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新闻 >> 文化
因为一座城市而“始结诗缘”
——钱建民《稽山诗草》印象
2018年02月05日 09:35:08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稽山诗草》 钱建民 著

六七年前,我接手主持绍兴市越州诗社那会儿,就听说市领导钱建民书记出身中文专业且爱好古典诗词,在《诗刊》发表过大作。有这样一位有情怀有文采的父母官主政,自然感到十分亲切。前段时间,听学校党委沈赤副书记说,钱书记要出诗集了,多少有点意外。

我也爱好诗词,自忖从事创作有年,零零散散写过一些东西,每每说到结集,总感到遥遥不可期。日前,当我收到钱书记即将付梓的旧体诗词电子稿《稽山诗草》时,确实有些震撼。打印出来,厚厚实实的一本。前有温州籍著名学者黄世中教授和钱志熙教授作的序,还有作者自叙创作缘起的《稽山诗话》,连同自选的203首诗词,文本达23万多字!这等规模,岂能一蹴而就?

在付梓前有幸拜读,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种先睹为快的愉悦,更是一份被信任的勉策。钱书记在发邮件的当天特地来电嘱咐,致意切磋。想起三年前为纪念爱国诗人陆游,曾冒昧向时任市委书记的作者上书的一桩往事,也都与诗歌有关,这是否也是一种诗缘?

钱建民书记是温州人,来绍兴履任前,曾经在温州高校和地方担任过领导职务。2006年初到绍兴,一直到2015年春赴省城履新,在绍兴十年,先后担任过常务副市长、市长和市委书记,主司绍兴的时间不谓不长,工作之繁忙也可想而知。如果写诗不是事业之寄寓、情志之必需,显然是不可能有如此丰富的作品问世的。作者坦言正式从事创作的时间并不长,年届五十“始结诗缘”,还说:“可以肯定,如果不到绍兴工作,我这辈子是不会去写诗的。”(《稽山诗话》)这些话说得非常朴实,却让人动容。

因为一个城市而开启诗歌创作生涯,与诗词结下不解之缘。这样的事,发生在绍兴并不奇怪;这样的话,也许只有对绍兴倾诉才不过分。

绍兴确实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城市,山川秀丽,人文深厚,历史上名重海内,“士比鲫多”。这方灵性的土地,曾经孕育过多少文人墨客,也因文化昌盛而吸引多少诗人千里向往。六朝时期,王羲之、谢安等社会名流在兰亭曲水流觞,吟咏挥毫,流风余韵,绵延到今。谢灵运在这里开宗立派,创立了山水诗派、山水诗歌,吸引着后人联翩而至,形成了一条奔赴浙东的“唐诗之路”。酷爱山水的唐代诗人孟浩然对传颂中的越中山水情有独钟,渡钱塘江翘首期望“何处青山是越中?”(《渡浙江问舟中人》)李白曾为之梦魂牵绕:“此行不为鲈鱼美,自爱名山入剡中。”(《秋入荆门》)杜甫到了晚年,还在回忆年轻时的吴越壮游:“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壮游》)在越州做父母官的中唐诗人元稹,曾骄傲地对杭州的白居易说:“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再酬复言和夸州宅》)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对养育他的家乡,更是饱含深情:“千金不用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鉴湖。”(《思故山》)记得南宋永嘉(今温州)有位状元诗人王十朋,到绍兴来做官,陶醉于会稽的山川风俗,政事之余吟咏不绝,还一口气写下了“会稽三赋”(《会稽风俗赋》《蓬莱阁赋》 《民事堂赋》)。绍兴这个地方与诗歌的渊源不是一般的深,历史上对绍兴情有独钟、为绍兴讴歌的诗人不是一般的多,其中,涉及纪政与吏治的诗就十分可观。

两院院士吴良镛说“自古太守多诗人”。是的,在中国吏治史上,为政和为诗往往是相辅相成的。绍兴古代最大的吏治是治水,诗文多与山水相关。会稽太守马臻筑镜湖拒咸蓄淡,解决了绍兴的水患问题。《后汉书》奉为楷模的“一钱太守”刘宠以清廉自守,为绍兴留下了一江清明。他们的政绩和品德,一直是后来诗文吟咏的地域性主题。郡守善政、永和遗韵、山水情怀成了绍兴标志性的吏治风范。

我曾经关注过两宋浙东路知越州、绍兴府的吏治与文学。检点宋代绍兴府的郡守名录,可谓名公巨卿云集。据南宋嘉泰《会稽志》著录,有宋近三百年,朝廷委派浙东路知绍兴府的地方大员达238任,计224人次(其中两知绍兴府的有8人次,三知绍兴府的有2人,最长的是知府汪纲连任七年)。尽管知绍兴的官员也有宰辅级身份的权臣,但最有影响力的还是清名和文采远扬的各路名臣。如北宋的范仲淹、陆轸(陆游高祖)、张伯玉、赵抃、孔延之、程师孟、章楶(质夫)、曾巩等;南宋的王十朋、李光、程大昌、朱熹、史浩、袁说友、辛弃疾等,不胜枚举。他们在任期间吏治有声,文采风流,事功与文学都十分瞩目。除了守土有责、造福一方外,不忘为往圣继绝学,并且致力于地域文化发扬光大,把立言融入到立德、立业的事功之中,使绍兴文脉得以很好地延续。

一方水土,一方人文。深厚的诗性文化就是绍兴这座城市最优秀的文化基因,最强大的精神财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强调要汲取传统文化和传统治理资源,延续民族文化血脉,挖掘其当代价值。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一个民族最高的凭证”(惠特曼)。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的使命是抒情言志,建构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社会价值。关注社会治理及其社会价值,始终是诗人的神圣使命和诗歌创作不可或缺的主题。为事、为时而作,有兴观之雅,有言志之义,以诗词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当代发展,这正是诗集《稽山诗草》最具特色的地方和价值所在。

《稽山诗草》分“任越州”“观神州”“访五洲”“忆温州”“居杭州”五个板块,标目十分醒目,是简洁明了的动宾结构短语,概述了从“任越州”到“居杭州”十余年间的主要事件。诗集的编排,不限于以时序编次,主要按地理空间分类。因此,“越州”“神州”“五洲”“温州”“杭州”在空间上相对独立,但在时间上又有交叉。“越州”是作者创作的起点和重心所在,“神州”“五洲”则是工作、交流足迹所到之处,可以看作是“越州”事业的空间延伸。温州是作者的故乡,杭州则是后来定居的地方。作者把“任越州”“观神州”“访五洲”置于前,“忆温州”“居杭州”置于后。前者以“越州”为立足点,以“神州”“五洲”为半径,抒写纵横开阖,空间感强,风格激越豪迈;后者以亲情、友情和乡愁为支撑点,作品温润细腻,风格趋于平实,前后各具特色。作者十年主政绍兴创作的诗词,除“任越州”外,还穿插在其他几个板块中,数量达一半以上,在整部诗稿里占绝对比重。因为多系为事、为时而作,作品前有题解式小序,后有注释,以补充阐发题旨,方便读者了解“缘事而发”的创作背景。

从最初“匆匆离任别东瓯”“声声唤我代知州”(《履新感怀》其一),到离任前“突将奉命履新去,鉴水稽山梦里延”(《离任绍兴抒怀》),作者回望十年绍兴留下的足迹,字里行间蕴含着难以割舍的情感。“任越州”显然是作者难以忘怀的事业和使命。因此,正如爱国诗人陆游把自己的诗集取名为《剑南诗稿》,以纪念“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迈人生一样,作者把他的第一本诗集取名为《稽山诗草》,以表达他对稽山鉴水的一份眷念。

诗集用“任越州”标首目,一方面,开宗明义表明在“越州”(绍兴,在诗歌鼎盛的唐宋时期称“越州”)所作诗歌在整部诗集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对曾经“任越州”的先贤吏治文化和地域文脉的一份仰承,对自身见贤思齐、谱写新时期绍兴篇章的自勉。这个,我们可以从作者2008年当选为绍兴市市长所赋《履新感怀》(其三)诗得到很好的印证:

历代绍兴毓圣贤,江南福地脉伸延。

厉兵秣马寻机遇,擂鼓击潮冲在前。

诗透露出对名士之乡“士比鲫多”的景慕和激赏。作者初来乍到,内心深处的“诗心”,马上被绍兴这方诗情沃土包围了,在这样一个充满人文灵气和山川之美的地方,没有理由不诗情激荡:“被浸淫在诗词的海洋中,各处景观、文化古迹以及各个历史故事往往都‘堆积’了大量诗词。即使是政务活动、交友应酬中也常常是诗词伴随……”(《稽山诗话》)。爱其风土,认同其文化,才会自觉传承其文化“擂鼓击潮冲在前”,有所作为。

“纪政”是《稽山诗草》的主打题材,这类作品皆有感而发,不乏精彩处。作者“任越州”期间,所作的大量作品,恰如“缘事而发”的乐府诗,往往与从事的工作实际密切相关,“有感”是最自然、最直接的创作动力。诗集中诸如:《小舜江引水入城工程正式运行感焉》《城规颁布有感》《区划调整成功感赋》《感怀(袍江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晋升国家级)》《迎恩门街区改造有感》《嘉绍大桥(获批、动工、架通)》《新昌江治理感焉》《绍兴入列全国文明城市感赋诗词》……等等,一桩桩、一件件,这些曾经是绍兴城市发展过程中,市民十分熟悉、记忆犹新的大事实事,都成为作者吟咏的题材意象,定格在作者的诗集里,并融入到城市发展的愿景中了。

我期胜境能重现,城水相依百业融。(《重建水城感怀》)

作为一座城市的决策者,作者心里始终装着吴良镛先生的那番话:“作为一个城市规划者的市长责任重大,不仅要有革命的情操,要有史学家的目光,还要有诗人的情怀,能够看得更远些,与地方的人文贴得更近些。”只有当经济和人文同样丰赡,百业相融,才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

“任越州”是《稽山诗草》浓墨重彩反复渲染的主题。作者用诗词实录了与绍兴这个城市发展的十年交集,“经历了不少事件,痛苦或欢愉,惆怅或激越,往往付之于诗句。”(《稽山诗话》),作为一个城市的决策者,十年中将面临多少与地方民生休戚相关的大小事件。站在自身特殊的高度,写诗不仅仅是一种秉笔直书,于作者而言,更是出于一种笔端倾诉的需要。平平仄仄、抑扬顿挫的诗词歌赋,正可以宣泄作者面对峰回路转的发展路径,起起伏伏的经济形势,以及各种机遇与挑战纷至沓来的滋味。从最初的“入乡随俗”,进而成为相伴人生之旅“良师益友”,写诗成为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绍兴彼时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节点问题,几乎都可以在作者的诗词中得到印证。品读这样的诗,也是对作者曾经“激情燃烧”岁月的一种共鸣。

《稽山诗草》的诗是有温度的,传递出一种精神和担当。亲历类的纪事作品,可以触摸到作者彼时情感的脉动,对城市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的责任,对融入长三角、建设现代大都市怀抱的满腔热情。

2008年,在金融危机来袭的日子里,以外向型为特色的绍兴产业经济,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面对经济萧条肃杀之冬,作者身当其冲,在攻坚克难的同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托物以抒怀。

《戊子入冬感怀》:

乌云滚滚压城来,企业融资屡报灾。

担保链魔如得破,革除败絮助天开。

《渔歌子·己丑春节感怀》:

莫看寒流气势汹,越中千里白霜浓。

芳众落,野梅红,报将春色换隆冬。

2009年又作《稽山冬景》:

冬至稽山寒意重,湖滨雨歇落残多。

茫茫白雾终归去,且看红枫出绿坡。

面对金融危机,写诗成为作者缓解压力、渡过难关的最佳方式。诗以比兴手法托物写意,在寒意笼罩的日子里,振奋精神,积极应对。当几家大型企业的重组和重整已有着落时,作者赋诗激励士气,不久即集中精力抓发展,“今日帐中颁号令,且依发展论英雄”(《经发大会抒怀》),力争全市经济“回暖”。精神是诗歌的灵魂,有精神的诗才能积聚力量,打动别人。这组诗,胸次与情怀兼备,体现了咏物以砺志的新境界。

作者是个有心人,善于在工作中汲取诗料,在习诗中记录时事。在任职绍兴期间,但凡重大事件都有诗相伴,有诗为证。如《嘉绍大桥》三首:“筹划十年奔走中”“待观天堑架飞虹”“汹涌海湾飞大道,越史新章”分别记录了获批、动工和架通三个时段的感慨;《感怀》二首:“且择高新追列强”表达了袍江、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的喜悦。其他如《迎恩门街区改造有感》“为改民生抢旦夕”,《小舜江引水入城工程正式运行感焉》“四年缵禹新功立”,《重建水城感怀》“山阴道上河湖贯,鉴水船中店宅通”,《新昌江治理感焉》“协力治江除隐患,清泉再现喜鱼翔”,这些都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作者全身心投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这类纪事诗中,歌咏城规颁布和区划调整成功的两组作品特别铿锵有力,最具气势。

试看《渔家傲·城规颁布有感》:

师过投醪情更切,军中浩气冲天阙。胆剑精神回我越,谋已决,旧城还旧新城崛。曾领风骚江与浙,大车小马心悲血。禹殿越台吟壮烈。歌渐彻,绍虞合和洪声接。

《区划调整成功感赋》二首(其一):

磨剑焚钢七载擎,天时地利我相迎。

各方借力人为事,共劈藩篱筑大城。

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和现代都市的发展是一个城市必须破解的难题。由于历史格局的制约,绍兴城市的地位和规模一度弱化,小市大县成为绍兴城市之痛。如何抓住机遇,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绍兴市委市政府经过六年努力,下大决心,对绍兴城市区划做出重大调整,“旧城还旧新城崛”,最终形成了一市三区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绍兴的城市布局从山会时代、鉴湖时代走向海湾时代,实现了负山面海的大城市格局。“共劈藩篱筑大城”是绍兴历史性的大事,作者用黄钟大吕,用激情和担当谱写了绍兴大城市建设的篇章。

《稽山诗草》的作品主体意识都很强,即便是登山临水之作,落笔也不同寻常。如《辛卯冬十一月偕汪、宣诸兄登山》:

寒日重登东白山,巨峰千米笑中攀。

崎坡为毯风为伴,抱得盈怀豪气还。

以坡为毯,以风为伴,以自然为宾客,体现了一种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又如《加勒古城看海》:

波涛汹涌响如雷,万马奔腾城未摧。

天地偏心生伟岸,初心浪发誓不回。

诗歌描写斯里兰卡大海波涛奔腾,声如响雷,气势磅礴,然初心如磐,坚不可摧。这类诗形象饱满,气势豪放,可见气度胸襟。

《稽山诗草》除了上述“黄钟大吕”式的作品外,还有一部分语涉文化交流传播,表现亲情、友情和乡愁的作品,清新细腻,十分耐读。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作者一直在用心感受历史名城的文化内涵,并付之于歌咏。公祭大禹陵、世界合唱比赛、兰亭书法节、中国黄酒节……,这些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所构筑的城市文化形象,成了作者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对外传播过程中的素材。

《与欧登塞绍兴结好20年感怀》:

古老庭园果实新,廿年结好谊犹珍。

举杯今夜听长笛,共话前程酿酒陈。

这首2010年在欧登塞的庆祝晚会上所作的诗,丹麦音乐家、欧登塞音乐学院院长乌韦·莫斯特为之谱曲,丹麦圣安娜合唱团演唱,成了友好城市文化交流的纽带。

温州是作者的故乡,杭州是作者妻子工作的地方,这两地都是作者时时牵念的地方。这方面写得最好的是表现乡愁和亲情的诗词。

《乡思》:

不意迁越州,悄然两春秋。

稽山风景秀,鉴水人文优。

白日勤公务,晚来少应酬。

偶尔箫竹响,岸柳传乡愁。

《戊子年五月廿五日与顾、谢、徐、冯、陈诸君》:

直觉山阴亦故乡,镜湖五月尚清凉。

亭山脚下青庐舍,对酒临风叙谊长。

从“不意迁越州”“偶尔箫竹响”触发勾起的乡愁,到“直觉山阴亦故乡”,作者的笔触十分婉转细腻。

又如表现亲情、回温州的《新春谒母》诗:

跨越稽山穿括苍,归心似箭拜高堂。

九旬又六庄颜在,训教廉风潜入肠。

刻画了母子之情和96老母清正慈爱的形象。作者为人子,亦为人父。在儿子弱冠考大学、大学毕业就业、出国读研深造等成长的重要节点上,都有诗词叮咛勉励。如《菩萨蛮·赠儿留美》:

大洋万里茫茫路,乘风放棹坚然渡。练历又三年,雄心犹铁坚。

吾知吾子识,更信吾儿质。异国探新知,回乡盼骥驰。

舐犊之爱、殷殷期望均溢于言表。还有表现夫妻之情《超山赏梅》也写得十分有味:

昔日雏莺独赏梅,风云两纪又飞回。

而今长作钱塘客,携爱驱车暖酒来。

作者趁周末陪妻子驱车游超山,想起25年前妻子超山赏梅归来赠小照时的情景,重温青春时节的画面,情韵温馨而绵长。

刘勰有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稽山诗草》诗以五、七言律绝为主,词以小令短章居多,体式单纯。作者没有刻意地去追求外在的技巧,而是寻求对工作生活的真切体验和朴实表达。

我读过许多当代人的诗词作品,有学者之诗、诗人之诗、文人之诗,各有胜场,不一而足。在我看来,创作诗歌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发乎情,对人、对事、对物有感觉,有感情,有创作的冲动。二是言之有物,有事业,有使命,有情怀,有对生活的深刻感受。有了这些,即便我们的诗可能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还可以在诗中修行,不断获得心灵的滋养和创作的开悟。相对于我所熟悉的当代诗歌领域,我还没有读到过这样一本,与一个城市的发展如此紧密关切的诗集。因为《稽山诗草》作者曾是一个城市的掌舵者、决策者,是主司一方的父母官,责任担当、民生事业时时扛在肩头,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则形于诗词之中。特有的立足点、独特的经历和情怀,使得作者在与城市结缘的同时,也与诗结缘。无意为诗人,却用诗笔展示了这个城市的深厚文化和当代发展。


作者:高利华 编辑:黄靖芳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