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绍兴改革发出最强好声音 >> 优医资源共享
看病的地方能养老 养老的地方能看病
——越城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路径
2017年08月24日 09:34:23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刚刚从市人民医院放疗回来的沈燕飞,这两天又住进了越城区东浦卫生院住院部。这大半年来,他几乎以院为家。

白马社区83岁老人李根仙,虽然行动不便住在家里,但每个月都能享受到来自蕺山卫生服务中心的上门服务,刚刚护士沈颖又为她上门更换了一次导尿管。两年了,她的家更像医院的病房。

近年来,在政策的推动下,医养结合健康服务在越城区的一些基层医院和乡镇社区风生水起。医疗服务、健康咨询、诊疗护理、临终关怀……越来越多“看病的地方能养老,养老的地方能看病”,多层次、多途径的“医养结合”探索,老百姓的获得感越来越多。

精准服务

让老有所医病有所养

“老人家,您是否感觉哪里不舒服啊?”“伯伯,麻烦您把袖子挽起,我帮您测测血压”……8月初以来,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一群“白大褂”出现在蕺山街道书圣社区,给社区居民听诊把脉。在家门口享受医疗服务,这是越城区推行“医养结合”以来市民享受到的额外福利。而这种模式的服务,正越来越受老年人青睐。

在现场,记者看到,中医、推拿、测血糖等服务点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内科医生处更是被围得水泄不通,有医生还现场为肩腿不适的长者进行了针灸治疗。73岁的刘婆婆是冲着中医把脉去的,一开始只是想试试医生水平,特意没吭声。没想到,一会儿功夫医生连她骨头上的老毛病都看出来了。“以后身体不舒服就可以来这里及时检查,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的确会更加方便。”刘婆婆最后欣喜地说。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每个城市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越城区老年人所占比例为24%,但养老点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一些“老年病”常发、易发和突发,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看护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为破解这一难题,去年8月,我市先期在9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养结合”试点,越城区的东浦镇和蕺山街道就在试点范围内。越城区卫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摸底掌握区域内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和健康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去年以来越城区依托东浦卫生院和蕺山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医养结合”健康服务模式。

采访当天中午,东浦镇卫生院四楼病区内盛德生老人刚吃完饭在散步。今年88岁的他来自东浦村,在卫生院因病住院两年多。老人告诉记者,自己患有糖尿病、肠胃病,家里五个孩子都在外面工作。原本有个阿姨照顾他,但随着病情的反反复复,他感觉在卫生院养老方便多了。因此,和家人一商量,他住进了东浦卫生院,每个月自费两千多元钱,医院把他照顾得很好。

像盛德生这样的老人还不在少数。东浦镇卫生院住院部共有100多张床位,每天都是满满当当。但和其他医院住院部不同,这里的病人大部分是“老面孔”。“经常是满床,想住都住不进来。”院长楼福军说,更多的老人把这里当成是可以看病的“养老院”。记者了解到,眼下大多数养老机构不能医养结合,但在东浦卫生院每个月自费三四千元就能享受到住、医一体服务了。因此,这里的老人住院更像“宅家”,往往一住就是几个月、一两年,最长的甚至已经住五六年了。

协同融合

“医养”模式创新升级

“医养结合”不能仅仅束缚在一张病床上,怎样破解医疗资源紧张问题,让更多的老人享受到“老有所医病有所养”的服务?今年,东浦镇卫生院开始思考探索另一种模式。

8月17日,东浦镇杨港村村委办公室内,俞斌医生一到场就迎来了几位村民。60多岁的老人樊藕仙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但平时没空去医院看病。量血压、测血糖……俞斌的到来让她少跑一趟医院就确诊了自己的病情,方便多了。这是俞斌这个月第二次进村送医。“以后模式固定后还将直接上门问诊,让老人足不出户可以看病。”俞斌说。

俞斌和杨港村的关系,正是确立在东浦镇卫生院和杨港村的“医养结合”健康服务合作上的。今年6月份,东浦卫生院创新医养结合健康服务模式,与该镇行宫山村、南村村、金家村等5个已经运行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且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和镇敬老院签约。为每位服务对象开展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每月定期下村提供保健、咨询、随访、中医技术等医疗服务……6个试点开始摸索推广,以后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基层医养结合健康服务新模式。楼福军说,这种服务模式将推动医疗护理和老年人康复服务延伸至村、社区、家庭,年底前,东浦将力争实现全镇老年人人人享有基本健康养老服务。

其实,早在2015年7月,蕺山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城区的第一家试点便与白马社区合作,在社区内设立医疗咨询室,开始试水“医养结合”服务。去年,又与龙洲社区合作,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养老照料中心以及家庭养老的双向需求合作模式。“到目前为止,已经开设了4个服务点。”蕺山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史苏英说。

“医养结合”其实蛋糕不小,在政策的推动下,“医养”模式还在不断创新升级,民营资本也试图分杯羹。今年8月份,越都医院和蕺山街道书圣社区等8个社区内的忠孝居家养老服务公司完成签约。签约后,在社区设立的一个“医养结合”服务点,医院为居民提供预约就诊免费服务、优先检查、治疗、手术、住院等一系列服务。忠孝居家养老服务公司则发挥自身优势,除了在社区服务老人外,同时在医院设立护理员管理部,给去医院就诊的老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这样医院在为老年患者进行常规的医疗护理服务的同时,还可以提供24小时全程精心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浓厚的人文关怀。医生护士每月至少两次同家属联络,告知病情。这是民营医院在绍兴推广医养结合的首次尝试,也是医院和养老机构协同融合发展。一个月来,越都医院已经为社区居民开辟绿色通道,开展过多次医疗服务。

特色推进

用品质打造越城品牌

实际上,和医生主动上门的服务频次比,社区居民和村民邀约服务的还只是小部分。这一方面和老百姓的知晓度和接受度有关,另一方面和医养服务的项目也有一定关系。业内人士表示,推进“养”和“医”无缝对接,要实现“医养结合”有序共享,也要求服务体系有特色性。

“医养结合”是不是老年人的专享福利?诚然不是。在东浦卫生院医养结合病房内,沈燕飞是刚刚从绍兴市人民医院放疗转院回来的。沈燕飞是颅内肿瘤患者,除了其间去上级医院放疗外,过年前她就住进了东浦卫生院,准备在这里疗养。作为市人民医院的肿瘤康复基地,东浦卫生院开辟了专门病区,院内像她这样的患者今年越来越多。楼福军说,除了对老年人的个性化服务,医院采用医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医疗理念,还开辟了集医疗、养老、临终关怀于一体的特色专科,同时新增舒缓疗护病床,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健康服务长效机制。

和乡镇医院不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数无病床,“医养结合”运行更多的是依托“家庭病床”特色服务。白马社区83岁的老人李根仙行动不便,经常只能坐在轮椅上或躺在家里的床上,但老人每月需要更换一次导尿管。两年前,老人和蕺山卫生服务中心签约,每月一次,都有医生或护士为她上门服务。最近一次是该卫生服务中心的沈颖护士为她换的导尿管。“这样的需求还是有不少。”史苏英说,二胎保胎让医生上门、糖尿病换药拆线,等等,近年来一些简单的医疗服务已经能上门处理,让病人在家里也能享受到医院病床上的服务,居家式的“医养结合”大大方便了老百姓。如何让社区居民更热衷于享受这样的服务?史苏英表示,医疗机构在做好服务扩点扩面的同时,也需要用品质打造好品牌。“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用心去服务好病人,大家也能更加信任。”她说,他们服务中心今年门诊量20%的上升率足可以说明,特色服务做到位,“医养结合”的深入推广同样可以促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延伸。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8月初,两家试点医疗机构为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25969份,开展规范签约16004人,健康体检7872人,取得良好社会效益。随着签约服务、特需服务、中医药保健服务等个性化品牌服务的深入,“医养结合”正在激活越城区基层医疗的“一池春水”。


作者:记者 汤桂平 文 通讯员 王阳阳 摄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