此影响,郭松义没等高中毕业,就报名参军。

  几年后,从部队退下来的郭松义到了上海,他准备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每天跑上海图书馆借书,夜以继日地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郭松义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这段经历,成为郭松义先生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在燕园,他碰到了一位对自己影响至深的老师——商鸿逵。“大二下半学期,中国古代史课布置学年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明史选一个人物做年谱,我选的是袁崇焕,负责此项工作的许大龄先生让商鸿逵指导我。”郭松义说,在商鸿逵先生的影响下,他对明清史,尤其对清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学着写文章,渐渐崭露头角。

  B

  四十岁定目标

  “我是个书呆子,只会伏案工作,不会交际,学问的基础也不好,高中没有读完就考进了大学,5年的书实际上只读了两年。”郭松义说,自己谈不上有什么重大成就,他希望的就是老实平淡做人,实实在在做学问。

  当然,他也深深体会到实实在在做学问的来之不易。

  北大毕业后,郭松义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做研究实习员,他被派到当时郭沫若任主编的《中国史稿》组。上世纪60年代末,由于历史原因,他的学术之路进入了起起落落的阶段,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算是峰回路转。

  所以,郭松义把自己做系统研究的开端定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他已年过不惑。“从那一刻起,我觉得下半辈子注定要与这冷清的行当相伴了。”郭松义自认为脑子不快、手不巧,总是告诉自己要勤奋再勤奋,他一直记着商鸿逵先生当年的教导:多看、多想、多动手、多看书、多思考问题、多抄卡片,踏踏实实做研究。

  郭松义先生抱着这样的想法,义无反顾地投入工作,他参与编写清史方面的重大集体项目,把研究侧重点放在了清朝经济史。顺着这条研究脉络,郭松义继而关注了清代人口、赋役制度、粮食生产运销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了很多前人没有关注到的问题,有些方面甚至是前人未曾涉及的空白。他还在清代政治制度方面花了不少心力。到了上世纪90年代之后,郭松义又把研究重点转向了社会史,其中清代的婚姻和家庭是他研究的切入点。

  郭松义先生研究成果累累,他曾参加由郭沫若任主编的《中国史稿》编写工作,系第7册主要撰稿人,与课题小组同仁们出版了专著《封建贵族大地主的典型一——孔府研究》;参与10卷本《清代全史》的编写工作,任第3卷主编,又参加了2、3、4卷的写作;参与《清代经济史》和10卷本《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清代卷的写作;参与《中国封建经济史》的写作,任清史分编主编;撰写了《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清代民间婚书研究》等。此外,还与人合作出版了《中国古代史料学》《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政治制度史》《清朝典制》《康熙皇帝本传》《中国屯垦史》《中国航运史》等著作。

图/郭松义部分作品

  C

  浓浓的故乡情

  “我1951年离开上虞,1955年以后基本上住在北京。现在老家没有亲人了。”他说,他家兄妹四人,大哥早些年走了(三个子女都在外地),他与一个姐姐在北京,还有一个妹妹在杭州。

  虽然家乡没有亲人了,但在采访过程中,郭松义不时谈起对家乡的印象,言谈中透着浓浓的故乡情。

  工作繁忙的他,只要有机会总会回家乡走走看看。

  郭松义先生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他都有去过绍兴,进入本世纪以后去得更多些,有些是去开会,有些是去杭州看望妹妹时一起回老家看看。“印象最深的故乡之行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那次。”当时他陪同美中文化协会的美国代表团一路从南京、苏州、杭州过来,在绍兴住了两个晚上,他们一行参观了浙东运河、柯桥古纤道和海塘、兰亭、东湖风景区以及绍兴瓷厂,美国友人对绍兴特有的山水人文、民俗民风充满了新鲜感。特别是人类学教授斯坚雅,对绍兴人的赶集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绍兴外事部门的安排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当地的一些集市,还找了一些教师、文化界人士座谈,深入了解绍兴集市的相关情况。斯坚雅在后来的研究专著中把绍兴集市的情况作了介绍。

  2017年,因为关系到父母亲坟墓的动迁,郭松义与姐姐一起回了趟上虞。

  “这次回去没有逗留,当天就回来了,但家乡的变化是再次看到了,自然环境与很多年之前大不一样,我们小时候可以在河里游泳,但现在好像看不到那些小桥流水了,当年的很多良田都改成大片建筑。”郭松义说,年轻时只顾奔波,疏忽了对故乡的牵挂,年纪大了就越来越怀旧,总是希望多亲近一下故乡。他与上虞乡贤研究会保持了紧密的联系,春晖中学的校友会他常常会去参加。他说,家乡的发展不只是本地绍兴人的事,也是在外绍兴人的事,希望家乡的环境越来越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郭松义简介

  郭松义,男,1935年12月生,上虞人,196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清史、经济史、社会史。并任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史研究室副主任、社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南开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档案学会第二届理事,中国谱牒研究会理事,中国商业史学会第二、三届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第二届常务理事、古代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第一届理事、第二届常务理事、副会长。


作者:记者 单建华 文/摄 编辑:施妍静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