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新闻 >> 区域新闻 >> 越城区
曾经渔舟唱晚,如今离开了水,渔民以何谋生?
则水牌水产村渔民走上转型路
2018年01月11日 09:38:11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随着则水牌棚户区拆迁改造项目基本完工,东湖街道水产村,这个在绍兴小有名气的渔村真正消失在世人视野中。

靠渔为生,撑起千年富庶

靠打鱼为生,以水产养殖兴旺,越城区历史上有3个有名的渔村,则水牌水产村就是其中之一。水产村地理位置优越,古鉴湖和浙东古运河在它身旁缓缓流淌,为它撑起了富庶。全村虽有村民4000余人,但没有耕地和林地,2000多亩的外荡水面是全村渔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水产养殖、捕捞便成了水产村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村民捕捞的鱼虾还非常抢手,深受城乡居民的欢迎。

“我一般下午四五点划着渔船出发去撒网捕鱼,有时晚饭也要老伴送到船上,直到凌晨五点左右回来。早晨回家后先整理渔获和渔具,鲜活的鱼虾就会叫老伴拿到农贸市场上去卖,剩下的鱼虾则洗洗干净,去除鳞片、内脏,再腌渍,等晒干后再到市场上去卖。”水产村村民高建国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城市化不断推进,养鱼、捕鱼、卖鱼为生的水产村,已与之格格不入,整体拆迁成为了它最终的归宿。望着一条条横在湖边的村民废弃的渔船,在水产村承包了鱼塘的高建国叹了口气,“祖上世世代代捕鱼,现在大家都搬了,离水越来越远,没多少人捕鱼、养鱼了,我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到什么时候。”

借“鱼”出海,“游”出完整产业链

以渔为生就像水产村村民身上的基因,一时间改变谈何容易。拆改以后,养鱼、捕鱼的行当不能再继续了,村民的生计之路何去何从?

“弃渔从商。”东湖街道水产村党总支书记高关兴说,村里兴建的大昌水产批发市场让很多村民成功转型,“水产市场里做淡水产生意的基本都是我们水产村的人,市民吃的水产品80%来自我们这个水产市场。”

在大昌水产批发市场,42岁的水产村村民高水土去年年底做起了淡水水产批发零售生意。“这辈子除了和鱼虾打交道外,我其他什么都不会,但做水产生意我们村还有优势。”高水土说,除了村里2000多亩水面外,不少村民还去犭央犭茶湖、孙端大畈湖等地承包鱼塘搞养殖,规模都比较大,“村里的何国夫在犭央犭茶湖承包了3000多亩水域,我的水产品都是他那里买的。买来后我也不愁卖,拆改后,不少村民在市区的几家农贸市场做小生意,不少都是在我这里批发的。”

在高关兴看来,水产村的先天因素为村民拆改后仍以渔为业创造了一条“淡水渔业产业链”。在上游,外拓承包水面的村民水产养殖实力不断加强,为中下游提供了源头保障;在中游,以专业的水产批发市场为依托,构建一个相对顺畅的水产品流通链条;在下游,大型农贸市场、超市为中上游拓宽了销路。“目前,做淡水产批发商和农贸市场小贩的村民人数已达到1000余人。”高关兴说。

坚守还是“上岸”?转型中的阵痛

高水土属于“从渔船到市场”转型成功的,当然,也有不太成功的。老渔民王长根离开水产村后当了某小区的保安,可每月工资总感觉不够用。

对于渔民这份职业,王长根的心里一直珍藏着一份骄傲。“那时候水质很好,鱼个头大,一日三餐根本不发愁,而且工作时间还很自由。”王长根颇有些自豪,“同其他工作相比,渔民还是很吃香的。”

虽然近几年渔民的收入大不如前了,但“转型”之后,无技傍身的他发现要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并不容易。“关节炎、胃炎,我多多少少都有。你看,我们渔民比城里人皮肤粗糙,风吹日晒,这是工作环境造成的。”王长根说,长年在水上讨生活,夏天船板被晒得烫手,酷暑难熬,冬天水面寒风刺骨,躲在被窝里都冷。生活的艰辛在他们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王长根说,村里拆改后像他一样做保安的有七八个,大多四五十岁,每个月工资2500元,算不上太清闲。“孩子们看我年纪大了,希望不要再出去,可找不到工作的话,总不能给孩子们增加负担呀。”王长根说,“我也要慢慢适应现在的新生活,相信总会越来越好的。”


作者:见习记者 徐晶锦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