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剿灭劣水行动 >> 新闻
青坑江:幽林中的“碧水长河”
2017年07月05日 12:24:14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河道名片三十六湾青坑江始于新昌县儒岙镇天姥山脚,穿过大市聚镇百菊村生家地自然村,汇至长诏水库,全长约1.5公里。现已投入20多万元,进行河道清理和基础建设。

颁奖词:作为新昌长诏水库的源头水,常年水质保持Ⅰ类,虽然没有工业的污染之苦,但最难的是改变人的观念和习惯,三十六湾青坑江做到了,现在的它干净得让人不忍扔下一丝垃圾。

三十六湾青坑江

河水清澈见底

记者从新昌拔茅镇出发,途经风景秀丽的沃洲湖景区,历经1个半小时,来到大市聚镇百菊村。村前的黄坛江流水潺潺,还有人在江边撑着伞钓着鱼,很是惬意。但这里最美的风景还属于在深山处的三十六湾青坑江,一脉盈盈的清水环绕着郁郁葱葱的青松,河流曲折,与周边的景致相映成趣,翩然入画。只见溪水清澈透亮,水深的地方绿得发光,水浅处鹅卵石清晰可见。昔日垃圾成堆的青坑江如今变成了一条充满无限生机的最美河道,这样的转变让人欣喜。

好风景有大烦恼

大市聚镇三十六湾,是青坑江的主河道,位于大市聚镇百菊村。该河道以青山环抱、河流曲折、风景优美、河水清澈闻名远近乡村,是纳凉避暑的好去处。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自发性的休闲娱乐活动日益频繁,涉足这片水域的人群成倍增长,尤其是烧烤、游泳人群较多,时日久了,原先良好的生态环境、水资源逐渐被破坏和污染。

“一到周末这里车都停满,烧烤、露营的都有。”村民陈大伯告诉记者,村民大多去城里打工,平时人比较少,但一到节假日这里会非常热闹,自己有时候也会去卖点茶叶、桃子等特色农产品,增加收入。

但村民在期待游人来得更多、卖出更多特产时,也发现本来山下“兰芽短浸溪”的河流,因为游客的不注意,把大量的垃圾遗留在河滩边,这些垃圾很容易随风进入河中,日复一日,曾经的美丽河道不再如诗如画,而是成了名副其实的垃圾河。

生态不复在,何以谈发展?借着全省开展“五水共治”之机,大市聚镇党委政府因河施策,在近几年时间里加大了河道整治和周边环境保护的力度,三十六湾青坑江也迎来了新的生机。

“结合河道清理项目,村里相继投入20多万元对整体河道进行清淤和修复,对三十六湾坑道杂物、漂浮物等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还对桥两端进行加固和硬化,避免了河水过桥时带来的危险,确保河水的通畅。”百菊村村委主任陈一中说。

河长制长效保洁

为了长期保持三十六湾的水质,大市聚镇制定了生态治理长效机制,以机制倒逼干部做好保洁和保护工作。

陈一中是三十六湾青坑江的村级河长,也是绍兴市2016年度“最美护河人”。每周至少两天,他都会用上至少1小时沿着河道走一圈。捡残留的垃圾,看看河道情况,遇到正在游玩的客人也提醒不要乱扔垃圾,建立了详细的河道巡查记录、河道保洁记录等工作台账。

“镇里也会采取定期不定期的反复检查制度来落实河道的保洁和环境保护,同时将河道保洁、垃圾清运等情况纳入村主职干部的考核中,较好地发挥了村干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确保各项工作机制落到实处。”大市聚镇相关负责人说。

针对村民将生活污水随手乱倒这一治理重点,百菊村进行了污水改造工程,做到每户污水均纳管处理,成为全镇最早完成截污纳管的村子。

全民参与才能真正长效。三十六湾新建的三处垃圾房,让村民和游客方便丢弃垃圾和收集垃圾,较好地改变了河道内及河道周边到处都有垃圾的面貌。百菊村还设立了各类宣传标语,杜绝了游泳嬉水、电鱼等现象。

“水又变清了,河道更美了,大家的观念也在改变。好几次我过来的时候,看到游客都自备垃圾袋,将垃圾随车带走。”陈一中感慨地说。

合理开发增红利

在治理河道的同时,百菊村也在谋划更好的发展前景。“百菊村属于新昌偏远农村,大多数人靠务农为生。但我们有青山绿水,如果能合理开发利用,应该能给村民带来一些红利。”陈一中当了10多年的村委主任,想为村民进一步谋福利。

百菊村接壤儒岙镇,很多天台的游客从儒岙过来很近。如何让外来游客玩得开心,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不久前,村里开了会议,也有了初步打算。比如在两条河域内浇筑一些固定的烧烤台灶,既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也便于垃圾收集,避免污染。“既吃喝玩乐,又不污染环境,在新昌百丈岩是有先例的,不过我们有自己的实际情况,要考虑的也更多。”陈一中说。同时,拓宽硬化村内道路,积极倡导步行休闲方式,减少车辆交会的安全隐患,提高大家爱护环境的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协同库区管理局加强水资源的环境保护和纠察,继续抓好垂钓捞鱼、游泳洗澡等禁止的事项,增设大型广告标牌,营造好“环境卫生靠大家、青山绿水给大家”的宣传氛围,引导每一个人来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记者手记

转变观念才是长久之计

去三十六湾青坑江当天,气温约有30℃,但站在三十六湾青坑江畔,带着青草味扑面而来的风让人恍然觉得如在春天。

有村民告诉记者,以前去地里打农药会把药瓶或袋子随手扔到河里,但大家都想不到自己随意的一个行为,和对别人损害环境行为的视而不见,能让原本美丽的河道变成垃圾河,更想不到的是村里有这么大的决心把河又弄干净了。

是的,位于深山的三十六湾青坑江,虽然没有工业污染,治理难度相对较小,但还是要付出相当大的精力和时间。而要真正做到河里没有一丝垃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何让保护环境的观念深入人心,还是要靠有关部门将政策落地,奖罚结合,让大家享受到好山好水带来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改变村民的观念,让他们逐渐形成习惯。


作者:本报记者 潘晓林 编辑:黄靖芳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